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沒進攻廣州繞道北上,真是因為林則徐佈防堅不可摧被嚇跑了嗎

中國近代史 林則徐 軍事歷史 陸軍 清朝 給歷史卸妝 2018-12-20

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英軍沒有直接攻打戰爭的誘發地廣州,而是北上舟山,並進而威逼京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這一歷史事實歸因於林則徐和廣州軍民的積極備戰、防衛森嚴,致英軍無隙可乘,才北上尋釁。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應當說,林則徐確實在廣州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但限於當時清軍的軍事實力以及他本人認識的侷限性(林對英軍有很多荒謬認識,比如認為他們的腿不能曲伸,無法陸戰;英軍只是恐嚇無意真正犯華等),當時廣州的防衛根本無法抵禦英軍進攻。

英軍沒進攻廣州繞道北上,真是因為林則徐佈防堅不可摧被嚇跑了嗎

這樣的炮臺對付海上的商船確實沒有問題,跟英艦對弈,勝負沒有懸念。

不妨看一下當時廣州的佈防情況。由於林則徐認為英軍不敢陸戰,所以將防衛重點壓在了海防上。清軍在虎門的火炮數量超過了300門,而英軍軍艦所安裝的艦炮數量超過了500門。且英軍的火炮由於是安裝在軍艦上,機動靈活,而清軍大炮則笨重固定,無法快速調轉炮口,致英艦能輕易逃脫炮擊。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清軍的大炮射程不及英炮。林則徐在被免職後發配新疆的途中,寫給友人的信中曾這樣說: “彼之大炮遣之十餘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好。”就是說,英軍的炮火能覆蓋清軍炮臺,而清軍卻彼對英艦鞭長莫及。

英軍沒進攻廣州繞道北上,真是因為林則徐佈防堅不可摧被嚇跑了嗎

這樣的炮臺註定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中英雙方在海戰上的優劣在後來的廈門保衛戰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此役也極有力地旁證瞭如果在廣州開戰,雙方的勝敗結局。

當時主持廈門防務的顏伯燾精心選擇了一個石壁作為炮臺工事,位置在廈門港的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這處在清代號稱固若金湯的石壁炮臺(英方稱之為長列炮臺),長約1.6公里,高3.3米,厚2.6米,全用花崗岩建成,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設置大炮100門。其堅固程度,讓英人發出了“就憑所以使炮臺堅固的方法,即使大船放炮放到世界末日,對於守衛炮臺的人也可能沒有實際上的傷害”的感嘆。

不過,即便如此,在英軍的炮艦打擊下,廈門也沒能免於淪陷的命運。中方的劣勢在廈門防衛戰中體現得特別突出。除了射程侷限外,石壁炮臺的火炮不能左右轉動,大大限制了射擊範圍。而英軍的戰術則機動靈活,先用右舷炮火分層間隔齊射5至8輪後,再設置船身使用左弦炮攻擊,既能保證最大量的火力支持,又可冷卻過熱的火炮。

英軍沒進攻廣州繞道北上,真是因為林則徐佈防堅不可摧被嚇跑了嗎

這是鎮江的焦山炮臺。筆者今夏曾參觀過,憑古思今,感慨萬千。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次進攻廈門的英軍並不是全部主力,還有五艘留在香港,而當時集結在廣州灣的卻是英軍全部主力。

因此,可以肯定的說,只要英軍發動進攻廣州的戰役,勝敗絕無懸念。事實上,在整個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清軍未能擊沉英軍的一艘戰艦或輪船,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林則徐費盡心思建立的一支“新式水師”,也在後來的海戰中全軍覆沒。這一事實本身就非常有力地詮釋了戰爭結局的無懸念性。

綜上所述,英軍在兵力、火力、武器裝備及戰法上都有絕對優勢。本質上說,那就是兩個時代的交手——經歷了工業革命的英國跟尚處於農業社會的清帝國的較量。換言之,鴉片戰爭未曾開打,勝負已定。這與是否撤換林則徐,沒有半毛錢關係。

英軍沒進攻廣州繞道北上,真是因為林則徐佈防堅不可摧被嚇跑了嗎

這根本不是兩個國家的戰爭,而是兩個時代的戰爭。

那麼,英軍為何放棄廣州直接北上呢?這其實無關廣州防衛,而是英軍的既定戰略。因為在英方看來,廣州距離北京路途遙遠,即便拿下也無法嚇倒北京,迫使清政府屈服;只有直接威脅京畿重地,才能觸痛朝廷,迫其認慫。

後來的事實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英軍剛佔領天津,咸豐帝就立馬嚇得寢食難安,匆匆派人議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