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1908年至1909年大清滅亡前的濟南府城
老照片
1/8 這是清末某外國攝影師(一說為奧匈帝國人)拍攝的一組濟南府老照片。照片下方原有的手寫德文說明顯示,照片拍攝時間為1908年至1909年。原說明為“寺廟門口”。這幅老照片拍攝的是大明湖北岸的北極閣。北極閣又名北極廟、真武廟,供奉道教北方之神真武大帝。此廟建於元代,築於7米高的鑲石土臺上(放鶴亭舊址),最初只有前殿。後殿稱“啟聖殿”,是明成化年間,德王朱見潾所建。
2/8 原說明為“濟南府的寺廟入口,1908”。照片拍攝的是一座傳統宗教建築的前臉及穿堂過道,門口右側掛著“巡警總局衛生所”牌子。門前站了數位穿著簡陋、留著大辮子的黃包車伕,可能是因為照相的緣故,還有幾個孩子也湊過來看熱鬧。與他們裝束不同的,門口還站著兩位頭戴禮帽、身穿西裝的男子,或許是陪同洋攝影師前來拍照的人。
3/8 原說明為“濟南府一蓮花池中的小茶館,1908”。1904年,山東巡撫周馥在大明湖邊闢建李公祠,以紀念晚清大臣李鴻章,覺漚亭便是李公祠的組成部分,有小石橋通到岸邊。李鴻章是位頗有爭議的近代人物,歷來褒貶不一,褒者稱其為扶晚清之將傾的重臣,貶者斥之為賣國賊,而後者在當代史學界和坊間佔了上風。1961年,原李公祠舊址被改建為紀念辛棄疾的稼軒祠,而覺漚亭則成為大明湖景區中的一個獨立景觀,被改稱“九曲亭”。
4/8 原說明為“街道照片,濟南府1908”。放大後,能識讀圖中主建築匾額的題字“府城隍廟”。府城隍廟的建立,據說是為了和洋教分庭抗禮。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再次將將軍廟街西首的民宅劃給天主教建教堂。此後,洋教堂不斷擴大規模,並於同治五年(1866)建主教堂。這種情況激起不少濟南士紳的民族情結,於是合議請地方政府出面,將府城隍老爺請到同一條街上安家,以“震懾”洋教。
5/8 原說明為“濟南府的街景,1908”。照片中,來來往往的孩子絡繹不絕,左側木門上寫著三個字“東轅門”。看到它,人們自然會想到,如今在珍珠泉大門(清代撫署大門)西側的那條西轅門街。其實,清代的巡撫衙門,其正門稱“轅門”,正門左右,各有一門,分別稱“東轅門”“西轅門”。東轅門街北起才盛巷西口,南止牛頭巷,其路東原為平房民居,路西為珍珠泉大院東牆。由東轅門街往北,與之對接的是東更道。
6/8 原說明為“濟南府大明湖裡的樓閣”。經仔細辨別,這個說明應該是寫錯了,照片中拍攝的應該是南門甕城與城牆交界處外側的東南夾角。別看這裡只有寥寥十幾戶人家,卻是有名有號的,在1926年《續修歷城縣志》所附的街巷圖上,這裡被標註為“東燕窩”,與之相對稱,南門甕城與城牆交界處外側的西南夾角,被稱為“西燕窩”。
7/8 原說明為“攀登濟南府的千佛山”。畫面正中是一位體態優雅的外國婦女與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像是一家三口,但到底是攝影師的家人還是在濟南僑居的朋友,則不得而知。在她們身後,是一座小型歇山頂小廟(今天已經無存),小廟前是砌有石牆的陡崖,石牆牆體內鑲嵌著一通石碑。
8/8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一〇七輯,作者雍堅,原文章名《清末濟南府片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定格歷史、收藏記憶、觀照百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2017-06-0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