季振同黃中嶽冤案始末

中國近代史 趙博生 董振堂 蕭勁光 黨史博採 2017-04-05

文/韓紀民

季振同、黃中嶽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著名的寧都起義的重要領導人。1931年12月14日,他們與董振堂、趙博生等一起通電全國,宣佈原二十六路軍實行革命暴動,加入紅軍。1932年5月,已是中國工農紅軍重要將領的季振同、黃中嶽等人,被中央蘇區國家政治保衛局以反革命罪逮捕,並於紅軍長征前夕被祕密處決,鑄成了令人扼腕痛心的大冤案。

季、黃其人

季振同(1901—1934),二十六路軍25師74旅旅長,原名季振佟,又名漢卿,號異之,河北滄縣人,家中曾有良田千畝。祖父是前清武舉人,後家境敗落。

季振同黃中嶽冤案始末

◆季振同(畫像)

1919年,他在馮玉祥部隊當兵,1923年於保定軍官學校九期步科肄業,後在北京南苑學兵團騎兵連當排長。他軍事指揮能力強,作戰勇敢,馮玉祥對他甚為賞識,破格擢升他為衛隊團團長、手槍旅旅長,還將內侄女許配給他為妻。西北軍各旅的大部分士兵使用老式單發毛瑟槍,而季振同的手槍旅則裝備精良,士兵每人馬槍、短槍、大刀三大件,還配備不少衝鋒槍,戰鬥力突出。二十六路軍74旅就是以他的手槍旅為主組建的,軍力最強。

黃中嶽(1904—1934),字培善,培山(培三),又名黃本初,河南羅山縣(現屬信陽市)人,商人家庭出身。他早年曾在馮玉祥部第16混成旅當兵,後在南苑學兵團學習,結業後任排長,參加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192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才華出眾,善於獨立思考,辦事精明強幹。

季振同黃中嶽冤案始末

◆黃中嶽(畫像)

黃中嶽與季振同兩人很早就相識,作為“發於卒伍”的年輕軍官,家境相似,性格豪爽大方,愛交朋友,在舊軍隊裡屬於清傲一類的人物。他們私交甚篤,均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及一定程度的進步意識。

黃中嶽從日本歸來之初,在馮玉祥部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任工兵教官,後在宋哲元手下任職,由於與宋不合,拖走一部分隊伍。季振同專門把他請來擔任手槍旅參謀長,後又讓他擔任精銳部隊1團團長。兩人義結金蘭,結拜為把兄弟。

二十六路軍是西北軍舊部,非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馮玉祥中原大戰失敗後,被蔣介石編遣,被派往江西“剿共”前線作戰。在江西,二十六路軍處處受排斥、壓制,物資供給十分困難。為此,季振同寫信給上峰“陳述苦況,一字一淚”。黃中嶽在城外巡視,見到處是二十六路軍士兵的墳地,就發火罵了起來:“老子把那些賣假藥、喝兵血的傢伙一個個都斬了,拿他們的腦袋來祭這些弟兄的亡靈!”

季振同、黃中嶽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九一八”事變後,季、黃對熱衷“剿共”打內戰的孫連仲(二十六路軍總指揮)等人極為鄙視。季、黃還公開罵孫連仲自私。季振同領頭,與二十六路軍眾將領通電要求回北方抗日,此舉遭蔣介石的嚴厲申飭,電令該軍“死守寧都”“侈談抗日者殺無赦”。季振同碰了釘子,心裡很不滿。

這時,由於二十六路軍中共地下黨組織(由在上海的黨中央領導)被內部叛徒出賣暴露,中共黨員、二十六路軍參謀長趙博生決定在寧都舉行武裝起義,參加紅軍。趙博生是起義的核心組織者,他首先動員了73旅旅長董振堂。當時,季振同的74旅負責寧都城防,又是二十六路軍的主力,能不能把74旅爭取過來,是全軍起義成敗的關鍵。

季、黃貢獻

寧都起義前,趙博生、董振堂對季、黃作了多方面的試探和動員工作,堅定了季、黃率部起義,參加紅軍的決心。起義前夕,季振同召開該旅營以上軍官會議,黃中嶽第一個表態:“聽旅長的話,跟旅長走!”25師除季旅和董旅之外,還有75旅,在起義中由該旅參謀長邊章五負責解決。二十六路軍27師師長高樹勳不在部隊,該師由師參謀處長王鴻章負責解決。上述幾位都是寧都起義的骨幹將領。韓振紀(開國中將,總後勤部副部長)是二十六路軍總指揮部唯一參加起義的少校參謀,直接協助趙博生實施起義的各項工作。

寧都起義是在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和王稼祥、朱德、葉劍英、劉伯堅、左權等同志的領導下舉行的。其中,劉伯堅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曾任馮玉祥部政治部副部長,在該部有著重要影響。季振同、董振堂、趙博生、黃中嶽等人具體組織,其中季的作用很大。參加起義的有1個總指揮部、2個師直、6個旅直,共11個整團,17000多人。起義部隊帶著較好、較齊全的武器裝備,使中央紅軍的實力陡增,從第一次反“圍剿”時的4萬多人猛然發展到6萬多人。由起義部隊編成的紅5軍團,是中央紅軍三大主力(紅1、3、5軍團)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起義部隊開進蘇區後,進行了整編。中革軍委正式任命季振同為紅5軍團總指揮,董振堂為副總指揮,趙博生為參謀長;董振堂兼13軍軍長,趙博生兼14軍軍長,黃中嶽為15軍軍長。為加強黨的領導,上級按照古田會議精神,在每個連隊中建立黨支部,成立士兵委員會。中革軍委先後抽調200多名政工幹部到5軍團工作。部隊整訓期間,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直接指導,還找季振同等人個別談話,鼓勵他們積極工作,放下包袱。

據蕭勁光在《紅五軍團的初創時期》中回憶,在部隊整訓中,由於少數起義軍官對蘇區情況缺乏瞭解,思想作風一下子改變不了,對整訓不夠理解,甚至抵制改造。當時,有部分基層政工幹部擴大打擊面,發動士兵控訴軍官,如此一來,部隊局面出現一些混亂,5軍團3個軍都發生軍官要離隊的情況。當時,在15軍還發生了毆打政委左權的事件,一時謠言四起,說“季、黃已被扣留,中央已批准4軍來繳15軍的槍”等。為穩定部隊,蕭勁光先找了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又向中革軍委彙報,有的領導提出用武力解決15軍的不穩定問題。蕭勁光又到蘇區臨時中央局代理書記毛澤東住處請示。毛澤東明確反對用武力,說對15軍出現的問題,“只能用‘剝筍’的辦法(即將真正反動的剝掉),而不能用‘割韭菜’的辦法(即不分青紅皁白地一刀切)”。他指示:“你馬上回去,對他們說是我講的,寧都暴動參加革命是你們自覺自願來的,我們表示歡迎,這是一。第二,如果你們認為這兒不好,願意回去,我們表示歡送。”季振同聽到毛澤東這些指示之後,非常興奮,情不自禁一拍桌子說:“好,擁護,我們堅決要革命到底!”(《蕭勁光回憶錄》,第108頁)季振同積極配合部隊整訓,還拿出個人全部積蓄,分給那些要求離隊的軍官當路費。受其影響,多數人表示願意留在革命隊伍裡,一場風波隨之平息。

季振同、董振堂參加紅軍後,深感共產黨的道路正確,提出入黨申請。經黨中央批准,季振同由朱德、周恩來介紹,董振堂由蕭勁光、趙博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1月10日,中革軍委發佈《攻打贛州的軍事訓令》,以3軍團擔任主攻,1軍團及地方紅軍部隊策應、配合,5軍團仍在現駐地整頓訓練。贛州三面環水,城牆高築,易守難攻,3軍團幾次實施坑道作業爆破都未成功,腹背受敵,3軍團一個師被包圍起來,情況萬分危急。此時,中革軍委急電被排擠的毛澤東趕赴前線參與決策,毛澤東提議大膽起用起義才兩個月的紅5軍團,以解3軍團之圍。季振同、蕭勁光率領5軍團指戰員,與敵短兵相接,幾千把大刀如流星,似閃電,殺得敵人猝不及防,丟下累累屍體,倉皇退回城裡,3軍團被圍的這個師才轉危為安。

季、黃蒙冤

這時,國民黨開始派特務滲入5軍團乘機策反,有的策反信通過某種途徑到季振同手裡,他立即送交政委蕭勁光,對黨組織毫無隱瞞。

馮玉祥的高參胡景陶帶著馮的親筆信去見季振同。胡是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後與黨失聯,曾在74旅當過季振同的參謀長。此次來見,純屬老熟人之間來往,不屬於策反活動,且馮玉祥已下野,隱居泰山,並無起兵可能。季振同將上述情況告訴蕭勁光,經中央同意,他才與胡景陶及劉驥(號稱“智多星”,此時,胡、劉均為馮玉祥的幕僚)見了一面。之後,季振同立即將馮玉祥的信件交予蕭勁光。儘管如此,此事仍受到國家政治保衛局的懷疑、監控。

3月12日,中革軍委發出重編1、3、5軍團的訓令:以4、15軍編為1軍團,林彪為總指揮,聶榮臻為政委;黃中嶽為15軍軍長,左權為政委;以5、7、14軍編為3軍團,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委;以3、13軍編為5軍團,季振同為總指揮,董振堂為副總指揮,蕭勁光為政委。這樣,5軍團原轄之3個軍被分編到3個軍團。對此,黃中嶽不願意離開季振同去紅1軍團。在師以上幹部配備上,季振同與中革軍委、蘇區中央局的意見也不盡一致。季、黃兩人及一些舊部在思想上產生一定的疑惑。

季振同黃中嶽冤案始末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

隨後,季振同向蕭勁光政委提出去蘇聯學習的要求,並獲中央批准。據在寧都起義時,曾由趙博生委派與季振同單線聯繫的韓振紀回憶,董振堂聽說季振同要出國學習的事很著急,曾和他一起趕到季振同處,想和季談談。兩人一進屋,見季不在。事過多年,韓振紀還清楚地記得:季的辦公桌上放著馬列書籍,旁邊一個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學習心得。季振同進屋後對董振堂、韓振紀說,他已經向蕭政委表了態,去蘇聯學習深造,回來接著幹。(《開國中將韓振紀》,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頁) 季振同提出去蘇聯學習,其基本思想是積極的,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提出辭職出國學習,顯然引起一些領導同志的誤解,加深了國家政治保衛局對他的猜疑。

季振同離開部隊時,把文件、表冊,包括手槍和隨他征戰多年的青鬃馬都統統留下,只帶個警衛員。之後,董振堂接任5軍團總指揮兼13軍軍長。

3月30日,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批准,由毛澤東率東路軍打漳州。林彪、聶榮臻指揮第4軍主攻,15軍為助攻。黃中嶽、左權率15軍先頭部隊,不顧傷亡慘重,揮舞著大刀殺開一條血路,佔領龍巖縣城。4月16日,東路軍進抵漳州城外。17日,黃中嶽、左權率15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靖城發動猛烈攻擊,守敵楊逢年旅棄城潰逃。20日,紅軍進佔漳州。戰鬥中,作為5軍團總指揮的董振堂、15軍軍長的黃中嶽,指揮得法,作戰勇敢,使1、3軍團的戰友們無不刮目相看。

漳州戰役結束後,5月初,紅5軍團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5月7日,有一個叫劉佐華的人,被國家政治保衛局認為是“馮方派來充當反革命代表”,在廈門到漳州路上被紅軍步哨捕獲。接著,國家政治保衛局依據劉佐華的口供,在漳州抓了15軍軍長黃中嶽。漳州有個同興旅社,在季、黃案件中是關鍵之處。當時,由於蘇區經濟條件很差,部隊改編之前,季、黃為解決部隊供給問題,在汀州開辦了泰和祥貨棧,並分別在汕頭、廈門、漳州等地開展業務,由5軍團經理處科長李聘卿任經理。泰和祥貨棧往來的客戶們,來漳州辦事時常住在同興旅社,5軍團、15軍有關人員也往來與此。在漳州同興旅社被捕的除了李聘卿,還有15軍參謀長肖世俊。國家政治保衛局認定肖世俊是前來與劉佐華接頭的代表,其實兩人並無聯繫,也不是在同一地點被捕,但在控訴書裡卻被說成“人證俱獲案情已白”。此時,受牽連的還有“紅校”總教官朱冠甫(曾任5軍團參謀長)、總教官張少宜(曾任15軍副軍長),15軍經理部副部長高達夫、紅軍學校管理員蔡佩玉,上述幾人在瑞金被捕。黃中嶽被捕時,季振同離開瑞金前往蘇聯第一步先在汀州泰和祥貨棧落腳,在這裡也被國家政治保衛局逮捕。

據寧都起義時任黃中嶽團副團長的蘇進(1932年1月任15軍第44師師長,建國後曾任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回憶:國家政治保衛局控訴書等幾個文件多處提到搜獲季振同、黃中嶽等人與白區一些人的大量來往信件,並說這是反革命勾結的證據。但當時法庭上根本沒有提到這麼多信件,所提到的唯一反革命物證,就是季振同在長汀寫給他愛人劉玉芝的一封信,季此信以他的號“異(異)之”拆寫成“田共之”三字署名。政治保衛局說“田共之”就是反革命偽造的假名,但信卻沒有在法庭上宣讀,更談不上信中有什麼具體的反革命內容。

季振同、黃中嶽對國家政治保衛局的指控堅決不予承認。只有高達夫情況特殊,在瑞金抓他的時候,他指揮武裝開槍拒捕。結果,只有他一人“將部分的反動關係招供出來”,供認:“1932年3月間,乘紅軍於贛州撤圍之際,即在九堡‘組織拖槍會議’,計劃將5軍團拉到廣東,變為白軍。”於是,“九堡拖槍會議”就成為季、黃等人“反革命”的關鍵事實。蘇進回憶了此期間這幾個人的行蹤後確認:1932年2月15日至5月初,控訴書所控訴的季、黃等8人均未去過九堡,怎麼可能在九堡開什麼祕密會議呢?高達夫的招供是否遭受“逼供”?不得而知,但“逼供”的情況不能排除。

另據董振堂寫的《寧都起義經過》報告: 原二十六路軍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王超於1931年10月底在南昌被捕,供出同志五六名。就是這個叛徒供出季、黃“為勞動社會黨負責人,在5軍團進行勞動社會黨反革命策略——暫投紅軍,等待時機作反革命企圖。”他的口供毫無具體內容,而且事後此人不知所蹤,十分蹊蹺。實際上,王超是敵人實施離間計的一枚棋子,國家政治保衛局顯然中了敵人的離間計。判決書還稱“黃中嶽是勞動社會黨黨員”,但據蘇進回憶:“我在馮玉祥部多年,據我所知,馮玉祥在1931年前根本沒有組織什麼勞動社會黨,黃中嶽從來沒有加入過國民黨……起義之前,季、黃都是無黨派人士。”還有一件事,1932年4月,國民黨軍第49師師長張貞對外發布通報,說“趁紅軍進攻漳州時季、黃拖隊伍反水”。對於敵人公開散佈的謠言,國家政治保衛局和其上級領導居然作為辦案“證據”,讓人不可思議。

最後,蘇區臨時最高法庭判決:季振同、黃中嶽、肖世俊、張少宜、朱冠甫、高達夫、李聘卿、劉佐華八人執行槍決,並沒收他們的一切財產。蔡佩玉監禁五年。判決是最後的,無上訴權。送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執行。

季振同黃中嶽冤案始末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與參加寧都起義的部分同志合影,可惜這個隊伍裡既沒有了趙博生、董振堂,也沒有了季振同、黃中嶽。

隨後,按照法律程序,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審議臨時最高法庭關於季、黃反革命案件判決書,並作出決議案,摘要如下:

根據黃、季等的反革命事實,應處以死刑,但季、黃等均是參加寧都暴動者,對革命不無相當功績,因此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季、黃二人雖是此案主謀者,應減刑免死,朱冠甫、高達夫、張少宜等三人曾參加寧都兵暴,並且不是此案的主謀者,可改為監禁,故對該案特作以下決議:(一)季振同由死刑改為監禁十年。(二)黃中嶽由死刑改為監禁十年。(三)朱冠甫由死刑改為監禁八年。(四)張少宜由死刑改為監禁八年。(五)高達夫由死刑改為監禁八年。 其餘劉佐華、李聘卿、肖世俊、蔡佩玉等,仍照原判執行。

當時,毛澤東已被排擠出黨和軍隊的領導核心,但他盡其所能,刀下留人,通過決議案改變了臨時最高法庭對季、黃等5人“是最後的,無上訴權”的死刑判決。顯然,改判不僅考慮到季、黃等領導寧都起義的歷史功績,而且也為今後搞清事實真相,為季、黃等人平反埋下伏筆。

平反昭雪

如同九曲黃河蜿蜒曲折奔向大海一樣,中國革命的道路決非鮮花盛開,坦途一片,而是山重水複,荊棘叢生,革命者只能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充滿悲壯乃至悲劇色彩。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前夕,在一片悽風苦雨聲中,季振同、黃中嶽等人被國家政治保衛局在瑞金縣葉坪(一說在瑞金石角下與於都上灣臨界的梅子山)祕密處決。季振同年僅33歲,黃中嶽30歲。

據姬鵬飛、黃鎮、王幼平、李達、孫毅、蘇進、徐國珍等紅5軍團老同志回憶,當時的中央蘇區受王明“左”傾錯誤影響,肅反擴大化嚴重,寧“左”勿右,殘酷鬥爭,輕信敵人的挑撥和謠言,輕率地將季、黃等同志錯捕、錯殺,這是王明“左”傾肅反政策、幹部政策中與宗派主義糾纏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歷史冤案。

面對中央蘇區“左”的錯誤,毛澤東對在革命隊伍內亂抓人、亂殺人十分反感,但又難以阻止。據參加寧都起義的王秉璋(季振同的警衛班長,開國中將,曾任空軍副司令員)回憶:“將季振同和黃中嶽關押審查,毛澤東對此很不滿,為季振同說話,但他本人也是‘左’傾路線打擊對象,他的話當然不起作用。”據蕭勁光回憶:“延安時曾聽毛主席講過,把季、黃殺掉是不應該的。建國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後廳的一次高幹會議上又講:季、黃在寧都起義中是有功的,沒有他們,全部起義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把他們處決是錯誤的。”(《蕭勁光回憶錄》,第116頁)在1962年1月30日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主席說過,季振同是不應該殺的。有材料披露,1936年周恩來也說過:“離開江西之前,殺了一些不應該殺的人,當時我們都有責任,現在大家對亂殺人的事很痛恨,這是我們黨一個最為慘痛的教訓。”

季振同黃中嶽冤案始末

◆本文作者韓紀民與季平齡(季振同女兒)老師合影。

1978年,全國範圍開始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的工作。1979年6月,姬鵬飛、黃鎮、李達、王幼平、蘇進等12位寧都起義參與者上書中央,要求為季、黃平反。6月22日,葉劍英副主席批示:“……我聽毛主席說過(似在延安)殺季振同、黃中嶽是殺錯了的。現在我覺得這一冤案應該昭雪。”華國鋒主席批示:“同意葉帥批示。”鄧小平副主席圈閱,並在人大常委和政協召集人會上講過此事。又據蘇進提供的原件,1981年1月8日,鄧穎超親自寫信給蘇進並轉中央組織部,指出:“我是在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由白區到達長汀的,到後不久見到了季振同同志。他給我的印象是:胸懷很開朗、很樂觀,正在等候出國赴蘇學習。不久即聽說因反革命罪被捕……根據參加寧都起義的同志所做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望抓緊時間複核,做出合理的結論。”

遵照中央領導的批示,中央組織部決定對季、黃一案複審,組織人力先後走訪70多位老同志,查閱了檔案材料,進行長時間、縝密的調查研究,最後作出結論意見,對季、黃等人予以平反,恢復名譽,恢復季的黨籍。1981年12月,在紀念寧都起義50週年時,中央決定以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發表蕭勁光等老同志文章的形式,對季振同、黃中嶽的革命功績進行公正評價,予以平反。

“左”的錯誤終於得到徹底糾正,含冤半個世紀的季振同、黃中嶽終於可以瞑目九泉了。這也驗證了毛澤東的一句名言:“共產黨內一時受冤屈的事還是有的,不過在正確路線領導下終究會平反糾正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轉自《黨史博採》。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