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如果把北京胡同連接起來,長度超過萬里長城

老北京胡同經歷了數百年風雨,如今已成為北京人生活的象徵,成為最具北京特色的文化底蘊。舊時老北京的衚衕,遍佈整個北京城。老北京民間有句諺語說:“有名的衚衕三百六,無名衚衕賽牛毛。”這句話形象的說明北京城的衚衕之多。那麼,北京到底有多少衚衕呢?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明代北京城有衚衕1300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有300多條;清代增加到1300條,到了民國初年衚衕的數量增加到3000多條;新中國成立後,居民不斷增加,衚衕也隨之增加到6000多條。後來經過經濟發展和城市改造,目前北京有名字的衚衕約4000多條。據統計,如果把這些衚衕連接起來,長度超過萬里長城。

衚衕一詞源於元代。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於1279年消滅南宋並定都北京,史稱元大都。蒙古族人一直生活在水源稀少的荒漠地區,他們對水充滿崇敬之意。元朝在北京的每戶居民都會有一口井。“井”就成為當時居住地的代名詞,“井”在蒙古語中稱為“忽洞格兒,一排排民居街道被稱為“忽洞格兒”,後來人們就把“忽洞”諧音為“衚衕”,“衚衕”一詞也一直沿用至今。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北京最古老的衚衕——磚塔衚衕

最古老的北京胡同是磚塔衚衕。據記載磚塔衚衕出現在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磚塔衚衕東側有一座萬鬆老人塔,這座塔是元世祖忽必烈為紀念萬鬆老人修建的,磚塔衚衕也因此而得名。

在歷史變遷中,磚塔衚衕扮演著不同角色。元代時,元曲在北京十分流行,當時把戲曲演出的的戲園叫“勾闌”,磚塔衚衕就成了“勾闌”的聚集地,每天在磚塔衚衕內演出的戲班、勾闌都有二三十家,終日鑼鼓喧天。到了明代專門成立了管理音樂、戲劇的教司坊,磚塔衚衕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喧鬧。清代初期這裡成為兵營,清中後期才恢復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為戲曲演出的地方。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很多戲子為躲避戰亂,紛紛逃回家鄉,這裡才漸漸成為居民區。

磚塔衚衕還住過不少名人,1932年魯迅住在磚塔衚衕61號院,在這裡創作了《祝福》等作品;戲劇大家張恨水也曾住在這裡,直至去世;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於1927年也曾入住這條衚衕,有些重要文件都是在這裡起草的。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北京最長的衚衕——東交民巷,曾被稱為“國中之國”

北京還有一條最長的衚衕曾被稱為“國中之國”,這就是位於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古老胡同東交民巷。明清時期東交民巷一直是“五府六部”的所在地,清乾隆、嘉慶年間在此修建了“迎賓館”,供外國人居住。如此重要的地方,為何會有“國中之國”的稱謂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根據《辛丑條約》規定,各國列強瓜分整個東交民巷,並且不準中國人在此辦公和居住。從此,西方殖民者在東交民巷建起使領館、教堂、學校、醫院、銀行等西洋建築。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東交民巷四周安裝上鐵門,並改名為使館街。當時東交民巷雖然是中國領土,實際上卻成為“國中之國”。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史家衚衕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說到衚衕,還不得不提史家衚衕,這條衚衕被稱為北京最牛衚衕,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這裡曾經居住過的眾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他們每一個人身上散發的濃郁精彩的歷史故事,都折射著朝代更迭、歷史變遷的痕跡,說這條衚衕是新舊中國的縮影,一點也不為過。

史家衚衕59號院,原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祠堂舊址,現為北京最難進小學之一史家小學;這裡曾經是大清赴美留學生的考場,竺可楨、胡適、趙元任等都是在這裡中榜赴美留學,畢業回國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史家小學是北京最難進小學之一

史家衚衕53號院,這裡曾經是大太監李蓮英的外宅,也曾住過中國十大名妓之一賽金花;民國時期曾是國民黨名將張治中的私邸,後成為國民黨將領範漢傑的官邸;解放後,成為全國婦聯的辦公地,鄧穎超、康克清曾在此辦公;1974年,華國鋒出任國務院副總理調入北京,這裡成為華國鋒的住宅。華國鋒正是在這裡策劃如何抓捕四人幫。

史家衚衕51號院,解放前曾是香港大公報駐北京辦事處,解放後經周總理批准,成為章士釗先生的住宅,章士釗的養女章含之、外孫女洪晃都曾在此居住;1973年時任外交部長的喬冠華與章含之結婚,也曾住過這裡。

史家衚衕32號院,這裡曾是著名國民黨起義將領傅作義的私邸,傅作義深明大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北平免於戰火,毛澤東說傅作義的功勞可以得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史家衚衕24號院,女主人是與冰心、林徽因齊名的文壇三才女之一凌叔華,她也是“新月派”和五四作家群的代表人物。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史家衚衕24號時著名作家凌叔華的故居

24號院本來是凌叔華與陳西瀅結婚的陪嫁嫁妝,胡適先生是她的證婚人。當年很多文人墨客常常聚會於此,徐志摩、丁西村、胡適、林徽因等都是這裡的常客,陳衡恪、齊白石也曾在此組織畫會。

史家衚衕20號院,北京人藝誕生地。話劇《龍鬚溝》在此排演。後來成為黃敬(俞啟威)的住宅。他的兒子是原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

史家衚衕47號院,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故居。

史家衚衕55號院,中共元老李維漢的故居;曾先後住過國民黨起義將領劉文輝、四川省省委書記李井泉。

你知道北京最牛衚衕嗎?號稱“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史家衚衕47號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故居

史家衚衕長700多米,自元大都建立,已有700多年曆史。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這個衚衕80多個四合院裡,居住過數不清的社會名流和高官富賈。除上面介紹的外,解放後居住過的還有:徐向前、李天佑、于光遠、臧克家、黃宗江、黃宗洛、於是之、焦隱菊、英若誠、牛星麗、濮存昕等等。

北京胡同裡有說不盡的傳統習俗文化和歷史名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時代的滄海桑田。可以說,只有瞭解北京的衚衕,才算真正地瞭解北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