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關於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個命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做過多次分析。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雖然很多皇帝以這句話來高姐自己執政時期不要剝削的太過分,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是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偽命題。

因為在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期,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

既然將民心和天下等同於一體,這就意味著在得到天下之前,必須要得到天下所有人的支持。

而在交通及信息如此不發達的古代,想要得到全天下人的支持是極端困難的事情。

由於階級分化異常嚴重,底層民眾根本不在乎統治他們的到底是人是鬼。而想要成事的人,只要得到周邊數百里甚至數千公里民眾的支持,就可以發展出一方勢力,並通過強悍的武裝力量擊敗周邊勢力,獲得他們的土地,進而最終取得天下。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所以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絕對是先得天下後得民心。

那麼既然得民心並不是得天下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失民心也不是失天下的必要條件。所以統治者沒必要,也不會將得民心作為執政的第一要務。

事實上,在我國古代尤其是秦始皇確立專制皇權制度之後,失民心就成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為相比於得天下民心的艱難,失天下民心可謂易如反掌。

比如統治者加稅會導致民眾的普遍不滿,統治者推行改革會導致民眾的普遍不滿,統治者發動對外戰爭徵發徭役會導致民眾的不滿。總之統治者無論怎麼做民眾都會有不滿意者。

因此統治者乾脆就不把這些底層民眾的不滿當成執政的唯一參考。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在我國確立了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之後,民眾渴望安於現狀,追求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圖景,因此他們對於生活的目標定得相當的低。而且由於目標不高,所以在遭受統治者加重剝削時,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也不是特別明顯。所以在考慮造反成本之後,他們會選擇逆來順受。

只有在統治者做的確實太過分,將他們逼得走投無路時,他們才會選擇揭竿而起,和統治者魚死網破。

所以雖然統治者有事沒事經常失民心,但是隻要不太過分,這個王朝就不會走向窮途末路。

那麼統治者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變得太過分,讓王朝走向窮途末路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兩種情況: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1、不合理的權力分配製度

從秦始皇確立了專制皇權制度之後,皇帝就成為我國曆史上的實際統治者。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皇權意味著可以更多的剝削民眾,這樣的貪慾使得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加強皇權,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由於皇帝得到的權力越來越多,相應的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他必須有一個忠實可靠的執政團隊,幫自己打理龐大的帝國。

而由於家天下制度的存在,使得皇帝選拔的圈子非常之小,這就使得繼承者個人素質的下降成為歷史的必然。而當後繼者無法控制精明強幹的其他執政成員時,就會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而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意味著在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權責分離。即統治團隊會利用皇帝的權力大肆壓迫民眾,搜刮民脂民膏,而皇帝卻承擔著天下人的罵名。

在底層民眾被剝削得忍無可忍時,他們就會選擇揭竿而起。

2、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製度

雖然皇帝分身乏術,組建了自己的執政團隊,但是這些人對於管理龐大的帝國,仍然顯得杯水車薪。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以皇帝為中心的統治階級,在鄉村等一些底層還需要有一箇中間階層代替統治階級行使管理職權,這就是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活躍於底層,但是他們比農民有更多的技能和社會地位。因此它們能夠充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中間人。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士紳階層幫地主階級辦事,是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但地主階級卻並不會給士紳階層以實際的工資待遇。

這意味著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較高,但是卻沒有旱澇保收的收益,所以為了養家餬口他們需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剝削農民來實現創收。比如很多士紳通過當農民的訟師,當農民的教書先生,替官府收稅等獲取他們的收益。

為了拉攏士紳階層,地主階級會通過“察舉”、“孝廉”以及科舉制等從底層選拔士紳進入高層的地主階級行列,成為統治階層的一員。而沒有通過上升渠道的廣大師生,只能通過繼續剝削農民來實現創收。

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所以自身的收入取決於剝削農民程度的大小。而生活在底層的農民是沒有機會見到高層統治者的,所以士紳階層就是統治階級的最好代表,在士紳失去民心之後,也就意味著統治階級失去了民心。

民心向背不影響帝國興亡?為何古代統治者不以民心作為執政參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