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老師俞明震是怎樣一個人?

1898年4月,17歲的魯迅走出紹興到南京求學,考入了“江南水師學堂”,這所學堂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創建於1890年,設有駕駛班、魚雷班、管輪班等。

由於該學堂不但免學費,而且還提供少量津貼,吸引了許多貧民子弟報考,而魯迅由於祖父周福清“科場賄考案”之故,他已經對走科舉之路深惡痛絕,因此就報考了“江南水師學堂”,以期畢業之後謀取一份職業,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魯迅被分配在管輪班就讀,但魯迅在“江南水師學堂”僅讀了半年多的學,就於1898年11月退學了,導致其退學的主要原因尚不十分明確。

1898年12月,魯迅又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學習,“江南陸師學堂”於1896年創辦於南京,要比“江南水師學堂”的創建晚了6年。

魯迅在《魯迅日記》中多次提到的“恪士師”就是他的老師俞明震,因為俞明震的字是“恪士”,魯迅在《朝花夕拾·瑣記》一文中,還曾對其“恪士師”有過較為詳盡的記述,而俞明震就是“江南陸師學堂”兼“礦路學堂”的監督(校長),那麼俞明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讓魯迅銘記不忘。

魯迅的老師俞明震是怎樣一個人?

俞明震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號觚庵,浙江紹興人,1860年出生於湖南,其父俞文葆在湖南為官,曾官至湖南新寧、東安知縣,最高官職為知府,其家族在當時也算是湖南望族。

俞文葆育有三子一女,即長子俞明震,次子俞明觀,三子俞明頤和長女俞明詩,俞文葆在兒女們的婚姻中獲益頗豐,因為他與曾國藩次子曾紀鴻以及陳寶箴聯姻,俞文葆的三兒子俞明頤迎娶了曾國藩的孫女曾廣珊,女兒俞明詩則嫁給了陳寶箴長子陳三立,俞文葆與曾國藩、陳寶箴聯姻之後,致使“俞氏家族”更是聲名遠播。

俞明震由於家學淵源,其少年時期就已經能詩作文了,沿著科舉之路刻苦攻讀,以謀求功名,最終於1890年中進士,又於當年入翰林院庶吉士,這一年也正是俞明震的而立之年。

1892年5月,俞明震被清廷啟用,出任刑部主事,為正六品官員,與他妹夫陳三立是同級別官員,陳三立是吏部主事,也是正六品官員,但俞明震任職時間卻比陳三立晚了三年,刑部是掌管全國的刑罰政令,類似於現在公檢法司的一些職能。

1894年9月17日,中國與日本在黃海進行了一場海戰,史稱“甲午戰爭”,最終以北洋水師失敗而告終,清政府派全權代表李鴻章前往日本,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孤懸海外的臺灣島防務日趨吃緊,時任臺灣巡撫的邵友濂不堪重任而被調回內地,由臺灣布政使唐景崧升任臺灣巡撫,主政臺灣軍政大計。

1895年,俞明震在唐景崧協調和斡旋之下,前往臺灣接替顧肇熙出任臺灣布政使,但俞明震抵達臺灣履職不久,清政府就根據《馬關條約》中的相關條款,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

魯迅的老師俞明震是怎樣一個人?

俞明震(左一)與同仁合影

當這個消息傳到臺灣,臺灣人民不答應呀,因此主政臺灣的官員們率領檯灣守軍英勇抗日,併成立了“臺灣民主國”,俞明震出任內務大臣,但他很快就因兵敗匆忙離開臺灣,渡海到了廈門。

1898年“戊戌變法”時,俞明震是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主張,並參與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省所推行的新政,“戊戌變法”失敗後,陳寶箴、陳三立父子被革職還鄉並永不敘用。

俞明震似乎並沒有受到陳氏父子的株連,而是在“戊戌變法”兩年之後,於1900年出任“江南陸師學堂”兼附設“礦路學堂”監督,不久俞明震又以四品官員之分身份出任“兩江總督委員”、江蘇候補道兼“江南陸師學堂”總辦。

離開官場而辦教育的,這在當時也是第一要務,因為清政府已經被小日本打醒了,閉關鎖國之策漸漸放開,轉而面向外部世界,許多仁人志士紛紛出國留學,以尋求強國之道,而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成為當時社會的共識。

1898年9月,因南京附近“青龍山煤礦”正在辦理礦務,急需採礦技術人才,剛剛出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上奏光緒皇帝,“於陸師學堂內添設礦路學一齋,挑選學生分習重力、汽化、地質等學”,魯迅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考入“礦路學堂”第二期,當時同班學生共有24人,而陳三立長子陳衡恪就是其中之一,他與魯迅是同班同學。

魯迅的老師俞明震是怎樣一個人?

陳衡恪與魯迅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俞明震與魯迅並沒有師生關係,魯迅說俞明震是自己的老師也未免有些牽強,俞明震是四品大員,而魯迅則是普通學生,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似乎是不太可能發生交集的,況且他們之間的年齡相差21歲,整整是一代人的差距。

但魯迅的情況卻又有些特殊,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俞明震科舉和官場上的前輩,而俞明震的仕途之路,與周福清也頗多相似之處,對周福清的“科場賄考案”不能不有所耳聞。

俞明震到南京赴任之時,也正是周福清被釋放之際,況且他們又都是紹興同鄉,思想開明的俞明震與魯迅產生交集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俞明震曾為學生出過考試題《華盛頓論》,這也表明俞明震當時視野之開闊。

而魯迅是以一等第三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的,是“礦路學堂”的優等生,而一校之長總是對優秀學生厚愛有加的,畢竟當時學堂規模太小,學生人數也極為有限。

1902年3月24日,俞明震曾親自帶領官費生魯迅、張邦華、顧琅、伍崇學、劉乃弼及自費生陳衡恪等人赴日本留學,順便又一次考察日本的教育,此番東渡日本的經歷,又給魯迅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俞明震在魯迅的內心深處,始終是一個開明的“恩師”。

1903年發生在上海的“《蘇報》案”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而俞明震就是奉清廷之命查辦此案的“大員”之一,俞明震當時是“兩江總督委員”兼江蘇候補道,查辦“《蘇報》案”中所涉及反清的革命黨人,俞明震一方面嚴查以應付朝廷,另一方面又暗中加以保護某些人,可謂是身處兩難之境地。

魯迅的老師俞明震是怎樣一個人?

《蘇報》

1907年之後,俞明震又相繼出任江西贛寧道、甘肅提學使並代理布政使、民國初年還曾出任平政院肅政使等職,待民國步入正軌之後,俞明震作為前朝老臣而告老還鄉。

俞明震晚年曾寓居上海、杭州等地,以詩文度過餘生,常與妹夫陳三立等前清遺老唱和,著有《觚庵詩存》四卷留世,還有《臺灣八日記》及《觚庵漫筆》等著作。1918年12月24日,俞明震在杭州病逝,享年僅58歲,尚未過花甲之年,實在是殊為可惜。

魯迅的老師俞明震是怎樣一個人?

《觚庵詩存》

俞明震育有一子五女,獨子俞大純(1883—1941)曾兩次留學日本,1902年11月入讀日本成城學校,1908年4月又入讀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在日留學期間,俞大純曾參與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俞明震聞之驚駭,不滿其子所為,並導致父子關係不睦,因為這等於是捧清廷的飯碗砸清廷的鍋。

俞大純還曾留學於德國並畢業於柏林工科大學,回國之後曾出任北京市立高等工業學校校長、北洋政府工藝局局長,國民政府交通部隴海鐵路局局長等職,去世時也是58歲,與其父親俞明震一樣,都是在58歲那年謝世。

俞大純娶卞潔君為妻,育有四子二女,其子女性格各異且職業不同,他們各走各的人生道路,但其子女終大都是學者出身,只有三子俞啟威是職業革命者,他曾就讀於國立青島大學,是學校地下黨負責人,也是“一二.九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俞氏家族”是可以震撼到所有人的眼球,因為“俞氏家族”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歷經一百多年而不衰竭,英豪俊傑輩出不窮,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而且直至今天,依然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