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受排擠,看兩朝帝師翁同龢如何左右清末政局

中國近代史 翁同龢 李鴻章 光緒 靜書閣 2017-04-04

李鴻章受排擠,看兩朝帝師翁同龢如何左右清末政局

翁同龢(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文|山鬼

“養成筆力可扛鼎,準備花時要索詩”。這是清末翁同龢的集句聯。說起翁同龢,確實“筆力可扛鼎”,15歲中秀才,26歲中狀元,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放眼清末政壇,翁同龢也是少數幾個站在權力中心的人物,然而,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末的政治漩渦中,弄潮之人不過慈禧、奕訢等皇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柱臣,以及康梁維新之士,翁同龢又是如何施展著看不見的手,來攪動政局的呢?

力主甲午海戰

面對倭寇犯我海疆,力主作戰看似是英雄之舉啊?可是如果明知備戰不足,為全一己之名彈壓政敵,以億兆黎民之命運豪賭呢?那就是因私廢公,誤國誤民。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任戶部尚書期間,也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僅舉一例,甲午海戰前,戶部曾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李鴻章斡旋未果,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如此,明知北洋水師備戰不足,以清流柱臣之名,為國為民,力主對日作戰,作為北洋水師的統領人,李鴻章若拖延不戰,就是貪生怕死的小人,如果出戰,多半戰敗,正好落井下石,拔除此人,僥倖戰勝,自己也是首提反擊之人,功不可沒,如此盤算,翁同龢自是勝券在握。甲午戰敗後,李鴻章順理成章成了在割地賠款書上簽字的賣國賊。試想,如若翁、李同心,即使不能保證一定改寫對日戰局,至少北洋水師會有完備的成體系的戰艦,不會有跟大炮根本不匹配的炮彈,更不會有擊中倭寇戰艦心臟而不響的啞彈!

李鴻章受排擠,看兩朝帝師翁同龢如何左右清末政局

李鴻章(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帶壞官氣,阻塞薦賢之路

說起清末政壇,洋務派自是人人皆知,但還有一個“清流派”也不可小覷。何謂清流?簡單說就是善於標榜風節,勇於言事的士大夫群體,本來“清流”是好事,改革弊政,廣開言路,但須知空談誤國,很多士大夫往往遠離權力中心,又欠實幹興邦之能,養成了“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習氣。建言參事往往又摻雜了太多個人嫌隙和幫派鬥爭,甚至淪為各派系爭鬥的輿論推手,翁同龢就是這清流派中“南派”的首領人物。

阻賢之舉,也舉一例,康有為中進士後,曾借翁同龢接見之機,獻上日本變政考,想呈光緒御覽,誰知翁同龢假意許之,直接壓下了,直到光緒從別處看到問起,翁同龢見皇帝對其欣賞有加,就力保,說“康有為之才實勝臣十倍”,後來收攬康梁等人未遂,憎惡其狂妄,又對光緒說“人心之術,能否初終異轍,臣亦未敢深知”等語,撇清關係。外加一句,正是翁同龢光榮“開缺回籍”後,康有為才由光緒扶正,變法大幕才拉開。也許在翁看來,賢良之才,如不能被我收攬,即是禍事。

“鈞衡持國柄,豪傑自牢籠”。這本是奕訢贈給李鴻章的詩,言作為柱臣,持國之難,豪傑往往自陷牢籠。翁同龢飽讀詩書,兩朝帝師,自然不是一無是處的沽名釣譽之徒,然身為“豪傑”,終難挽時局,自陷內耗“牢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