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討逆軍壓城,張學良電中共、電馮玉祥、電南京、電全國

中國近代史 張學良 馮玉祥 抗日戰爭 國家人文歷史 2017-03-29

西安事變後,南京方面形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對壘。宋美齡一方的主和派逐漸佔領上風,並把“討伐”主張劃入一種陰謀論中。南京方面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自端納到西安後,宋子文也不顧何應欽等人的阻攔,於20日攜隨從飛往西安,代表宋美齡進行和平勸說工作。但是即使到端納赴陝的14日為止,張、楊都態度堅決。當晚8時,兩人在西安廣播電視臺發表談話,嚴厲批評蔣介石“自誤誤國”,要求其“能有最大的反省”。同時強硬地宣稱:“我們這次行舉動,完全是為民請命,絕非造成內亂……若有不顧輿情,不納忠言,一味肆行強力壓迫者,即是全國之公敵。我們為保衛國家民族一線生機打算,不能不誓死周旋,絕不屈服於暴力之下……”

西安事變討逆軍壓城,張學良電中共、電馮玉祥、電南京、電全國

張學良在看端納帶來的宋美齡的信

在南京政府主戰派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張、楊部隊連續出現倒戈現象,形勢對西安不利。15日,張學良分別致電宋美齡、孔祥熙、閻錫山等人,強調“良等此舉,純為抗日,絕無造成內亂之意,並盡其所能,避免內戰。如中央不顧民意,肆行壓迫,則是中央造成內亂”。16日電告馮玉祥,表示“良等此舉,對事而非對人,介公果能積極實行抗日,則良等束身歸罪,亦為樂為”。

17日是關鍵的一天,張學良與楊虎城聯名覆電程潛等南京高層,稱“只求主張貫徹,決不稍為身謀”。表示只要蔣承認西安方面的政治主張,即可恢復其自由,同時,張學良還首次提出了“容共之論”,同意周恩來之提議,即內戰爆發西安被圍,即對蔣介石“行最後手段”。這一天,蔣介石也給何應欽下達停止轟炸西安的手諭,理由是“中(指蔣介石)於本星期六(19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萬不可衝突,並即停止轟炸為要”。何應欽不僅照令停止轟炸,還領會了蔣“本星期六前”的含義,若三日內蔣介石未歸,武力討伐則可繼續。

張學良後來回憶說,自己發動事變是反覆思慮後才付諸行動的,即使西安城破,他也做好了“自殺”或“入山為匪”的準備。但在對峙的這幾天裡,至關重要的蘇聯對西安事變持否定和批評態度的意向越發明顯,最晚在21日晚8時,張學良就確切得知蘇聯的態度。至於南京,因蔣介石在19日並未歸來,“討逆軍”前線總指揮劉峙殺氣騰騰進逼西安,內戰一觸即發。儘管張學良此時電告中共,希望成立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三位一體的西北軍政委員會,但中共方面的政策已從之前的組建抗日聯軍轉變為和平解決事變,雙方都十分為難。

西安事變討逆軍壓城,張學良電中共、電馮玉祥、電南京、電全國

瑞納與宋美齡

在此時刻,南京方面的主和派起到至關重要之作用。自端納到西安後,宋子文也不顧何應欽等人的阻攔,於20日攜隨從飛往西安,代表宋美齡進行和平勸說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談判過程中,宋子文提議“先組織過渡政府,三個月後再改造成抗日政府。目前先將何應欽、張群、張嘉璈、蔣鼎文、吳鼎昌、陳紹寬趕走”,並對新政府人員做了一系列安排。這恐怕是宋想借西安事變之機達到肅清政敵之目的,身陷囹圄蔣介石再被動也不可能賦予他這麼大的權力。

不過宋子文對和平解決的樂觀態度給張、楊造成假象,客觀上緩和了局勢。12月22日宋美齡抵達西安,雙方於次日在張學良公館正式進行談判,恰在這天晚上,中共中央也決心繼續保持第三者立場,發電告訴張、楊,望暫不公開西北三位一體軍事組織的事。在此情況下,張學良也不願自己“揹負戰爭罪名”,把和平旗幟假手於人,事情便朝著有利於和平解決的方向發展了。

最後的結果為:蔣介石同意了抗日、聯共等要求,並口頭保證恢復自由後絕不對西安實施報復,張學良則親自護送蔣離開西安。24日,中共中央接到周恩來發來的電報,稱根據張學良的轉告,蔣介石已就之前談判中對他提出的中共及紅軍六項主張進行答覆,基本同意紅軍的要求。周恩來給予蔣介石放棄共產主義宣傳、取消蘇維埃、服從其指揮的保證,換取了蔣介石於12月25日關於停止“剿共”、聯共抗日的口頭承諾。

西安事變討逆軍壓城,張學良電中共、電馮玉祥、電南京、電全國

然而就在蔣釋前夕,張學良與楊虎城之間卻發生了很大分歧。總的來說就是楊虎城對蔣不信任,認為僅憑口頭承諾便讓其離開是一種冒險,他認為以蔣的為人,“他一定會把我們砍頭”。而張學良則堅決主張釋蔣,並表示自己會扛起全部責任,如果不服,大可開槍打死他,否則就必須依照他的計劃行事。直至25日當天,楊虎城和周恩來都“認為(蔣介石)在走之前還須有一政治文件表示,並不同意蔣今天走、張去”。張學良自然也沒有同意,因為他之前已向宋氏兄妹許諾今日釋蔣,斷不能因一紙文件就食言。

1936年12月25日,由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宋美齡等一行人搭乘飛機離開西安,至此,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告一段落,儘管雙方尚未結束對峙局面,但內戰的可能性已因蔣介石的歸來而大大降低。蔣介石經洛陽回到南京後,滿城百姓雀躍慶祝,連鞭炮也燃放殆盡。後來有人將此現象解讀為百姓對領袖蔣介石的愛戴和擁護,恐怕有粉飾之嫌。但老百姓為自身避過了一場大規模的兵禍而歡呼則是必定無疑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