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是如何徵糧的

中國近代史 太平天國 中國歷史 李秀成 木易說歷史 2017-05-06

太平天國是如何徵糧的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為穩定社會秩序頒佈了著名的政治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張。儘管這一理想的思想沒有實行,但是也反映出了當時的一些經濟狀況。

便民由單,是太平天國時期的田憑,也叫徵糧憑證。這樣的一種政策在太平天國前期的施政當中沒有出現過。當然,其後期還有諸如路憑、船憑、蕩憑、店憑等一類的徵收賦稅的憑證。而田憑是忠王李秀成創始頒發的,主要集中在他的管轄地界和江浙地區。這樣的一種徵糧憑證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法律效力,這不僅體現了李秀成務實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風,同時也體現了他的創新思維。

以下是便民由單的原文內容:

仁和前軍後營,師帥陸為:

給發糧單,便民完納。事照得本年應徵漕米,系是天庚正供。該糧戶務須揀選乾淨好米,按期照數赴倉完納,如有低色醜米粞谷充漕,嚴行究辦。切切此單。

四都四圖惠字第一百一十六號

一戶本年應完漕米五斗四升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癸開 十三年四月給

派定十一日完納

太平天國自起義後,以《周禮》中“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為編制,並且分設伍長、兩司馬、卒長、旅帥、師帥、軍帥各一人。軍隊番號是以前後左右的順序編排,便民由單中的“前軍”,“後營”就是這種軍隊編制的反映。而便民由單中“師帥陸為”,並不是軍事長官,而是太平天國為管理地方而設置的地方政權系統,也叫民務官。仿照軍隊的編制,也有伍長、兩司馬、卒長、旅帥、師帥、軍帥各級。這樣一種全民皆兵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於太平天國農民軍戰鬥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於政府更好地管理地方政務。

由單中談及漕米,可以讓人想到漕運。漕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就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將徵收的糧食經水路運往京城或由朝廷指定的地方。漕糧運輸的目的是供朝廷、百官、軍餉的支出。 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漕糧是其重要的糧食生命線,同時也成為太平軍的生命線。從這一便民由單上可以看到,漕運漕米是太平軍重要的糧食命脈來源,成為太平軍與清王朝作戰的糧食補給線。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若要消滅太平軍,只要奪取忠王李秀成在江南的糧食根據地,太平軍失去後方的糧食補給,就將無法持續作戰。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危機,一度處於崩潰的邊緣。一方面是帝國主義的割地賠款,另一方面是南方漕運被太平天國的破壞,失去漕糧的補給。

1850年到1851年太平軍起事之初,清朝統治者從各省調兵防堵圍剿,先後籌撥廣西、湖南、廣東三省軍需,以及湖北、江西、貴州三省防堵,共計用銀1800多萬兩。戰後三年,由戶部國庫撥給和各省截留籌解的軍餉已耗銀2963萬兩。1853年以後,隨著戰區不斷擴大,各種財政收入不到舊額的十分之四、五。1857年僅戶部撥款之銀就達6500餘萬兩。這樣的一種狀況迫使清政府採取推廣捐例、大量發行紙幣、舉借外債和採取厘金的措施。

另外,清政府還加徵漕糧稅。儘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危機,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後果,其中包括導致了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只知道怎樣來處理民族與君主問題,而不知道怎樣掌握民權與民主問題。所以說,太平天國運動即使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起義成功了,也不過又是一個封建王朝。

《便民由單》作為太平天國時期地方將領徵收賦稅的一種憑證,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籌集軍賦糧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百姓要交納多少稅提供了一個參考。但是我們在看到其積極作用的時候,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那就是憑照費的徵收掌握在地方將領手中,中央也沒有一定的分成留取制度,導致了中央政府財政的拮据,為後期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非小編原創,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