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夏的地理文化

中國華夏的地理文化

中國

中國二字有京城、京師的意思。最早這樣用中國一詞的是《詩經.大雅.民勞》,據說是用來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意思是說想在京城中給孟子蓋間房子而已。

中國一詞也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政治名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在我國古代社會前期,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要比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發達得多,因此被視為"中華正統"。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習慣把自己和黃河流域的政權對立起來,認為它們是"中國",而自己是"蠻夷"。

華夏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的意思是"榮","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被稱為諸夏。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腳印,丈量後受孕,懷胎十二年生伏羲。有人認為,這就是中國人以"華"自稱的原因。"華夏"既可以指民族,也可以指地域。從民族上說古人將華夏與蠻夷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華夏"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廣泛意義的漢族。從地域上說,"華夏"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也就是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流域,後來又擴展到我國的全部領土,於是成為我國的古稱。

九州

"九州"原是虛指,是"全國"的意思,後來才逐漸具體化為九個大的行政區域。

"州"字是個象形字,像河流環繞的高地之形,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州"字的本意應當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上,因此"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九"字有兩種含義:一是確指,一是虛指,表示很多。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從這個概念推而廣之,可以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相當於"天下"、"四海"。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這九個行政區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增加了幷州、幽州、營州。

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是中國的別稱。與"神州大地"意思相同。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戰國齊人騶衍(一作鄒衍)創立"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以借指中原或中國。梁啟超《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此又天下萬國凡有血氣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縣神州之民也。"

五嶽

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在中華文化中,五嶽的意義超越了作為山本身的地理意義,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古代帝王附會五嶽是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諸山舉行封禪、祭祀盛典,以此作為權力的象徵。唐玄宗、宋真宗封五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五嶽風景秀美,並且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其中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

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南嶽古鎮有一座佛教古寺祝聖寺,相傳大禹治水時曾經來到這裡,並在這裡建立清冷宮佘禮舜帝。華山也有一個優美的傳說: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姿容絕世,通曉音律,一夜在夢中與華山隱士蕭史笙簫和鳴,互為知音,後結為夫妻,乘龍跨鳳來到華山。秦穆公追尋女兒來到華山,一無所獲,絕望中只好建祠紀念。恆山以道教聞名,被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在漢代入山隱居修煉幾年,八仙的之一的張果也曾在此修道。嵩山被譽為我國曆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彙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少林寺、少林寺塔林、北魏嵩嶽寺塔、漢三闕、漢封"將軍柏"、告城元代觀星臺。

四大名鎮

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景德鎮即今江西省景德鎮市,以產瓷器聞名於世,生產瓷器已有1400多年曆史,有四大名瓷: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是中外著名的瓷都,文化底蘊深厚。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

漢口得名於地處漢江之口,是著名的商業中心。漢口的發展,始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

佛山鎮即今廣東省的佛山市,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手工業城鎮。水路踞廣州上游而處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到明清時期,佛山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和冶鑄、陶瓷、紡織、中成藥等製造業的中心。

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南20公里處,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

五湖四海

五湖指我國的幾個大湖,說法不一,一般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鑑湖;但根據《史記.河渠書》集解,認為"五湖"其實是一個湖的名字,就是指太湖。現在,"五湖"也代指全國各地。

四海出自《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後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古語。由於古時認為中國四面環海,之後四海就被泛指全國各地。

五湖四海作為一個成語,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長安

長安,從字面上看意思是"長治久安",是現今西安城的舊稱,是我國七大古都之首。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長安歷史悠久,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十世紀左右,先後有周、秦、西漢、隋、唐等十三個朝代或政權在長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一千一百餘年。在長達千餘年的歷史中,長安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其輝煌的歷史聞名於世。不僅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也曾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繁華的城市。明代洪武二年(1369)將長安改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城牆,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區的風貌。

唐代以後,長安還有抽象的意思。由於"長安"二字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具有相對穩定的意象,人們常通稱國都為長安。如唐代李白《金陵》詩:"晉朝南渡日,此地舊長安。"用"長安"來指代建康。南宋辛棄疾《菩薩蠻》詞:"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此"長安"指汴京,即今開封。明代蔣一葵的《長安客話》之"長安"指的是北京。

武林

杭州的舊稱。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門等等。

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漢書》,與境內武林山有關。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了武林山和武林水。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這很可能是杭州古稱武林的由來。"武林"又稱"虎林",據傳唐朝為避李虎之諱而改"虎林"為"武林",而"武林"在之前的《漢書》、《晉書》均有記載。周密作《武林舊事》,使南宋武林城面貌得到完整的展現。

汴梁

汴梁是開封在元明時代的稱呼,又稱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周文王之子畢公高曾經在此築城。而"開封"這個名稱始於春秋,是鄭莊公取"開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自公元前364年至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戰國時,魏惠王將國都遷到這裡,定名"大梁"。五代梁太祖建都開封,改名"東都"。後漢、後周、北宋均沿稱"東京開封府"。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一百六十八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三十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一百五十多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金滅北宋後,改東京為"汴京"。元明時代,開封又曾稱為"汴梁"和"北京"。

金陵

指南京。"金陵"二字最早用於城名是在戰國時期。古代地方誌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而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首城。

關於"金陵"之名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因山立號"說認為,金陵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為南京的地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埋金"之說。這種說法中,"陵"被解釋為墳墓。相傳有方士告訴秦始皇,金陵有王者之氣。秦始皇為了穩固統治,在金陵一帶埋下金子以鎮住王氣,金陵的名稱便由此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很是驚慌,於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

此外,金陵(南京)還有以下別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龍盤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鐘山風雨帝王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