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與渭南

中國古代史 白居易 中國歷史 詩歌 白起 渭南旅遊資訊 2018-11-29

白居易的歷史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而且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不是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和杜甫是。白居易和他的好朋友元稹一起是唐代新樂府運動主要的推動人之一。他們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元白”,他們的詩歌體在歷史上稱之為“元白體”。

白居易與渭南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的詩歌是最平易近人的,唐詩裡要找最好讀的差不多就數白居易的詩了,因為白居易寫詩的時候要考慮周圍最沒有文化水平的人能不能讀的懂,從這點上看白居易就很了不起。現在有些學者寫文章,專門追求高大上,專門讓人讀不懂,顯示他水平高。人家白居易不是這樣的,人家寫完了專門拿去給街頭巷尾的老太太讀。所以白居易的詩一方面文學性很強,一方面淺顯易懂。在他在世時他已經是文壇領袖,到了後來更不用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不僅是一般的知識分子和老百姓喜歡他,我曾經看過唐代的一個逸聞故事,說唐代後期在成都,官府抓了一個大流氓,流氓滿身刺青,刺的不是什麼左青龍右白虎,而是白居易的詩,所以說白居易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我們剛才說新樂府,什麼是新樂府,說白了就是繼承漢代的樂府,以寫實為主,摒棄浮華的虛的東西。你看白居易和杜甫的詩有個共同的特點,全是描繪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的,不是空發議論的。也不以入樂為否作為衡量標準,你要知道原來的詩是非常重視和乎音律的。

白居易提出不要以這個為衡量標準,能兼顧上當然最好,兼顧不上也沒關係。新樂府運動原來是杜甫提倡的,後來的一系列人推進的,尤其是“元白”。“元白”提出了“文章和為實而著,詩歌和為實而作”,這就是文學服務於大眾,文學貼近於民間思想的產物。所以說,我覺得新樂府運動就是新的現實主義的詩歌的創作風格。

白居易的出身

白居易生前曾寫過一個《醉吟先生墓誌銘》,自己給自己寫墓誌銘,這是對生死很豁達的一個人。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白居易與渭南”,實際上白居易自己說自己是太原人,北朝時期就在太原。而祖籍呢?他說他家的祖先乃武安君之後。武安君就是著名的秦國名將白起,咱白居易和“羋月”還是親戚,因為白起先祖乃楚人,因為楚王把他爸殺了,有幾個兒子一塊跑到秦國,在秦國定居下來,白起就是他們的後代,這樣算起來,白居易的先祖還是羋姓。在他的墓誌銘裡,他首先說自己生於大曆七年正月二十日於鄭州新鄭縣。

白居易與渭南

白居易家族陵墓

最後他說自己葬於什麼地方,大家記住這是白居易生前的願望。他希望葬於華州下邽縣,就是咱們這裡。可是這個墓誌銘是不是白居易寫的?這個事情有爭論,岑仲勉、陳寅恪斷定《醉吟先生墓誌銘》是假的,他關於自己後嗣的論述與歷史記載不符,還有他怎麼那麼準預言自己會在會昌六年去世?但是這些年學界對這個問題多有翻案。日本有一著名歷史學者叫芳村弘道,他寫的《白居易醉吟先生墓誌銘之真偽》對岑仲勉十條證據一一加以批駁,認為墓誌非偽,而且他還找到了最早在日本收藏的版本比較古老的白居易墓誌銘,那裡面有一行字是我們大陸的文獻裡面沒有的,上面特別註明“開成四年,中風疾後作 ”,開成四年白居易已經中風,可能覺得自己身體不太好了,就提前寫了這個一個墓誌銘,巧合的是他預言會昌六年去世,他還真是那年去世的。這是關於墓誌銘的爭議。

還有一個重要爭議,白居易是漢族人嗎?從十六國、北朝以來民族族屬問題很複雜,整個北方少數民族血統的人是太多太多了,包括白居易的族屬也引發一系列的爭論。有人注意到在新疆的庫車,過去叫龜茲,是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有人認為白居易的先祖就是龜茲的胡人。《唐摭言》裡記載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有一天跟別人吵架,寫了首詞,說道“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闕掌洪爐”,意思是說你別看我是個胡人,我也曾在中央掌管機要。白居易的堂弟是胡人,那他當然是胡人了。《北夢瑣言》裡有這樣一段記載,說當時一系列的宰相,有姓畢的、姓曹的、姓白的、姓羅的,當時一個姓崔的宰相就罵這些人說“可以歸矣, 近日中書盡是蕃人 ”,意思是說這官不當也罷,中書裡盡是胡人。

另外白居易自己寫的《沃洲山禪院記》,它記載西域過來一個姓白的僧人,他說“沃洲山與白氏,其世有緣乎!”,他說你也姓白,我也姓白咱倆是不是有緣分啊。這三條史是現代人懷疑白居易是胡人的主要依據,但是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陳寅恪先生認為白居易的先祖是西域白姓或者帛姓。姚薇元撰寫的《北朝胡姓考》也持同樣的觀點。顧學頡的《白居易世系、家族考》也這樣認為,而且他進一步認為白居易就是龜茲王族的後代。但是,很多人認為白居易就是漢人,比如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的《白居易——生涯與歲時記》,他就反駁了陳寅恪的觀點。還有近年發展的《白敏中墓誌》《白邦彥墓誌》和《楚王白勝遷神碑》都堅持說白姓出於羋姓,“楚王殺白公,後代奔秦,白起出自此門”。我另外查到了一個博士論文,作者叫文豔蓉,她寫了一篇《白居易生平與創作實證研究》,她也堅持認為白居易是漢族,對上面那三條史料他逐一加以辯駁。其實到底白居易是那個民族沒那麼重要,陳寅恪先生說的很好,他說人呢,尤其是中古時期北方的中國人,不要看其血統,要看其文化,文化屬於那個民族他就是那個民族。比如李唐皇帝有一半是鮮卑血統,你能說李唐王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嗎?很明顯不是。同樣,白居易到底是不是胡族並不重要,因為白居易的一切行為都是一個正統的中國儒家士大夫。白居易的血統到底是不是楚國後代,我以為存疑,這和我們中國人習慣有關,誰不是名門之後?就看你姓啥,你姓張,漢留侯之後;你姓楊,弘農楊氏;你姓李,李唐王朝;找個顯赫的先祖還不簡單。

白居易自稱是太原人,生於河南新鄭,但是,白居易與渭南的關係非常非常密切,從他曾祖父白溫開始就遷到了下邽下伊裡,就是現在的下邽鎮西關村。他的父親白季庚在襄陽當官,去世後,白居易主持把家遷到下邽,也就是說他對下邽這個地方還是非常認可的,有一種認祖歸宗的這樣一種感覺。看古人心目中那個地方重要,就看他祖墳放到那裡,祖墳放在那兒就是認那個地方是自己的家鄉,白居易把他幾代先祖的靈柩都遷到臨渭區了。

白居易住在義津鄉義津賢裡金氏村,在這裡寫了很多詩作。比如“兩頃村田一畝宮”“茅茨十數間”。他曾經在這還蓋了一些房子,“新屋五六間”。所以在下邽,白居易是認認真真經營家產。很多詩都提到他老家,比如 《 孟夏思渭村舊居寄舍弟 》記載:“故園渭水上,十載事樵牧”,十載是一虛數,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下邽是非常非常懷念的。他還寫過《泛渭賦》(金上村),仔細描繪金上村的地理位置。他說“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一入。川有渭兮山有華,澹悠悠其可賞。門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夜分兮扣弦,天無雲兮水無煙。” 當時他已經在長安的中書省任職了,他為什麼不在他曾祖父居住過的地方住呢?金上村有一個好處,緊靠渭河岸邊,他的詩裡記載他家距離渭河也就一百多步的距離。從詩裡可以看出,他搬到這來住,為的是上下班方便,這離長安只有百里。那個年代的渭河水要比現在大得多,行船也很便利,相當於現在的高速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白居易選擇在繞城高速出口處買了一套房,所以說他在金上村過得日子是很逍遙的,每個月都要回家一次。

在他寫的《襄州別駕府君事狀》裡回顧了自己的家室,說他家高祖白建在北齊時候有功,在同州同城縣賜了莊宅一所。從白建以下到都官郎中白溫曾祖以上都葬於韓城縣,後來他家遷到了下邽,然後他就說他家誰誰誰葬在那裡,他家的墳塋在那。所以說實話,白居易是很認咱們這的,所以他才把先祖的墓全部都遷到了這裡來。這就叫做認祖歸宗,這張圖片就是白氏家族的墓誌,包括傳世的、出土的,一共18個,白氏後代多多少少都把自己往白居易這一支上靠,那當然了,白居易最光榮。白氏後人北方有,南方也有,甚至韓國也有,下邽白氏陵園韓國白氏宗親會祭拜過兩次,我在洛陽白居易墓也看到有韓國白氏宗親會捐款立碑,所以白家很興旺。在下邽的時候白居易留下了很多詩,尤其是他母親去世那段時間,這個時候是白居易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也是他回到家鄉尋找慰藉的階段。

白居易與渭南

白居易家族陵墓

他人生最低谷的階段就是他母親去世之後,因為母親去世了誰心裡都不好受,還有他母親去世之後有人借這件事情給白居易潑髒水,把他置於一個不忠不孝的地步,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寶貝女兒金鑾子又夭折了,真是禍不單行,母親去世了,遭到誣陷,然後剛當上爸爸女兒又夭折。白居易在下邽給母親丁憂守葬的時候,他40多歲,這時是白居易人生最低谷的階段,白居易在這有一首失魂落魄的詩篇,名叫《沐浴》,“經年不沐浴,汙垢滿肌膚。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剛過40,已經是一副垂垂老矣的樣子,頭髮也白了,而且還不洗澡,黑黢黢,髒乎乎。丁憂期間,本來就不許洗澡、不許喝酒、不許娛樂,形容枯槁,才能顯示孝心,因此他這是符合當時的孝道的。又加上當時心情糟糕,而且由於丁憂,大家也知道丁憂要去職,工資也沒了,多靠好朋友元稹接濟他,這才能繼續的過日子。在家鄉這一段,是他熬過人生低谷的階段,這一段他寫了自覺二首,“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二毛是花白頭髮,又有黑髮,又有白髮,40剛一到就生了白髮,一個牙齒也掉了。“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他說他的好朋友崔群跟他同歲,看人家長得一副少年的樣子,多麼的帥氣,在看看自己,甚是羨慕。但長得年輕不算數,白居易活到70多歲才去世,崔舍人雖然長得年輕,但是61歲就去世了,所以長得老不怕。

自覺第二首寫道“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愛的是他的小女兒金鑾子,親的是他的母親。哭自己的母親,在這過程中他悟到“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我認為這首詩很重要,因為白居易是一個著名的佛教信徒,是一個居士,他的宗教信仰的生涯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的影響,而他之所以最後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他在四十歲前後受到的打擊密切相關。靠佛教走出陰影,這些詩篇都作於下邽。

為了排解憂煩,後來他決定踏實當農民,在這兒住了四年的時間,他積極從事農業生產,按照他的詩歌記載,他種了三十畝黍,這是糧食,尚可理解,他還種了二十畝韭菜,這我不大理解,二十畝韭菜,他吃得了嗎?也許還往長安賣韭菜。他還自學釀酒,並且還認為自己的酒超過了竹葉青,在此,我順便說幾句題外話,唐時代的竹葉青和現代的竹葉青不是一回事,唐代沒有蒸餾酒,我贊同李時珍的說法,白酒是元代才有的,元代以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白酒。古人喝的酒就是米酒,相當於現在的黃桂稠酒,所以說武松喝十八碗酒過景陽岡,實際也就相當於喝了十八碗醪糟。這種酒,酒精度數最高不超過十九度,達到十六度就很不錯了。

經歷一段農業生產,他的形象也都變成了一副農民的樣子,《得袁相書》寫道“穀苗深處一農夫,面黑頭斑手把鋤。何意使人猶識我,就田來送相公書。”他一姓袁的朋友給他寫封信,捎信的人能找到他,讓他感到意外,他的樣子變化如此之大,別人還能找到他,讓他覺得蠻奇怪,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心情變得開朗了。而且在這地方,他還觀察左鄰右舍的生活,觀察整個下邽的民情,然後寫了《效陶潛體詩十六首》,這裡邊描述的就是當時下邽的風土人情。他說下邽這地方也和其他地方一樣,貧富不均。他說“南巷有貴人,高蓋駟馬車。”南巷有個貴人坐著四匹馬拉的大車,擱現在那就是十六缸的小汽車。“我問何所苦,四十垂白鬚。答雲君不知,位重多憂虞。”我問他過著如此豪富的生活,為啥才四十歲鬍子就白了?人家就說,你不懂,我正因為位置高,壓力大,擔心的事兒多。他又說,他的北邊有窮人,窮到啥地步,窗子拿破甕擋著,拿繩子做門樞,但人家心情很樂觀。“散賤無憂患,心安體亦舒。“啥事兒也不操心。“東鄰有富翁,藏貨遍五都。東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營暮計算,晝夜不安居。”晝夜不得安生,為啥,天天在那兒算賬。“西舍有貧者,匹婦配匹夫。布裙行賃舂,裋褐坐傭書。”啥意思呢,就是打短工的,一點兒家產也沒有,天天跟別人舂米。“以此求口食,一飽欣有飲。”這家人可有意思,只要吃口飽飯,高興地不得了。他這首詩要告訴大家一個人生道理,不見得非得有錢才是快樂的。

他的鄰里,有高貴的、有低賤,有富的、有貧的,但是,他注意到,那些貧賤的,日子過得倒挺快樂。“憂樂與利害,彼此不相逾。是以達人觀,萬化同一途。“貧賤與富貴,殊途而同歸。為啥今天把這首詩介紹給大家,因為這首詩就描述了當時的下邽風土人情,貧富不均,富人壓力大,窮人過得舒暢。

元和九年(814),在崔群等人推薦下,白居易被重新任命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於是他離開了金氏村,再度走進長安。白居易最後一次回故里,是在大和九年(839)清明節期間回金氏村祭拜祖先,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他最後一次回到家鄉。

歲去年來塵土中

眼看變作白頭翁

如何辦得歸山計

兩頃村田一畝宮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自己記載是大曆年間生人,也就是生於公元772年。早年,父親在外為官,他跟隨父親,走了很多地方,不論在那兒,白居易學習很刻苦,據他記載,“為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肘部都磨出繭子了。說句題外話,唐人的書籍裝幀都是卷軸,現在有些電視劇,拍的唐代的古人居然看線裝書,這是很不嚴肅的。總之,白居易特別刻苦,貞元十六年(800),參加進士考試及第。大家算算,他是公元772年生人,當時也就28歲,唐朝有句俗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白居易不到三十歲考中進士,在當時雖不是最年輕的,也是很少見的。白居易當時也很驕傲,同科進士共十七人,他寫詩道“十七人中最年少”,這是他很得意的一點。貞元十九年,參加吏部“拔萃科”考試,授祕書省校書郎。

考中進士只具備了當官的入職條件,要當官還得通過吏部的考試。吏部考試主要有四個標準“身、言、書、判”,著重考察相貌、口齒、書法、斷事能力。唐代的校書郎雖然職位較低,但卻是受人羨慕的一個職務,只有考試成績在前列的才有資格當校書郎。《舊唐書》本傳記載,十五六時,他找過著作郎顧況,顧況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拿自己文章給顧況看。“況能文,而性浮薄,後進文章無可意者。”顧況這個人他很高傲,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後 ,甚是欽佩,主動出門迎接,說:“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所以說,十五六歲時白居易就引起了當時那些文豪的注意。公元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尉,即現周至縣尉。公元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公元808年結婚,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這個楊氏應該是弘農楊氏。白居易與元稹為同年進士,“十七人中最年少”,那十七人中當包含元稹。元稹因為仗義執言被免職,白居易在皇帝面前力保元稹,說他雖然說話過頭,但是他這種敢於說真話的作風是值得讚許的,如果你把元稹免職,以後恐怕就沒人敢說真話,你應該原諒元稹。這樣元稹得到赦免,從這以後兩人關係變得越來越好。兩人關係好到啥地步,白居易最落魄時,他的生活費用全是元稹給他資助。白居易最窮時,想給娃買點布做個新褲子,做不成,正在他為此苦惱時,元稹千里迢迢為他寄了幾匹布來,白居易感動的寫詩一首以作紀念。倆人在長安買房,要買成鄰居;到洛陽買房,又要買成鄰居,倆人關係就這麼好!

白居易家族陵墓

他人生最低谷的階段就是他母親去世之後,因為母親去世了誰心裡都不好受,還有他母親去世之後有人借這件事情給白居易潑髒水,把他置於一個不忠不孝的地步,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寶貝女兒金鑾子又夭折了,真是禍不單行,母親去世了,遭到誣陷,然後剛當上爸爸女兒又夭折。白居易在下邽給母親丁憂守葬的時候,他40多歲,這時是白居易人生最低谷的階段,白居易在這有一首失魂落魄的詩篇,名叫《沐浴》,“經年不沐浴,汙垢滿肌膚。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剛過40,已經是一副垂垂老矣的樣子,頭髮也白了,而且還不洗澡,黑黢黢,髒乎乎。丁憂期間,本來就不許洗澡、不許喝酒、不許娛樂,形容枯槁,才能顯示孝心,因此他這是符合當時的孝道的。又加上當時心情糟糕,而且由於丁憂,大家也知道丁憂要去職,工資也沒了,多靠好朋友元稹接濟他,這才能繼續的過日子。在家鄉這一段,是他熬過人生低谷的階段,這一段他寫了自覺二首,“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二毛是花白頭髮,又有黑髮,又有白髮,40剛一到就生了白髮,一個牙齒也掉了。“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他說他的好朋友崔群跟他同歲,看人家長得一副少年的樣子,多麼的帥氣,在看看自己,甚是羨慕。但長得年輕不算數,白居易活到70多歲才去世,崔舍人雖然長得年輕,但是61歲就去世了,所以長得老不怕。

自覺第二首寫道“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愛的是他的小女兒金鑾子,親的是他的母親。哭自己的母親,在這過程中他悟到“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我認為這首詩很重要,因為白居易是一個著名的佛教信徒,是一個居士,他的宗教信仰的生涯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的影響,而他之所以最後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他在四十歲前後受到的打擊密切相關。靠佛教走出陰影,這些詩篇都作於下邽。

為了排解憂煩,後來他決定踏實當農民,在這兒住了四年的時間,他積極從事農業生產,按照他的詩歌記載,他種了三十畝黍,這是糧食,尚可理解,他還種了二十畝韭菜,這我不大理解,二十畝韭菜,他吃得了嗎?也許還往長安賣韭菜。他還自學釀酒,並且還認為自己的酒超過了竹葉青,在此,我順便說幾句題外話,唐時代的竹葉青和現代的竹葉青不是一回事,唐代沒有蒸餾酒,我贊同李時珍的說法,白酒是元代才有的,元代以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白酒。古人喝的酒就是米酒,相當於現在的黃桂稠酒,所以說武松喝十八碗酒過景陽岡,實際也就相當於喝了十八碗醪糟。這種酒,酒精度數最高不超過十九度,達到十六度就很不錯了。

經歷一段農業生產,他的形象也都變成了一副農民的樣子,《得袁相書》寫道“穀苗深處一農夫,面黑頭斑手把鋤。何意使人猶識我,就田來送相公書。”他一姓袁的朋友給他寫封信,捎信的人能找到他,讓他感到意外,他的樣子變化如此之大,別人還能找到他,讓他覺得蠻奇怪,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心情變得開朗了。而且在這地方,他還觀察左鄰右舍的生活,觀察整個下邽的民情,然後寫了《效陶潛體詩十六首》,這裡邊描述的就是當時下邽的風土人情。他說下邽這地方也和其他地方一樣,貧富不均。他說“南巷有貴人,高蓋駟馬車。”南巷有個貴人坐著四匹馬拉的大車,擱現在那就是十六缸的小汽車。“我問何所苦,四十垂白鬚。答雲君不知,位重多憂虞。”我問他過著如此豪富的生活,為啥才四十歲鬍子就白了?人家就說,你不懂,我正因為位置高,壓力大,擔心的事兒多。他又說,他的北邊有窮人,窮到啥地步,窗子拿破甕擋著,拿繩子做門樞,但人家心情很樂觀。“散賤無憂患,心安體亦舒。“啥事兒也不操心。“東鄰有富翁,藏貨遍五都。東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營暮計算,晝夜不安居。”晝夜不得安生,為啥,天天在那兒算賬。“西舍有貧者,匹婦配匹夫。布裙行賃舂,裋褐坐傭書。”啥意思呢,就是打短工的,一點兒家產也沒有,天天跟別人舂米。“以此求口食,一飽欣有飲。”這家人可有意思,只要吃口飽飯,高興地不得了。他這首詩要告訴大家一個人生道理,不見得非得有錢才是快樂的。

他的鄰里,有高貴的、有低賤,有富的、有貧的,但是,他注意到,那些貧賤的,日子過得倒挺快樂。“憂樂與利害,彼此不相逾。是以達人觀,萬化同一途。“貧賤與富貴,殊途而同歸。為啥今天把這首詩介紹給大家,因為這首詩就描述了當時的下邽風土人情,貧富不均,富人壓力大,窮人過得舒暢。

元和九年(814),在崔群等人推薦下,白居易被重新任命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於是他離開了金氏村,再度走進長安。白居易最後一次回故里,是在大和九年(839)清明節期間回金氏村祭拜祖先,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他最後一次回到家鄉。

歲去年來塵土中

眼看變作白頭翁

如何辦得歸山計

兩頃村田一畝宮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自己記載是大曆年間生人,也就是生於公元772年。早年,父親在外為官,他跟隨父親,走了很多地方,不論在那兒,白居易學習很刻苦,據他記載,“為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肘部都磨出繭子了。說句題外話,唐人的書籍裝幀都是卷軸,現在有些電視劇,拍的唐代的古人居然看線裝書,這是很不嚴肅的。總之,白居易特別刻苦,貞元十六年(800),參加進士考試及第。大家算算,他是公元772年生人,當時也就28歲,唐朝有句俗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白居易不到三十歲考中進士,在當時雖不是最年輕的,也是很少見的。白居易當時也很驕傲,同科進士共十七人,他寫詩道“十七人中最年少”,這是他很得意的一點。貞元十九年,參加吏部“拔萃科”考試,授祕書省校書郎。

考中進士只具備了當官的入職條件,要當官還得通過吏部的考試。吏部考試主要有四個標準“身、言、書、判”,著重考察相貌、口齒、書法、斷事能力。唐代的校書郎雖然職位較低,但卻是受人羨慕的一個職務,只有考試成績在前列的才有資格當校書郎。《舊唐書》本傳記載,十五六時,他找過著作郎顧況,顧況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拿自己文章給顧況看。“況能文,而性浮薄,後進文章無可意者。”顧況這個人他很高傲,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後 ,甚是欽佩,主動出門迎接,說:“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所以說,十五六歲時白居易就引起了當時那些文豪的注意。公元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尉,即現周至縣尉。公元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公元808年結婚,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這個楊氏應該是弘農楊氏。白居易與元稹為同年進士,“十七人中最年少”,那十七人中當包含元稹。元稹因為仗義執言被免職,白居易在皇帝面前力保元稹,說他雖然說話過頭,但是他這種敢於說真話的作風是值得讚許的,如果你把元稹免職,以後恐怕就沒人敢說真話,你應該原諒元稹。這樣元稹得到赦免,從這以後兩人關係變得越來越好。兩人關係好到啥地步,白居易最落魄時,他的生活費用全是元稹給他資助。白居易最窮時,想給娃買點布做個新褲子,做不成,正在他為此苦惱時,元稹千里迢迢為他寄了幾匹布來,白居易感動的寫詩一首以作紀念。倆人在長安買房,要買成鄰居;到洛陽買房,又要買成鄰居,倆人關係就這麼好!

白居易與渭南

元稹畫像

元稹,洛陽人,鮮卑拓跋部人。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元稹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寫過筆記體小說《鶯鶯傳》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鶯鶯傳》就是著名的《西廂記》的藍本,換句話說,元稹就是張生,小姐就是崔鶯鶯,元稹就用自己的經歷寫了這麼一部《鶯鶯傳》。但是元稹在政治上並不得意,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

白居易擔任左拾遺時多次犯顏直諫唐憲宗,也招致了皇帝的不滿,又一次唐憲宗給宰相李絳說,語氣很不客氣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說:“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鉅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此對白居易態度變得和善起來。唐憲宗是繼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這個作為不是白來的,從他對白居易的態度可以看出,還真有點唐太宗的風采。

白居易在長安過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白居易和顧況後來又相遇,顧況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長安物價貴,要在長安生活下去真不容易。米價貴,房子更是特別特別貴。白居易官位已經很高了,做到了左拾遺,但還是買不起房。由此看出,古往今來,首都的房價都很高。對此我還做了對比,唐時,西安的房價是范陽的十倍以上;現在顛倒過來了,北京房價接近西安的十倍。白居易在長安時也是到處找房子住,他對此寫道“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嘗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羨慕蝸牛,可以揹著房子走來走去,他心裡想,只要有自己的房子,那裡還顧得上陰暗潮溼。到後來,他終於在東市買了房子,地址就在今天交大的校園內,那地方現在還有一亭子,紀念白居易故居。這時候,可以說他終於有錢了,那時候,西安最貴的房子一個是皇宮旁邊的,一個就是東市的。白居易在這兒買房,相當於在北京二環以內。

白居易後來遭受政治大波折,元和九年冬,他由左拾遺轉任太子左贊善大夫。但是,第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有人暗殺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書要求皇帝緝捕此賊,以血國恥。當時朝廷派系鬥爭很厲害,針對藩鎮,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武元衡屬於主戰派。主和派就有人彈劾白居易,“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說他越職管不該管的事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結果白居易就被彈劾了。又加之當時王涯等人彈劾白居易行為不端,說白居易母親是看花時掉井裡淹死的,而白居易寫了賞花及新井詩,不孝之甚!結果白居易聲名大損,隨後被貶為江州司馬。

武元衡遇刺案,當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丞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等人主戰,唐憲宗在他們的鼓動下,也準備討伐吳元濟。但是,吳元濟的同黨,淄青節度使、成德節度使燒燬了唐軍的軍糧倉,而且還派刺客潛入長安,刺殺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身亡,裴度倖免於難。回到朝廷後,皇帝命其接任武元衡繼續打仗。關於賞花和新井一事,首先:白居易之母系自殺投井而死,坊間傳聞為賞花不慎墜井。白母多病,白居易曾在《奏陳情狀》裡說:“臣母多病,臣家素貧。”實際上白母是精神病,曾經用編席子的刀割頸自刎過,但沒死。從此後,白居易就買了兩個婢女,讓婢女看住母親。但是,這倆婢女失職了,有一天,在後花園裡,白母趁兩婢女看守不嚴一下跳進井裡去 ,然後就死了。白母剛死,京兆府就告訴了宰相裴度,滿座皆驚。裴度可是白居易一生的貴人,他不止一次在白居易危難時刻幫助他,這次也是。那個年代,對孝道特別重視,只要父母是自殺的,不管啥原因,首先是兒女不孝。這一次,裴度想調查白居易是否真的不孝,但近鄰薛給事作證,白母確有精神病,由此輿論得到緩解。但是王涯仍然彈劾白居易服喪期間有《賞花》、《新井》,有傷名教。其實,詩都是白居易以前舊作,不是母親死後所做,白居易每年都會寫一首賞花詩,而《新井》則是早年擔任周至縣尉時,縣衙裡打了口井,他寫詩記述此事。但這兩首詩被政敵拿來做證據呈給皇帝,說是他母親死後他寫的,白居易百口莫辯。

最終白居易被貶到江州擔任司馬,江州就是現在江西的九江,在這兒,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琵琶行》。詩中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時他是貶逐之身,心情也不太好,“自古文章憎命達”,正是因為他命運多舛,才能寫出這千古名句來。像李白那樣,日子過得還可以,詩也寫得好的人並不多見。更多見的是李白和杜甫這樣,命運多舛,才能催生出偉大的作品來。

白居易母親的精神病史,可能跟她的婚姻密切相關,白母終其一生都不快樂。有個啥原因呢,說是白居易母親和白居易父親白季庚實際上是外甥女和舅舅的關係,是近親結婚。白父和白母是不是甥舅,歷史上是有爭論的。陳寅恪認為是由於白母與丈夫實為外甥女與舅舅,不為輿論所容,也使得白居易仕途受到影響。有關白居易母親與父親是不是舅甥,羅振玉、陳寅恪、顧學頡等認為是,岑仲勉、陳之卓等認為不是。不管他們是不是甥舅,但是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他父母之間的夫妻感情確實很不好,這大約也是造成她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公元818年,白居易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遊之處現在被稱為三遊洞。同年冬,他被任命為忠州刺史,公元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白居易整個家族人丁興旺,但白居易沒有直系親屬,他四十歲時候女兒金鑾子去世。五十歲時得一兒子,視為掌上明珠,結果到他六十歲時兒子又夭折。兒女皆夭折,最後侄子白景受過繼給了他。所以說,白居易的後代都是白景受這一支的。

他本人身體不好,現存近3000首詩中詠病者76首。患有眼病、肺病、足疾、風痺等多種疾病。開成四年,他曾中風過,可能就是這個風痺的結果。但他始終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比方說《道州奴》,道州位於湘南,此地多侏儒,每年向宮廷進貢,供達官貴人賞玩。白居易很氣憤的就寫了《道州奴》,意思就說你們不要把到州的老百姓當成賞玩之物,難道他們不是人嗎!難道他們不是皇上的子民嗎!這篇文章也顯示了白居易仗義執言的品質。他寫了很多關注民生疾苦的詩,比如《秦中吟》、《琵琶行》、《賣炭翁》、《賣花》、《新豐折臂翁》、《觀刈麥》、《婦人苦》、《上陽白髮人》等。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說老百姓的疾苦。比如說《觀刈麥》,是他在觀看農夫收麥子時寫的,他看見一個婦人帶著孩子,拿著一個破框,等在麥田邊準備拾麥穗,因為家裡打的麥子全部作為地租上交了,撿麥穗對她來說是生存之道。白居易聽後感傷的不得了,他寫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白居易家族陵墓

他人生最低谷的階段就是他母親去世之後,因為母親去世了誰心裡都不好受,還有他母親去世之後有人借這件事情給白居易潑髒水,把他置於一個不忠不孝的地步,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寶貝女兒金鑾子又夭折了,真是禍不單行,母親去世了,遭到誣陷,然後剛當上爸爸女兒又夭折。白居易在下邽給母親丁憂守葬的時候,他40多歲,這時是白居易人生最低谷的階段,白居易在這有一首失魂落魄的詩篇,名叫《沐浴》,“經年不沐浴,汙垢滿肌膚。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剛過40,已經是一副垂垂老矣的樣子,頭髮也白了,而且還不洗澡,黑黢黢,髒乎乎。丁憂期間,本來就不許洗澡、不許喝酒、不許娛樂,形容枯槁,才能顯示孝心,因此他這是符合當時的孝道的。又加上當時心情糟糕,而且由於丁憂,大家也知道丁憂要去職,工資也沒了,多靠好朋友元稹接濟他,這才能繼續的過日子。在家鄉這一段,是他熬過人生低谷的階段,這一段他寫了自覺二首,“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前歲二毛生,今年一齒落。”二毛是花白頭髮,又有黑髮,又有白髮,40剛一到就生了白髮,一個牙齒也掉了。“同歲崔舍人,容光方灼灼”,他說他的好朋友崔群跟他同歲,看人家長得一副少年的樣子,多麼的帥氣,在看看自己,甚是羨慕。但長得年輕不算數,白居易活到70多歲才去世,崔舍人雖然長得年輕,但是61歲就去世了,所以長得老不怕。

自覺第二首寫道“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愛的是他的小女兒金鑾子,親的是他的母親。哭自己的母親,在這過程中他悟到“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我認為這首詩很重要,因為白居易是一個著名的佛教信徒,是一個居士,他的宗教信仰的生涯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的影響,而他之所以最後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他在四十歲前後受到的打擊密切相關。靠佛教走出陰影,這些詩篇都作於下邽。

為了排解憂煩,後來他決定踏實當農民,在這兒住了四年的時間,他積極從事農業生產,按照他的詩歌記載,他種了三十畝黍,這是糧食,尚可理解,他還種了二十畝韭菜,這我不大理解,二十畝韭菜,他吃得了嗎?也許還往長安賣韭菜。他還自學釀酒,並且還認為自己的酒超過了竹葉青,在此,我順便說幾句題外話,唐時代的竹葉青和現代的竹葉青不是一回事,唐代沒有蒸餾酒,我贊同李時珍的說法,白酒是元代才有的,元代以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白酒。古人喝的酒就是米酒,相當於現在的黃桂稠酒,所以說武松喝十八碗酒過景陽岡,實際也就相當於喝了十八碗醪糟。這種酒,酒精度數最高不超過十九度,達到十六度就很不錯了。

經歷一段農業生產,他的形象也都變成了一副農民的樣子,《得袁相書》寫道“穀苗深處一農夫,面黑頭斑手把鋤。何意使人猶識我,就田來送相公書。”他一姓袁的朋友給他寫封信,捎信的人能找到他,讓他感到意外,他的樣子變化如此之大,別人還能找到他,讓他覺得蠻奇怪,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心情變得開朗了。而且在這地方,他還觀察左鄰右舍的生活,觀察整個下邽的民情,然後寫了《效陶潛體詩十六首》,這裡邊描述的就是當時下邽的風土人情。他說下邽這地方也和其他地方一樣,貧富不均。他說“南巷有貴人,高蓋駟馬車。”南巷有個貴人坐著四匹馬拉的大車,擱現在那就是十六缸的小汽車。“我問何所苦,四十垂白鬚。答雲君不知,位重多憂虞。”我問他過著如此豪富的生活,為啥才四十歲鬍子就白了?人家就說,你不懂,我正因為位置高,壓力大,擔心的事兒多。他又說,他的北邊有窮人,窮到啥地步,窗子拿破甕擋著,拿繩子做門樞,但人家心情很樂觀。“散賤無憂患,心安體亦舒。“啥事兒也不操心。“東鄰有富翁,藏貨遍五都。東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營暮計算,晝夜不安居。”晝夜不得安生,為啥,天天在那兒算賬。“西舍有貧者,匹婦配匹夫。布裙行賃舂,裋褐坐傭書。”啥意思呢,就是打短工的,一點兒家產也沒有,天天跟別人舂米。“以此求口食,一飽欣有飲。”這家人可有意思,只要吃口飽飯,高興地不得了。他這首詩要告訴大家一個人生道理,不見得非得有錢才是快樂的。

他的鄰里,有高貴的、有低賤,有富的、有貧的,但是,他注意到,那些貧賤的,日子過得倒挺快樂。“憂樂與利害,彼此不相逾。是以達人觀,萬化同一途。“貧賤與富貴,殊途而同歸。為啥今天把這首詩介紹給大家,因為這首詩就描述了當時的下邽風土人情,貧富不均,富人壓力大,窮人過得舒暢。

元和九年(814),在崔群等人推薦下,白居易被重新任命為太子左贊善大夫,於是他離開了金氏村,再度走進長安。白居易最後一次回故里,是在大和九年(839)清明節期間回金氏村祭拜祖先,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他最後一次回到家鄉。

歲去年來塵土中

眼看變作白頭翁

如何辦得歸山計

兩頃村田一畝宮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自己記載是大曆年間生人,也就是生於公元772年。早年,父親在外為官,他跟隨父親,走了很多地方,不論在那兒,白居易學習很刻苦,據他記載,“為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肘部都磨出繭子了。說句題外話,唐人的書籍裝幀都是卷軸,現在有些電視劇,拍的唐代的古人居然看線裝書,這是很不嚴肅的。總之,白居易特別刻苦,貞元十六年(800),參加進士考試及第。大家算算,他是公元772年生人,當時也就28歲,唐朝有句俗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白居易不到三十歲考中進士,在當時雖不是最年輕的,也是很少見的。白居易當時也很驕傲,同科進士共十七人,他寫詩道“十七人中最年少”,這是他很得意的一點。貞元十九年,參加吏部“拔萃科”考試,授祕書省校書郎。

考中進士只具備了當官的入職條件,要當官還得通過吏部的考試。吏部考試主要有四個標準“身、言、書、判”,著重考察相貌、口齒、書法、斷事能力。唐代的校書郎雖然職位較低,但卻是受人羨慕的一個職務,只有考試成績在前列的才有資格當校書郎。《舊唐書》本傳記載,十五六時,他找過著作郎顧況,顧況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拿自己文章給顧況看。“況能文,而性浮薄,後進文章無可意者。”顧況這個人他很高傲,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後 ,甚是欽佩,主動出門迎接,說:“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所以說,十五六歲時白居易就引起了當時那些文豪的注意。公元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尉,即現周至縣尉。公元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公元808年結婚,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這個楊氏應該是弘農楊氏。白居易與元稹為同年進士,“十七人中最年少”,那十七人中當包含元稹。元稹因為仗義執言被免職,白居易在皇帝面前力保元稹,說他雖然說話過頭,但是他這種敢於說真話的作風是值得讚許的,如果你把元稹免職,以後恐怕就沒人敢說真話,你應該原諒元稹。這樣元稹得到赦免,從這以後兩人關係變得越來越好。兩人關係好到啥地步,白居易最落魄時,他的生活費用全是元稹給他資助。白居易最窮時,想給娃買點布做個新褲子,做不成,正在他為此苦惱時,元稹千里迢迢為他寄了幾匹布來,白居易感動的寫詩一首以作紀念。倆人在長安買房,要買成鄰居;到洛陽買房,又要買成鄰居,倆人關係就這麼好!

白居易與渭南

元稹畫像

元稹,洛陽人,鮮卑拓跋部人。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元稹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寫過筆記體小說《鶯鶯傳》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鶯鶯傳》就是著名的《西廂記》的藍本,換句話說,元稹就是張生,小姐就是崔鶯鶯,元稹就用自己的經歷寫了這麼一部《鶯鶯傳》。但是元稹在政治上並不得意,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

白居易擔任左拾遺時多次犯顏直諫唐憲宗,也招致了皇帝的不滿,又一次唐憲宗給宰相李絳說,語氣很不客氣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說:“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鉅細必言者,蓋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此對白居易態度變得和善起來。唐憲宗是繼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這個作為不是白來的,從他對白居易的態度可以看出,還真有點唐太宗的風采。

白居易在長安過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白居易和顧況後來又相遇,顧況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長安物價貴,要在長安生活下去真不容易。米價貴,房子更是特別特別貴。白居易官位已經很高了,做到了左拾遺,但還是買不起房。由此看出,古往今來,首都的房價都很高。對此我還做了對比,唐時,西安的房價是范陽的十倍以上;現在顛倒過來了,北京房價接近西安的十倍。白居易在長安時也是到處找房子住,他對此寫道“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嘗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羨慕蝸牛,可以揹著房子走來走去,他心裡想,只要有自己的房子,那裡還顧得上陰暗潮溼。到後來,他終於在東市買了房子,地址就在今天交大的校園內,那地方現在還有一亭子,紀念白居易故居。這時候,可以說他終於有錢了,那時候,西安最貴的房子一個是皇宮旁邊的,一個就是東市的。白居易在這兒買房,相當於在北京二環以內。

白居易後來遭受政治大波折,元和九年冬,他由左拾遺轉任太子左贊善大夫。但是,第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有人暗殺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書要求皇帝緝捕此賊,以血國恥。當時朝廷派系鬥爭很厲害,針對藩鎮,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武元衡屬於主戰派。主和派就有人彈劾白居易,“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說他越職管不該管的事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結果白居易就被彈劾了。又加之當時王涯等人彈劾白居易行為不端,說白居易母親是看花時掉井裡淹死的,而白居易寫了賞花及新井詩,不孝之甚!結果白居易聲名大損,隨後被貶為江州司馬。

武元衡遇刺案,當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丞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等人主戰,唐憲宗在他們的鼓動下,也準備討伐吳元濟。但是,吳元濟的同黨,淄青節度使、成德節度使燒燬了唐軍的軍糧倉,而且還派刺客潛入長安,刺殺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身亡,裴度倖免於難。回到朝廷後,皇帝命其接任武元衡繼續打仗。關於賞花和新井一事,首先:白居易之母系自殺投井而死,坊間傳聞為賞花不慎墜井。白母多病,白居易曾在《奏陳情狀》裡說:“臣母多病,臣家素貧。”實際上白母是精神病,曾經用編席子的刀割頸自刎過,但沒死。從此後,白居易就買了兩個婢女,讓婢女看住母親。但是,這倆婢女失職了,有一天,在後花園裡,白母趁兩婢女看守不嚴一下跳進井裡去 ,然後就死了。白母剛死,京兆府就告訴了宰相裴度,滿座皆驚。裴度可是白居易一生的貴人,他不止一次在白居易危難時刻幫助他,這次也是。那個年代,對孝道特別重視,只要父母是自殺的,不管啥原因,首先是兒女不孝。這一次,裴度想調查白居易是否真的不孝,但近鄰薛給事作證,白母確有精神病,由此輿論得到緩解。但是王涯仍然彈劾白居易服喪期間有《賞花》、《新井》,有傷名教。其實,詩都是白居易以前舊作,不是母親死後所做,白居易每年都會寫一首賞花詩,而《新井》則是早年擔任周至縣尉時,縣衙裡打了口井,他寫詩記述此事。但這兩首詩被政敵拿來做證據呈給皇帝,說是他母親死後他寫的,白居易百口莫辯。

最終白居易被貶到江州擔任司馬,江州就是現在江西的九江,在這兒,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琵琶行》。詩中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時他是貶逐之身,心情也不太好,“自古文章憎命達”,正是因為他命運多舛,才能寫出這千古名句來。像李白那樣,日子過得還可以,詩也寫得好的人並不多見。更多見的是李白和杜甫這樣,命運多舛,才能催生出偉大的作品來。

白居易母親的精神病史,可能跟她的婚姻密切相關,白母終其一生都不快樂。有個啥原因呢,說是白居易母親和白居易父親白季庚實際上是外甥女和舅舅的關係,是近親結婚。白父和白母是不是甥舅,歷史上是有爭論的。陳寅恪認為是由於白母與丈夫實為外甥女與舅舅,不為輿論所容,也使得白居易仕途受到影響。有關白居易母親與父親是不是舅甥,羅振玉、陳寅恪、顧學頡等認為是,岑仲勉、陳之卓等認為不是。不管他們是不是甥舅,但是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他父母之間的夫妻感情確實很不好,這大約也是造成她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公元818年,白居易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遊之處現在被稱為三遊洞。同年冬,他被任命為忠州刺史,公元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白居易整個家族人丁興旺,但白居易沒有直系親屬,他四十歲時候女兒金鑾子去世。五十歲時得一兒子,視為掌上明珠,結果到他六十歲時兒子又夭折。兒女皆夭折,最後侄子白景受過繼給了他。所以說,白居易的後代都是白景受這一支的。

他本人身體不好,現存近3000首詩中詠病者76首。患有眼病、肺病、足疾、風痺等多種疾病。開成四年,他曾中風過,可能就是這個風痺的結果。但他始終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比方說《道州奴》,道州位於湘南,此地多侏儒,每年向宮廷進貢,供達官貴人賞玩。白居易很氣憤的就寫了《道州奴》,意思就說你們不要把到州的老百姓當成賞玩之物,難道他們不是人嗎!難道他們不是皇上的子民嗎!這篇文章也顯示了白居易仗義執言的品質。他寫了很多關注民生疾苦的詩,比如《秦中吟》、《琵琶行》、《賣炭翁》、《賣花》、《新豐折臂翁》、《觀刈麥》、《婦人苦》、《上陽白髮人》等。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說老百姓的疾苦。比如說《觀刈麥》,是他在觀看農夫收麥子時寫的,他看見一個婦人帶著孩子,拿著一個破框,等在麥田邊準備拾麥穗,因為家裡打的麥子全部作為地租上交了,撿麥穗對她來說是生存之道。白居易聽後感傷的不得了,他寫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白居易與渭南

白居易家族陵墓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長恨歌》是白居易創作之頂峰,《長恨歌》情景劇已變成華清池的品牌節目。這詩白居易寫的好,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唐代沒有文字獄,這個也是《長恨歌》能廣泛流傳的重要條件。關於《長恨歌》我有意見的是這一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一個是時間問題,七月七日是夏天,而華清宮是冬宮,皇上沒有夏天在那兒的記錄;

另外,地點也不對,華清宮有個長生殿,在半山腰上,長生殿是個齋殿,供奉著從老子到唐高宗一共七位皇帝的靈牌,唐玄宗怎麼會選擇這麼一個地方作為自己的寢殿?而且跟楊貴妃在那兒卿卿我我,對此我表示質疑!當然,也有學者指出,長生殿不一定指的是華清宮的長生殿,唐代習慣,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叫長生殿。總之,這些都不影響《長恨歌》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諷刺的、偉大的文學作品。

白居易的文學作品憂國憂民,但是,也有人對白居易的私生活多有詬病。這就要說怎樣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人家說的是事實,比如舒蕪《偉大詩人的不偉大一面》說道,白居易很好色,在當杭州太守時攜帶杭州著名歌妓商玲瓏遊賞西湖一個多月。還有自己寫詩《追歡偶作》:“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意思是自己家養的歌姬,在20歲左右時就嫌棄她老了,前前後後共換了三波人。舒蕪對此評論道:“說得這樣得意,這樣自誇,賤視女人到什麼程度,恬不知恥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我認為我們中國人有一毛病,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老是用道德觀評價歷史人物,要麼是盡善盡美的好人、要麼是十惡不赦的惡人,用簡單的黑白、善惡給歷史人物定性。白居易憂國憂民是事實,白居易好色也是事實,但這根本不影響白居易偉大詩人的歷史地位。人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我們要正視白居易的優點,也要正視他的缺點。把白居易放現在,把他批倒批臭,開除公職,我於賡哲舉雙手贊成,因為現代公務員是有私德要求的。但是,我們不能以現代的價值觀衡量古人,在古代,文人家裡蓄養歌姬是非常普遍的,是所謂風流雅事。這就是那個年代的價值觀,他的確是男權主義,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弊病,但我們不能以此苛求古人。

公元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祕書監。公元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公元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公元830年12月,任河南尹。白居易的長安故居我們只能說出個大概位置,具體形態已不可考,但是,白居易洛陽故居在1992年到1993年間進行了發掘和考古。故居位於唐代洛陽城東南履道坊西門內西北隅,今獅子橋村東北約150米處,為白居易53歲時購買,白居易宅接近裴度宅,並隔伊水渠與履信坊其友元稹為鄰。 發掘出的主要遺蹟有坊間道路、水渠、房屋、園林中的瓦渣小路等,還發掘出了人工運河,這都符合史料記載。臨坊的西側有並行的水渠兩條,發掘長度130米,各寬約8米左右,距 現代地面約3米,距唐代地面約1米。兩條渠水自南而北,至坊北端二渠相合折向東流。在兩條渠水之間有道路一條寬7.5 — 8.5米。根據考古探測結果,推測白居易住宅為一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住宅,為典型的左右對稱建築,就一四合院的套院,帶有門房,佔地十七畝。根據白居易《履道坊第宅記》和《池上篇》的記載,“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鬚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在其住宅南部發現大片池沼淤積土層,應該就是白居易詩文中提到的“南園”。白居易住宅在後唐時期被改造為普明禪院,宋代則稱大字寺院,在元朝,忽必烈的大將塔裡赤南征至洛陽後,“得唐白樂天故址,遂居焉。”也就是住在大字寺裡。後來考古時清理履道坊宋代文化層時發現殘破石經幢一件,內容為《佛頂尊勝陀羅尼》及《大悲心陀羅尼》,結尾有“開國男白居易造”等字樣,證明這是白居易生前遺物,我們目前能見到白居易用過的實物就此一件。公元831年七月元稹去世。白居易為元稹撰寫墓誌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佈施於洛陽香山寺。公元839年10月得風疾。公元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老年的白居易仍然關心民生,公元844年,73歲的他出私錢開挖洛陽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爛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也就是說,一直到去世前,白居易仍然關心民生,用自己的錢給老百姓辦實事。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香山就在今天的龍門。《醉吟先生墓誌銘並序》中表述過自己想歸葬於下邽,但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最終白居易沒有歸葬在下邽,而是葬在了龍門。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皇帝作詩評吊他“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皇帝親筆給他寫的哀悼之詩,白居易擔得起這個名譽,一生是個偉大的詩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給渭南爭取了莫大的榮光。


【來源:臨渭政協文史】

【編輯:緱皎】

【由渭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整理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