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二造共和”

段祺瑞“二造共和”

段祺瑞“二造共和”

□楊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宣佈接受帝制,隨後進行大封爵。然而,在獲得爵位的128人中,唯獨沒有多年追隨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段祺瑞。原因在於段祺瑞不僅沒有隨波逐流“勸進”,反而公開宣稱:當年曾領銜通電主張共和,如今要我領銜通電取消共和、擁項城稱帝,這種出爾反爾的事我絕對不幹!

其實,早在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段祺瑞升任陸軍總長後兩人便已生嫌隙。先前“北洋三傑”勢力相當,能夠相互制約,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王士珍留戀清廷退隱還鄉,馮國璋外調南京,中央軍事大權落到段祺瑞一人手中。袁世凱深知槍把子的重要性,怎能將軍事大權放心地交給他人掌管?段祺瑞則一向性格直率,剛愎自用,職權範圍之內不願受他人掣肘;而他所提拔之人,大多是其親信、部屬和學生,這就更加重了袁世凱對他的猜忌。後來隨著袁世凱稱帝步伐的加快,兩人的矛盾開始激化,尤其是段祺瑞公開反對恢復帝制,令袁世凱大為光火。

1914年5月,袁世凱宣佈在總統府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親自擔任大元帥之職,同時請王士珍出山,任辦事處坐辦。陸軍總長、海軍總長、參謀總長,以及大元帥所派高級官員全部降為辦事員。如此一來,陸軍部名存實亡,掌控陸軍部的段祺瑞兵權盡失。從此,退居辦事員的段祺瑞開始消極怠工,後來索性以身體不適辭職。

段祺瑞曾說:“項城稱帝之日,就是走向滅亡之時!”事實正是如此。幾乎在袁世凱宣佈稱帝的同時,護國運動便率先在雲南發起,接著貴州、廣西相繼宣佈獨立,反袁鬥爭風起雲湧。段祺瑞閉門家中坐,全知天下事。他知道袁世凱在公府豐澤園成立了“徵滇臨時軍務處”,親自處理軍事,並軍事、外交、內政事必躬親,身邊沒有得力助手;攛掇他稱帝的那幫親信見勢不妙,一個個都在另做打算。而戰局對袁世凱極為不利,開始時北洋軍與護國軍在四川瀘州一帶形成拉鋸戰,但不久雙方竟信使往來,協議停火了。而在雲、貴、桂宣佈獨立後,湖南陷入孤立之中。馮國璋擁兵靜觀,袁世凱無可奈何。北洋軍已不再聽其調動,袁世凱內心深受重創,其焦頭爛額程度可想而知。

面對內外混亂的局面,袁世凱敦請段祺瑞出山穩定局勢。開始時段祺瑞斷然拒絕,並在1916年2月底公然提出“南北停戰,維持共和,另組新政府,以解決時局”的主張;不久傳來袁世凱病重的消息,才動了惻隱之心,答應出山,條件是取消帝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復任大總統,隨後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因反對袁世凱稱帝並在其取消帝制過程中立有頭功,被稱為“二造共和”的功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