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明朝萬曆年間,輝發部酉長王吉砮率部族來到輝發河流域,在這裡開疆拓土,重新統一了當時輝發地區的各部,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輝發部,從此雄居一方,創造了輝發部的亙古輝煌。輝發部在輝發河流域歷經了三十七年的滄桑歲月,聞名遐邇,載入史冊。

海西女真

輝發是海西女真的一部。明代東北女真分為三個較大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建州女真是以行政區劃為名,海西女真是以地理範圍為名,野人女真是以生活方式為名。這三個部,只有建州作為一個概念,外延比較清楚;而海西女真大多數時是指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各部;野人女真一般特指黑龍江下游的女真各部。

明朝初期,海西女真分佈在松花江西邊支流忽刺溫江(今天黑龍江省呼蘭河)一帶。大約在明朝永樂年間,海西女真的各部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南遷。根據《李朝實錄》記載:“永樂初年,建州女真居住在回波江(輝發河)方州處”,在三通河(輝發河支流)與冬古河(渾江支流)之間的土地上集聚。可時年不久,建州衛又從輝發河上游的方州等處,南遷至婆豬江(渾江)流域,其原因之一是“韃靼、兀狹哈侵耗”。這裡所說的“兀狹哈”就是在《李朝實錄》中經常看到的忽刺溫狹哈,是當時海西女真的一個重要部落。在永樂年間輝發河流域的建州衛有一千餘戶,建州左衛也有一干餘戶,加起來兩千餘戶,能給他們造成這種威協和壓迫的絕不是小股勢力,只能是當時距建州地面只有二、三日路程的忽刺溫部。由此可見,早在永樂初年,以忽刺溫部為代表的海西女真已經南進至第二松花江沿岸。

隨著建州女真的南遷,輝發河流域地方空曠,海西女真的勢力乘機跟隨推進到松花江上游和輝發河流域。根據史料記載:“在海西女真忽刺溫部南遷的同時,海西女真的另一部弗提衛、考郎兀衛也相繼南遷至松花江一線。其中弗提衛正是輝發部的前身”。《明實錄》記載:“永樂申,海西野人都指揮惱納、培失叔侄爭印,太宗皇帝令惱納掌忽兒海衛,塔失掌弗提衛,其人民各隨所屬。”由此可見弗提衛是在永樂年間從忽兒海衛分離出來的,分離的原因是惱納和塔失叔侄間爭奪衛印造成的。塔失所屬的弗提衛是海西女真中的較大部族,清初文獻記載,輝發部的始祖昂古裡·星古力,本是黑龍江岸尼馬察部人,後遷輝發。海西女真的南遷,從地域上越來越接近遼東,從而加強了與內地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繫,促使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海西女真的生產方式實現了由漁獵經濟向農耕經齊的轉變和過渡。與此同時,這次遷徒進一步破壞了原有氏族的血緣關係,促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革,地緣關係逐漸成了主導,這為後來的扈倫四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輝發部

輝發部首領始祖星古力,本姓益克得裡,原系黑龍江尼馬察部人。益克得裡之姓見於《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而黑龍江尼馬察部系江夷,隸屬於明朝設置的弗提衛。大約在大宣德年間,星古力從弗提衛分出,南遷扎嚕,隨後投奔居住在璋地的扈倫部落,與其首領姓納喇的噶楊噶圖墨土結拜,殺牛祭天,星古力遂改姓納喇。這就是說,星古力加入扈倫,與之結盟。後來在王吉砮時期,再遷輝發(今輝南縣城東北三十公里的輝發山城)地帶,形成輝發部。

扈倫四部興起於明朝中葉,形成於明朝後期(嘉靖——萬曆),經歷了一個分離——遷徒——重新組合的過程。扈倫四部的具體形成時期:烏拉形成於布顏時期,他“盡收烏拉諸部”,“築城稱王”;哈達形成於王臺時期,他“遠者招鋒,近者攻取”,“自稱哈達大汗”;葉赫形成清佳努(逞加奴)和楊吉奴(仰吉奴)時期,他們“征服諸部,各居一城”,遂皆稱王,輝發形成於王吉砮時期,他“征服輝發部……築城居之,其孫拜音達裡自為輝發國貝勒(《滿洲實錄》)。這四部(國)與明朝的關係屬半獨立,所謂"其通於明皆以所領衛,今於所部則曰國”。

扈倫四部的形成,伴隨著其內部的爭奪和兼併。由於女真社會的發展貧富和階級分化劇烈,大小領主都想掌握越來越大的權,集聚越來越多的財富。所以,爭權奪利,互相殘殺也就愈演愈烈,始終圍繞爭奪霸主展開鬥爭,此起彼伏。本來啟倫四部具有很大的優勢,從地域上,他們的疆域己經東臨東海女真和朝鮮,東南接建州女真,南界搭大明開原和鐵嶺邊牆,西壤漠南蒙古科爾沁部和郭爾羅斯部,北至混同江一帶。比起建州女真,他們佔有松花江流域的良田沃野。農業生產發達,早已習種莊稼,沿著山勢建造房屋,並結成城鎮村寨,還控制著盛產人蔘、貉皮、東珠等特產。同時,他們好騎善射:各部落都有一支勇猛的軍隊。但由於他們內訌斯殺;極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實力。

扈倫四部以哈達、葉赫兩部最強,爭奪和兼併也首先在這兩部之間展開。明成化後期,葉赫部酋長楚孔格由於手下有一支上千人的騎兵,便飛揚跋後扈起來,經常率兵衝擊明朝邊境,佔領貢路,搶劫到京師朝貢的車輛。為了爭奪貢路,哈達部在明朝的支持下,和葉赫大打出手,甚至把葉赫的大將猛克殺了。明朝為了表彰哈達的忠誠,晉封其酋長王忠為右都督,還授給他金帶大帽,結果兩部之間的仇恨越結越深。等到了王臺時期,哈達在明朝的支持下越來越強大;達到了頂峰。王臺設計捕殺了楚孔革,“奪其敕書及季勒寨”,給葉赫以致命打擊,成了海西-霸。可是哈達好景不長,不久就發生了內訌。王臺死後傳位給長子真爾幹,但他的四子不服,就與大哥重新奪權奪利,內政腐敗,眾叛親離,其勢漸衰,葉赫勢力乘機重新抬頭。比起哈達和葉赫,輝發原本就比較弱,加之內部矛盾重重,內訌不休,早已自顧不暇了。至於烏拉,由於遠離開原,與其它三部爭鬥較少一些,但由於其酋長布古泰荒淫無度,整天泡在酒海肉林裡,左妻右妾,更無所作為,只能為強者所左右。由於扈倫四部在霸主權勢、爭奪敕書、控制貢道等利益上無休止的爭鬥,大大衰減了實力。到了明末,扈倫四部誰也不是建州女真的對手,結果一個個被努爾哈赤消滅。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滅哈達部。萬曆三十五年(l607年)努爾哈赤滅輝發部。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滅烏拉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努爾哈赤四徵葉赫,滅東西兩城,葉赫滅亡,扈倫四部解體。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輝發部興衰

《清太祖實錄》記載:“輝發國,本姓益克得裡,黑龍江尼馬察部人,始祖昂古裡·星古力,自黑龍江載木主遷於渣魯,居焉。有扈倫國人,噶楊噶圖墨土,姓納喇氏,居於張地,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納喇。星古力生子二,長留臣,次各臣。留臣生納領噶,耐寬。納領噶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禪都督,噶哈禪都督生齊納根爾漢,齊納根爾漢生王機砮,王機砮招服輝發諸部,於輝發河邊扈爾奇山築城居之,因名輝發國。……王機砮卒,孫拜音達裡殺叔七人,自為輝發貝勒,至是事滅。”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輝發立國

在輝發建國之前,輝發河流域分做若干部,部落繁多,互不統屬,僅部落姓氏就有26個之多,他們都是海西女真人,屬於江夷之一種。輝發地域水草肥美,物產豐富,宜農宜獵,宜牧宜漁,是人類良好的生息之地,兼之輝發山拔地而起,古有城垣,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為輝發建國提供了物質基礎。王吉砮部以此為基,征服了周圍各零散部落,加固城牆而居。"王吉砮招服諸部,度輝發河濱扈爾奇山,築城以居,國號輝發。"其疆域西北連葉赫,西南靠哈達,南與建州女真的完顏部接壤,東和納殷部為鄰,東北毗鄰烏拉,處於眾強之間。努爾哈赤統一建州諸部後,輝發國的東南兩面就處在他的包圍下,成為建州、海西兩勢力的必爭之地,其轄地包括今之吉林省的輝南、柳河、磐石、樺甸、靖宇、東豐、海龍的全部或一部,僅次於烏拉,為扈倫四部中第二大國。另據《長白叢書》之《雞林舊聞錄》五記載,輝發故城在今磐石縣之南境,奉省輝發河濱城址在奉省輝南縣界,明代扈倫四部中輝發部之都會也,其城周圍僅半里許,地址浮起。此時的輝發部其周邊情況是:哈達"(今遼寧開原)、葉赫(今吉林梨樹縣)、烏拉(今吉林市)三部半月型居於輝發部的西北及東北部,南與以努爾哈赤為主體的建州諸部相接。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輝發部中興時期

輝發部定居於輝發山約37年,其中王吉砮統治時期為21年,拜音達裡統治時期為16年。王吉砮統治時期,應視為輝發部的中興時期;其原因有三,一是優越的地理條件,為發展農耕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輝發河流域兩岸皆是河谷平原,這裡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水充沛,物產豐富。王吉砮統一輝發河流域後,勤治農事,“兩岸大野,率皆耕墾”,己經達到其田地面積日益增加,以至努爾哈赤兼併輝發部後,分撥一千餘戶屯種其田。農業經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冶鐵、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耕對鐵製農具的需求大大增加,從當時撫順馬市交易的情況看,耕牛和鐵製農具一直是輸入女真地區的主要物質,而數量相當可觀。僅一次交易,女真就要購買鐵鏵子1314件,耕牛97頭。手工業也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有爐冶匠,有冶匠弓人,“設風爐造箭鍋,皆淬之”。通過朝貢和馬市等途徑與漢區或內地的商品交易也越來越頻繁,從輝發城出土的金銀器、銅器、陶瓷器及貨幣等情況看,輝發部當時的商品交換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農耕經濟的發展為輝發部中興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二是開明的內外政策,為加快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王吉砮入主輝發地區後,採取了比較開明的內外政策,爭取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對內大力發展農耕經濟,使部族得以休養生息;對外採取較為中立的政策,爭取和平周邊。輝發立國後的地理位置卻處在眾強之間,在這種形勢下,王吉砮首先主動密切與大明王朝的關係,積極爭取大明的支持。據《明實錄》記載,萬曆九年三月乙丑,“海西亦思察河等衛女直夷人都指揮僉事往吉砮等一百四十九員赴京進貢,宴費如例”。萬曆十六年十二月辛巳:“禮部題海西弗禿等衛女直夷人都指揮往吉等一百名進貢,如例賜宴……”王吉砮通過朝貢使輝發部得到了明朝政權的承認,成為明朝認可的地方組織,王吉砮本人也被封為部指揮使僉事的官職。l965年,輝南縣軋鋼廠院內明墓出土的大金帽頂和金帽飾,很可能是大明皇封給王吉砮的,因為當時明朝為了獎勵哈達部對大明的忠誠,曾授以哈達酋長金帶大帽。有了明朝這棵大樹的庇護,建州和海西其他部對輝發也不敢輕舉妄動。同時王吉砮對建州部也採取了順從態度,儘量不去招惹事非,在王吉砮執政期間,輝發與建州基本相安無事。對烏拉、哈達和葉赫等部,王吉砮通過密切的血緣和地緣關係,與其結成同盟。《清實錄》記載,皇太極的姨母曾是輝發的福晉,皇太極的母親是葉赫酋長楊吉砮的小女兒——孟古,楊吉砮的另一個女兒應該是嫁到了輝發王吉砮家族,這種相互通婚的聯盟,使四部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由於奉行比較開明的政策,輝發部雖處在眾強之間,但都在和平相處,在王吉砮統治時期,沒有發生大的軍事鬥爭,為發展爭取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三是招服或征服輝發河流域的各部,使軍事力量不斷增強,在輝發建國之前,輝發河流域活動著許多女真部落,部落聚多,互不統屬。僅部族姓氏就達二十六個之多。王吉砮在輝發建國前,曾多次征戰在輝發河流域,招服和征服了這些部落。在統一輝發大業中,不僅擴大了國土,而且壯大了軍事力量,建立了一文英勇善戰的軍隊。輝發立國後,蒙古察哈爾部扎沁克圖土門汗曾率大兵徵輝發:輝發只憑五百精兵,與之迎戰,竟使其“不勝而回,以後無復敢侵”。此役《清吏稿》記載如下:“輝發城負險堅峻,蒙古察哈爾部扎薩克圖土門汗嘗自將攻之,不能克”。這說明當時的輝發城城堅兵強,實力雄厚,有抵禦外來侵擾的能力。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輝發部滅亡

拜音達裡將三重城牆修固後,自以為有險可守,拜音達裡“恃城垣已固,遂絕親”。於是輝發部與努爾哈赤的關係徹底決裂了。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初九日,努爾哈赤親自掛帥,代善、皇太極隨駕出征。大將額亦部為先鋒。十四日兵至,即將輝發城團團圍住。輝發兵寡不敵眾,努爾哈赤率眾兵登臨山頂,“殺拜音達裡父子,屠其兵,招副其民,遂班師,輝發國從此滅矣”。輝發自王吉砮建國兩代而亡,僅三十七年。

輝發部滅亡後的第五十二年,清順治年間的文學巨匠吳兆賽因科場案被流放黑龍江寧古塔,在去寧古塔途中,路經輝發山,28歲的吳兆賽登上輝發山顛,遠眺茫無涯際的積雪,加之霜刀雪劍似的惡劣環境,增加了無限傷感,落魄詩人面對荒敗之地,親眼目睹“擊基而棟滅”的輝發遺址,寫下了《經灰法故城》。詩曰:

雪峰天際見荒城,猶是南庭屬國名。

空磧風雲當天盡,戰場楊柳至今生。

祭天詞在悲高會,候月營空想度兵。

異域君臣興故里,登臨幾度客心驚。

文 / 徐錫前


樺甸市互聯網信息中心

輝發部的興衰沉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