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與段祺瑞

中國近代史 吳佩孚 段祺瑞 清朝 張勳 經典文摘2017 2018-12-02

來源 網絡

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後臺24小時內刪除


吳佩孚與段祺瑞


民國初期,段祺瑞因在清末做過北洋武備學堂的監督(校長)而被許多職業軍人奉為師長,直系主將吳佩孚也是其一。然而,對昔日的老師,吳佩孚卻從未有酬恩之念,反倒每作忤逆之舉,直至老段過世後,才捐棄前嫌,親自致祭並執紼,了卻一生恩怨。

士兵與將軍


在北洋巨頭裡,吳佩孚起步太晚,故輩分不高。

1898年,吳佩孚在天津投軍,成為一名護兵。當兵之前,吳佩孚是“北漂”一族,混在京城街頭,靠算命和寫對聯為生。本來他在老家山東蓬萊已經考中秀才,但因莽撞砸了本縣電報局長家的堂會(他嫌人家請來男女同臺唱戲有傷風化),被革了功名,成了縣衙的通緝犯,不得已跑到帝都來闖蕩。因生活無著,稍後,他趕赴天津,投奔了一位叫郭緒棟的山東膠州同鄉。郭是駐軍的師爺,即營部的文祕,雖不是什麼官兒,但卻能薦人當兵。這一年,吳佩孚24歲,已是老大不小的年紀了。

這一年的段祺瑞,33歲,正春風得意,任武衛右軍炮兵統領兼炮隊兵官學堂監督,是令軍界矚目的新軍骨幹。

按說,兩人相差9歲,年齡差距不算太大;同在天津駐軍,相距也不算太遠。但一個是威風凜凜的炮兵司令兼軍校校長,一個是跟在管帶(營長)屁股後頭的護兵(實為勤務兵),兩人在軍營裡的地位實有天壤之別。

此為吳佩孚二度入伍。此前,在老家,父親亡故後,為補貼家用,15歲那年即在家門口當過登州府的“學兵”,為的是每月掙二兩四錢銀子。

吳佩孚倉促參加的第一場戰鬥,乃是本軍對遍地拳匪(義和團)的回擊。成片死於陣前的拳民讓他痛感國人愚昧盲從的可怕和可悲。他經歷的第一場兵敗,乃是本軍在八國聯軍洋炮轟擊聲中的大潰敗,直隸提督聶士誠在陣前被洋炮炸傷又在陣後被拳匪殘忍殺死的血腥過程他看得很真切。身為大清國常備軍的一名護兵,從江山到統帥,啥也護不住,他只有沿著鐵路線向東北方向流落的份兒。

這一年的段祺瑞也離開了天津,跟隨赴山東巡撫任的袁世凱到了濟南,成為彈壓義和團的清軍主力部隊的三品銜大員。

一個是流落民間的散兵,一個是平定內亂的將軍,吳佩孚與段祺瑞的差距越拉越大。

然而,走到唐山外的小鎮開平時,吳佩孚意外得知,此地有個武備學堂,乃李鴻章所創辦,正在招第二期學生。這個秀才出身的散兵遂駐足開平,考取了這所由清國與德國軍官共任教習的軍校,自此才正式走上了職業軍人的坦途。

一年後,袁世凱自山東巡撫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往直隸省會保定,與原在該地的若干所北洋軍校合併為北洋武備學堂,段祺瑞為監督。本來,這是吳佩孚與段祺瑞結緣的時機,但吳聽說,進入新校後要復讀一年級,他不願從頭再來,故選擇了留在兵營。兩位未來的北洋鉅子失之交臂。

但吳佩孚仍得到了比較理想的安置,他被派往天津陸軍警察隊任正目,即警察班長,亦算是中國第一代警長。

學生與督辦


兩年後,袁世凱又創辦了陸軍速成學堂,學期僅一年。吳警長為獲得文憑,前往保定報考,一舉考中,被分到測繪科,成了段祺瑞的學生。是年,吳氏已28歲,屬大齡學生;段氏37歲,乃軍界中堅。兩個未來將影響中國政局走向的軍人自茲結緣。

數年後,段校長已貴為大清國主力部隊陸軍第三鎮統制官(師長),而吳學生還只是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的小官佐。不過,吳佩孚此間的經歷卻讓人刮目———在日俄戰爭期間,他奉派參加了山東芝罘島(今煙臺市)的日本軍事情報小組,赴東北偵察時,被俄軍俘虜,差一點給斃了。幸虧他跳下火車逃跑,才撿回一條命。

一年後,段師長簽署命令提拔了一批中級軍官,吳佩孚也在其列,晉升為直接帶兵的管帶(營長)。雖說當了管帶,但中間還隔著一堆協統(旅長)和標統(團長),吳營長夠不上段師長。

至民國元年(1912年),段祺瑞已是全國頭號軍人———排名第一的陸軍上將、內閣陸軍部總長,而吳佩孚則剛剛被陸軍第三師師長曹錕保薦為炮兵團團長。

讓吳氏入老段法眼並使其在全國軍界聲譽鵲起的,是他在討伐張勳復辟中的銳不可當。民國六年(1917年)7月,“辮帥”張勳在京擁兵復辟,下野的前總理段祺瑞在天津奮起組織“討逆軍”並自任總司令,駐軍保定的曹錕通電響應,被段總司令委為西路討逆軍司令,曹師長命吳佩孚擔當西路先鋒。吳氏精心謀劃,一馬當先,從豐臺一口氣殺進天壇,擊潰了“辮子軍”3000餘人,而張勳帶到北京來的“辮子軍”總共才4300來人。

此役,吳佩孚為中華民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部將與總理


一戰成名的吳佩孚,成為北洋軍中的一員驍將,其所統轄的部隊自然也是復任總理的老段所依恃的勁旅。

段總理下令:袁氏已死,以反對帝制為名義的西南各省獨立務須取消。但中央政府的號召卻遭到西南割據政權的反對。曹錕奉命揮師南下,其急先鋒,又是吳佩孚。那會兒的吳氏,是何等的威風!率北洋大軍出直隸,下河南,過湖北,至湖南,勢如破竹,所向無敵。老段喜出望外:只要這位學生一聲令下,他的軍紀嚴明、士氣正盛的大軍即可抵定三湘進而蕩平粵桂兩省,而北平政府“武力統一”的夢想則指日可待。

然而,吳佩孚卻突然按兵不動了,他開始與佔領區的軍政首領及士紳終日飲酒賦詩,不再言戰!段總理急得親往前線勞軍,除批准晉升吳佩孚為第三師中將師長外(曹錕已晉為直魯豫巡閱使),還授予其“孚威將軍”的殊榮,以勵其一鼓作氣掃平兩廣,統一中國。

可是,誰也沒想到,老段回京後,吳佩孚突然通電全國:

鬩牆、煮豆,何敢言功?既經罷戰議和,南北即屬一家,並非寇仇外患,何須重兵防守?對外不能爭主權,對內寧忍設防線?……之後,這位主力師的師長竟開始擅自撤軍,把政府軍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還了南方!

若沒有吳佩孚當年的主動罷兵,就不可能有日後孫中山在蘇聯人的傾力扶助下統一粵省,也就更沒有蔣介石統率“國民革命軍”傾巢而出浴血“北伐”一統九州的成功。一部民國史到底怎麼落筆,還真難說!

段總理氣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實朝野都明白,吳秀才這次抗命,不願“鬩牆、煮豆”,是說給國人聽的大道理。誰都知道,吳佩孚是在報復老段沒任命他為湖南督軍。誰打下的江山歸誰坐,這是混亂年代起碼的遊戲規則。老段沒把吳佩孚放在眼裡,安排了手無寸功的傅良佐任湘省督軍,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當然,做封疆大吏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人是為了大發橫財,有的人則是為了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清廉一生的吳佩孚無疑屬於後者。

老段沒將湘省畀予吳氏,當然自有道理。傅良佐乃資格更老的軍界高官,曾任袁世凱的總統府軍事處處長,袁死後任段內閣的陸軍部次長,屬段氏“自己人”。而且,傅的原籍就是湖南,不管是講論資排輩,還是講“以湘治湘”,吳肯定不如傅。另外,如果讓桀驁不馴的吳佩孚掌控湖南並遙制西南各省,則曹錕所控制的地盤就會佔據半個中國!哪個當政者願意某派軍人勢力過大?於是,猶豫再三,段祺瑞便沒把湘省一把手的位子讓吳佩孚坐。

誰都知道,吳佩孚背後有曹錕的支持。老曹把吳氏從營長、團長、旅長一直提拔到師長,使他成為老曹的頭號心腹,並一舉躋身軍界巨頭之列。也正是有了知恩圖報的吳佩孚,曹錕才成為馮國璋之後的直系軍事集團領袖,直軍也才成為國內第一的武裝力量集團。

江山輪流坐


吳佩孚不聽中央命令,擅自撤軍北歸,打亂了武力統一中國的戰略部署,段祺瑞惱怒萬分,迫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曹錕與吳佩孚等免職查辦。那會兒,大總統徐世昌已成擺設,段總理要做的事他攔不住。

豈料,曹、吳早在摩拳擦掌準備一戰了。民國九年(1920年)7月,曹錕等直系軍政集團的部將們以反對段之心腹、西北籌邊使徐樹錚為由,悍然起兵犯上。

段總理不得不動員軍隊迎戰,將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編成的軍隊改名定國軍,自任總司令,揮軍迎戰直軍。由此,直皖戰爭爆發。

然而,貌似強大的定國軍被吳佩孚指揮的叛軍打得落花流水。段總司令絕沒想到,自己乃北洋軍人的祖師爺,居然打不過犯上作亂的學生兼部下!吳佩孚親率前鋒部隊大打閃電戰,開火後第四天就一舉俘獲了敵軍的前線司令官、早年保定陸軍學堂的老師曲同豐,並差一點直搗京郊南苑的團城,生擒昔日的段校長!

老段恨恨地對身邊人嘟噥:“吳佩孚學問不錯,兵練得也不錯,學會打老師了。”為讓京畿免遭戰火塗炭,老段不得不下令停戰,並辭職回到天津。皖系軍隊從此一蹶不振。

像換防一樣,在津門當寓公的黎元洪被曹、吳擁回中南海,二度成為國家元首。之後,不顧吳佩孚的反對,當元首心切的曹錕又慫恿馮玉祥等部將,用下三濫的手段轟走了黎元洪,自個兒當選了大總統,此後,北平政府即為直系把持。

正所謂:江山輪流坐,今年到我家。因學生吳佩孚的傾力顛覆,老師段祺瑞失去了江山。

愴然送故人


晚年的段祺瑞,與清遜帝溥儀同住在天津日租界的官島町(今鞍山道),幾番被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登門打擾,不勝其煩。

日本人總想在昔日的北洋巨頭中覓一位合作者,以在華北成立偽政權。

定居北平的吳佩孚自然也被日本人盯上,每每有舊日部屬陪同日酋前來騷擾,令“玉帥”頗為惱火。日本人開給吳佩孚的價很高,成立傀儡政府,由汪精衛主政,吳大帥主軍。

無論寓居天津的段祺瑞,還是棲身北平的吳佩孚,這一對昔日政敵,都以民族大義為重,不為倭人所動。但大部分國人不瞭解二位昔日巨頭的真實意願,於是就有了猜測與規勸。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17日,上海各團體就通電段、吳:請勿受日人利用。數日後,段氏即隨蔣介石派來的特使南下,在南京受到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的隆重接待,後轉往上海頤養天年。吳佩孚則一直恪守“不入租界”的承諾,住在昔日帝都的一座很大的四合院裡,深居簡出。吳氏及其龐大的幕僚班子和衛隊的生活費用,全部由國民政府通過各種渠道給付。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病逝。國民政府國葬了這位“三造共和”的民國元勳。

12月11日,一向閉門不出的吳佩孚很難得地出現在公共場所。那一天,是他的政敵段祺瑞的靈柩運抵北平的日子。

國府駐北平的最高軍政長官,已經從張學良換成了吳氏的山東老鄉宋哲元。在前門火車站,站在宋哲元將軍旁邊的久違了的吳大帥格外引人注目。

誰都記得,正是這位吳佩孚,當年率先向逝者發難,才讓老段倉猝下臺,北洋軍自茲分裂成各派系。一別十餘載,師生兼宿敵分居津、平兩市卻從未謀面。而今,滿洲已經建“國”,華北形如累卵,倭人步步緊逼,國府節節後退。國運堪憂!

借老師駕鶴西去之際,吳佩孚站了出來,為老段送上一副傳誦一時的輓聯:

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車站外紮起的高大素牌樓正中,也是吳氏的手跡:

還我山河民族危亡之際,吳氏捐棄前嫌,向國人展示了一箇中國職業軍人的氣節,並向早年的師長獻上遲到的敬意。

三年之後,吳佩孚因拒絕與日本人合作而遭日本人謀害,享年65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