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之後劉墉

中國古代史 劉統勳 中國歷史 清朝 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 2017-05-22

《宰相劉羅鍋》中劉墉相貌醜陋,駝背腰彎,文采出眾,棋藝高超,贏了乾隆抱得美人歸,成為六王爺的女婿,靠六王爺的扶持成為大清的棟樑,朝廷的重臣,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

名門之後劉墉

劉墉和和珅

用“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句話來形容這個家族,一點都不為過。早在兩千多年前,劉墉的先祖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同族,劉墉的先祖原來也是世代居住在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今屬安徽省)。所以說,劉墉他們家是真正的名門之後,是很有社會背景的。到元末明初的時候,因社會動亂,這個家族遷居到山東日照,到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遷居到山東諸城。所以,我們說劉墉是今天山東人是沒錯的,對於這一點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裡沒有說錯。劉墉的高祖父(他爺爺的的爺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歸順了清朝,得到了重用,之後的劉家在歷次的科舉考試中接連得中,家族漸漸壯大,人丁興旺。從順治年間到嘉慶九年,劉家前前後後出了11位進士,35位舉人。其中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最受朝廷重視,官至內閣大學士、漕運總督、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刑部尚書、《四庫全書》正總裁等要職,乾隆十九年加太子太傅。死後被乾隆賜諡號“文正” 清代的諡號中“文正”最高武將的第一個字是“武”,如岳飛死後的諡號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個字一般來說是“文 “文正”最高 ,“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清代權利核心機構為軍機處,但軍機處給大臣上諡號時最高只能諡到“文忠”。一般情況下,只有為人臣者道德功業皆極其出眾,經內閣草擬由皇帝親賜這一無限哀榮。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後上諡號時皇帝對大臣的最終看法才可見端倪。

名門之後劉墉

劉統勳

劉必顯考中進士後當上了戶部廣西員外郎,是劉氏在外任職的第一任高官,而到了劉墉的祖父劉棨,則已官至四川布政使,相當於四川省省長;劉棨的二哥劉果官至江南學政。員外郎是什麼呢,是朝廷的備選官員;江南學政,則是主管江南地區學生學習和參加科舉考試的官員,相當於一省的教育廳長。

名門之後劉墉

《天下糧倉》劉統勳

提起劉墉的父親劉統勳,估計很多沒看清朝史料的讀者對他的瞭解應該很有限,可能都是從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裡面瞭解到的。在那部電視劇裡面,劉統勳是個剛直的清官,這一點是基本符合歷史事實的。在清官中,劉統勳可以說是官運亨通,他曾官至工部、刑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等職。由於他清廉有為,一直深為雍正、乾隆倚重。

我們看劉統勳當過的這些官:工部尚書,相當於現代的建設部及水利部部長;刑部尚書,相當於公檢法三個機構的“一把手”,或者說是現在的“政法委書記”;吏部尚書,則相當於組織部和人事部的領導。

名門之後劉墉

我們再看大學士這個職位。大學士是唐朝的時候開始設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領,分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四個館。起初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陪著皇帝練習書法、欣賞繪畫、欣賞音樂、協助編練舞蹈等。明初朱元璋廢宰相後,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大學士成為內閣長官,負責起草詔令、批答奏章,漸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代的大學士是榮譽官職,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為名稱,設大學士各一人,這六人均為文臣。劉統勳擔任的就是三閣大學士中的東閣大學士。清太宗皇太極在天聰十年(1636年)改原來的文館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祕書院、弘文院,各置大學士一人。清軍入關後,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從那時開始,清朝才有殿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5年),設三殿三閣:三殿分別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則分別是東閣、文淵閣和體仁閣。每殿每閣均設大學士一員。清初的大學士官階為五品,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自雍正八年(1730年)起,大學士品級定為正一品,這就使得大學士成為清朝最高的官員,猶如歷朝的丞相,品列文官之首。大學士的副職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有,其品級為從一品。其下又有內閣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品級為從二品。 劉墉 的爸爸劉統勳在世時,官職是非常顯赫了:他兼“國務院總理”、“建設部部長”、“組織部部長”、“政法委書記”以及中央黨校校長數個職務於一身,可謂位高權重。在劉統勳如日中天的時候,相應地,劉墉他們家與乾隆皇帝的關係,也達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密切程度。縱觀整個大清朝,在漢族官員中能像劉統勳這樣受到皇帝尊重的,確實是鳳毛麟角。有的讀者可能會納悶:這劉統勳到底立過什麼大功,讓乾隆皇帝這麼器重呢?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