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

中國古代史 明朝 中國歷史 晉朝 方誌吉林 2017-03-30

女真,又稱女貞或女直(遼朝時期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名諱,遂稱女直),生活在“白山黑水”間,是從中國古代東北民族肅慎演變而來,漢至兩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改稱勿吉,隋唐時期又稱靺鞮。其中最為強盛的是松花江中游的粟末靺鞮和黑龍江中下游的黑水靺鞮,女真族即由黑水靺鞮發展而來。

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

明朝時期,女真主要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分。在吉林地區聚集的較為強盛的當屬海西女真中的哈達、烏 拉、葉赫、輝發等扈倫四部。明代海西的狹義地域,是指以忽剌溫河(今呼蘭河)流域為中心,東至松花江下游,西至嫩江以東,南至松花江中游,西南至伊通河口附近賓州站(今吉林省農安東北松花江畔),這一略成三角形的廣大地區。海西女真最初主要生活在這一地區內。

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

自明初起,松花江下游的女真族,開始了持續百餘年之久的民族遷徙。其遷徙形式主要是以衛所或較大集團為單位,大批南下,逐漸向漢族聚居的遼東地區靠近,其大致方向:建州女真向東南,海西女真向西南。

主要分佈在吉林地區的哈達、烏拉、葉赫、輝發等扈倫四部,源於原居地在忽剌溫河及其以東地區的塔山左、塔魯木及弗提等三衛。

自15世紀末,塔山左衛等三衛從忽剌溫地區開始遷徙,經歷了七八十年之久,最後分別進入哈達、烏拉、葉赫、輝發等四河流域。海西女真中的一部所以要南遷,其內在的動力首先是尋求更為優越的農耕、畜牧、狩獵、採集等自然生活環境,以滿足不斷繁衍的氏族人口的生活需要。塔山左衛等三衛的一些氏族部落由於人口增加,加之生產力水平低下,周圍較易獲取的自然資源日益減少,不得不遷往他處,尋找新的更適宜的生活環境,而扈倫四部最後定居的地方,正是一些土質肥沃,江河山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其次是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女真,對中原漢族的物質文化和先進技術的需要加大了。

據史書記載:“海西、建州諸夷衣食皆易自內地”,“布帛米鹽農器仰給漢”。女真不斷向遼東地區遷移靠近,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經濟交流,通過朝貢、馬市貿易等渠道,用自己採集和漁獵到的特產,換取漢族的生產工具和米、布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各種兵器等等。明朝初年由於不斷遭到西部蒙古部落的侵擾,迫使海西女真為尋求安全的生活環境不斷遷移,再加上明朝政府的招撫政策,這兩方面成為推動海西女真南遷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在南遷過程中,塔山左衛等三衛不斷髮展壯大,又不斷地征服周圍各部女真,甚至還吸收了一些蒙古族和漢族,最後才形成扈倫四部,並一度結成與建州女真抗衡的扈倫聯盟。建州女真盟主努爾哈赤就曾對扈倫四部的使臣說:“我乃滿洲,爾乃虎倫”,明確承認扈倫四部是與建州並立的另一女真集團。

但是,實際上扈倫四部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彼此間既有相互依存、聯合的一面,又存在著嚴重的摩擦和矛盾。是一個鬆散的不鞏固的聯盟。當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威脅到四部的安全與利益時,他們結成軍事同盟,採取一致行動,先後兩次發兵攻打建州。然而在進攻建州,被努爾哈赤打敗後,這種軍事聯盟隨之瓦解,各部爭先與努爾哈赤和親結盟。最後相繼被努爾哈赤所吞併。

扈倫四部雖然最終被努爾哈赤吞併,但是其形成和存在促進了吉林地區土地的開發,加強了海西女真與東北各族間的經濟文化往來,努爾哈赤統一扈倫四部後,獲得了四部肥沃的土地和大批勞力,增強了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這對後金政權的建立和發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