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葫蘆島概況

葫蘆島市是遼寧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總面積10415平方公里。葫蘆島中心地理方位為東經120°38`,北緯40°56`。葫蘆島市地理位置優越,中國鐵路京哈線秦沈客專段、瀋山線、國家高速公路G1京哈高速、102國道等貫穿全境,是京沈線上重要的工業、旅遊、軍事城市之一,葫蘆島與大連、營口、秦皇島、青島等市構成環渤海經濟圈,扼關內外之咽喉,是中國東北的西大門,為山海關外第一市。 葫蘆島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國際泳裝文化博覽會”、“中國古箏藝術文化節”、“中國葫蘆國際展銷會”等活動的常駐舉辦城市,曾協辦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 葫蘆島市原名錦西市,於1989年升級為地級市,是環渤海灣最年輕的城市之一。轄區內礦產資源頗豐富,擁有鉛、鋅、銅、鉬等礦產。 葫蘆島市有多處優秀旅遊景點,被譽為關外第一市,北京後花園。 2018年10月,“2018中國區域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公佈,葫蘆島市以76.89分在“中國東北十佳最安全城市”中排第10名。

中國葫蘆島概況

歷史沿革

葫蘆島,最初為海島名稱,始見於《全遼志》。

葫蘆島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

葫蘆島境內全部紀年的各朝代、各時期統治的基本順序是:十二諸侯(周、春、秋)365年,戰國254年,秦16 年,漢(含西東漢)426年,三國際45年,晉(含西東晉十六國)154年,南北朝169年, 隋29年,唐289年,五代十國53年,宋、遼金319年,元89年,明276年,清267年,民國0年,偽滿洲國14年,國民黨統治時期2年,解放至今。[3]

商周以後,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有山戒、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人同漢族在這裡,一代接一代過著漫長的遊牧漁獵生活。

燕、秦開徵戰東北以後,漢族明顯增多。經過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開發,不斷營造優美的經濟生活環境,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分中國為三十六郡,以郡統縣。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廢燕王改置遼西、遼東二郡。接著,滅衛氏朝鮮,又於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遼西郡領且慮、柳暗花明城、賓徒、交黎、陽樂、狐蘇、徒河、文成、臨渝、海陽、新安平、令支、累縣、肥如,共14縣。郡治在且慮縣(今朝陽市西北大廟子鄉土城子),東漢時移治陽樂(今朝陽市東南松樹咀子)。位於今葫蘆島境內的有徒河、文成二縣;徒河縣治所在今連山區臺集屯,轄境西至今興城東部,東於錦州一帶,南至海濱地區,文成縣治所在今綏中縣北部地區。

東漢時,為安撫和客理叛附不定的烏桓族,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稱昌遼,今義昌)設屬國都尉。

東漢後期,本境均為烏桓佔據。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權臣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遼東志》稱:“遼遠也,以其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又兼遼西也。”公孫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州設在襄平。從此,遼東地區成為公孫氏割據政權。

魏晉時期,曹魏撤銷了公孫氏設置的平州將遼西、昌黎、玄菟、遼東四郡又劃歸幽州。昌黎郡原是東漢遼東屬國,魏時改為郡。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割州的昌黎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經公孫氏設置,在朝鮮北部)五郡屬平州,州治在遼東郡的襄平。遼西郡仍屬幽州郡治在陽樂(原在朝陽松樹咀子,西晉時已西遷)。本境,魏時屬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由昌黎、賓徒、集寧、徒河等縣統轄;東晉時,本境基本上為鮮卑族分割,其統治中心在龍城(今朝陽),先後由前燕、前秦、後燕、北燕所統轄。北燕時,在遼西地區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內)及青州營丘郡。本境分屬於昌黎建德、石城三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盡佔燕地,在龍城置營州,轄昌黎、冀陽、建德、營丘、遼東、樂浪六郡。其中,在今遼西地區有昌黎、建德、營丘(錦縣一帶)三郡。昌黎郡,與營州同治龍城,領龍城、廣興、定荒三縣。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屬廣興縣。建德郡消費品市場所在白狼城,領石城、廣都、陽城(一說陽武)三縣,今建昌地區主要在石城縣境內。隋朝,文帝開皇三年佔有營州後,只留建德一郡和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龍城縣治今朝陽市。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改龍城縣為柳城。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置柳城郡與遼西郡。柳城郡治柳城縣(今朝陽),本境為柳城縣地。

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在邊防地區設都護府和守捉城。設在東北地區的高層機構為安東都護府(初設在平壤,後移治遼東城,即今遼陽市)和營州總管府(地址在今朝陽市)。改為營州都督府,隸屬河北道,督領柳城縣和營州、遼州等七州,地域範圍相當於今遼西地區。設在今本市境內的有威州(即遼州)後改為瑞州,治來遠縣,地址在今綏中前衛。唐滅東突厥後,將突厥烏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帶。據《遼寧地方史》記載:在今連山區西區北孤竹營子設有帶州孤竹縣,查錦西舊志及新編《錦西市志》對此均無記載。按地方誌考評,原錦西縣當時屬營州瀘河鎮(今義縣東南);興城為柳城、來遠二縣地;綏中屬來遠縣(後改為州);建昌為柳城縣地,後為契丹割據。唐朝地方建置,除設州縣外,為加強控制周邊各民族還設有軍鎮和節度使。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營州置平盧軍使,第三年升格為平盧節度使。平盧節度使例兼營州都督和安東都護府都護。營州,實為唐朝在東北地區的軍政及經濟文化中心。太宗李世民徵高麗,曾在此親自祭奠陣亡將士。

遼,初稱契丹,後改國號為遼,統轄東北地區和燕雲十六州。全國設五京分五道(府),道下分州縣。其中,東京道(遼陽府)、上京道(臨潢府,內蒙波羅城)和中京道(大定府、內蒙寧城)與遼寧有關,中京道轄境大部在今朝陽、錦州和葫蘆島地區。原錦西一帶為中京定府錦州所轄安昌縣地,西北一部地區初為榆州永和縣,後併入安昌縣,縣址,今暖池塘安昌峴

金建國後,改道製為路制,路下分州(府)縣。將遼代的中京道改為北京路治大定府。北京路在今遼寧境內轄有遼西一帶。設在今本市境內外內及附近的(府)縣有:錦州、轄永樂(附郭)、安昌、神水三縣。興中府(今朝陽市)轄瑞安(附郭,今前衛鎮)、海陽(今山海關西海陽鎮)、海濱三縣。利州(今喀左大城子),轄阜裕(附郭)、龍山二縣。今建昌北部為龍山縣地,南部屬瑞州海濱縣。

元朝,分全國為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下設路州縣。世祖至元初年,沿金舊名,在遼陽設遼陽行省管轄整個東北地區。改金代的北京路為大寧路,今本市全境均為大寧路所轄,並廢永樂、安昌、神水、興城諸縣入錦州;廢海濱縣,瑞安縣入瑞州;今建昌地區為大寧路利州龍山縣地。

明朝立國後,大力加強東北地區邊防建設,修築許多墩臺城堡和長達二千三百餘里的遼東邊牆。地方建置,廢州縣,立軍衛制。在山東政使司統轄下,於洪武八年(1375年)在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領二十五衛和二州。地域範圍,東起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南達旅順口,北至開源泉相當於今遼寧省的大部。正統元年(1436年)後,直接由遼東巡撫統轄,其駐地,初遼陽,後移駐廣寧、山海關、寧遠。設在本市境內及附近的衛所有:廣寧中屯衛(今錦州)、廣寧前屯衛(即今綏中前衛)。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衛城東五十里杏林鋪(今綏中縣城)置中後千戶所,在城西五十里急水河置中前千戶所。同年,為加強遼西防務,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於曹莊、湯池之北置寧遠衛、總兵巫凱、都御使包懷德督建寧遠城(今興城)。從此,寧遠成為遼西軍事重鎮。

公元1644年清順治即位,定都北京,取代明朝對全國的統治。清初,劃全國為十八個行省,若干個特別行政區。取消衛所制,改設府(州)縣。在盛京(今瀋陽)設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對遼寧地區實行旗民分治制度。康熙三年(1644年)置廣寧府,第二年改置錦州府,府治今錦州,屬奉天府統轄。錦州府,初領一州、二縣,後增至二州、二廳、三縣。其中,錦縣,與府同治,轄境包括今連山大部地區。本今本市境內有一州、一廳、一縣。康熙三年,並寧遠衛、廣寧前屯衛為寧遠州(治今興城鎮)。光緒二十八年,劃寧遠州西境六股河以西置綏中縣(今縣址)。光緒三十二年,劃錦縣西境地置江家屯廳,後更名為錦西廳(廳址,今連山區鋼屯鎮)。

1913年置錦西縣,因地處錦縣西部,故名,屬奉天省遼瀋道。1929年屬遼寧省。日寇侵佔時,屬錦州省。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治所遷至連山。1945年光復後,屬遼西省。

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在“葫蘆島”建設港口。[4]

1949年4月21日從劃東北行政區後,遼西省轄四個市,二十一個縣。四個市為:錦州市、四平市、山海關市、阜新市。二十一個縣為:錦州、錦西(今葫蘆島)、綏中、興城、盤山、檯安、遼中、義縣、新民、彰武、阜新、北鎮、黑山、昌圖、梨樹、法庫、康平、雙遼、(原雙山、遼源合成)開原、鐵嶺、昌北(新設縣、原昌圖縣劃出)。省府設錦州市。[5]

1954年屬遼寧省。1956年2月,錦西、興城、綏中屬遼寧省錦州專區。1956年2月2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錦葫市籌備委員會,同年9月11日正式成立錦西市,下設錦西、楊家杖子和馬杖房三個市轄區。1957年6月撤銷錦西市建制。

1966年錦西、興城、綏中屬錦州市領導,建昌縣屬朝陽市領導。1961年3月,錦西縣馬杖房鎮劃歸錦州市領導並改設錦西區;1969年12月劃回錦西縣領導,改錦西區為馬杖房鎮。1972年,錦西縣南票鎮劃歸錦州市領導並改設錦州市南票工礦區;1976年劃回錦西縣管轄,改南票工礦區為南票鎮。

1982年12月18日,撤錦西縣設錦西市(縣級)(國務院1985年1月17日批准)。1983年,以錦西縣的南票鎮和沙鍋屯公社設立錦州市南票區;以錦西縣葫蘆島鎮和稻池公社的8個大隊、2個漁業大隊設立錦州市葫蘆島區。1987年1月,撤興城縣設興城市(縣級)(國務院1986年12月13日批准)。2市由錦州市代管。

1989年6月12日國務院批准錦西升格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的領導體制。同時組建連山區,將錦州市管轄的綏中縣、葫蘆島區、南票區和代管的興城市,將朝陽市管轄的建昌縣,均劃歸錦西領導。

1994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原錦西市所屬葫蘆島區同時更名為葫蘆島市龍港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07年12月31日,葫蘆島市轄龍港、連山、南票3個市轄區,以及建昌縣、興城市、綏中縣,1個國家級專利技術園區,7個省級開發區。全市劃分35個街道、34個鎮、59個鄉(含22個民族鄉,其中多為滿族鄉),207個社區居委會、1064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葫蘆島市中心地理方位為東經120°38`,北緯40°56`,地處遼寧省西南部,東鄰錦州,西南接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海港區、青龍滿族自治縣,南臨渤海遼東灣,與遼寧省的大連、營口,河北省的秦皇島市、唐山,天津市,山東省的煙臺、青島等市構成環渤海經濟圈,扼關內外之咽喉,是中國東北地區的西大門,為華北前往山海關外的第一座地級市。總面積10415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葫蘆島地區地處沿海,屬暖溫帶亞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各地年平均氣溫在8.2-9.2攝氏度,年平均最高氣溫在14.3-15.1攝氏度之間,年平均最低氣溫為2.3-4.0攝氏度,葫蘆島地區平均降水量在560-630毫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冬季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3-4%。

地形地貌

葫蘆島市依山傍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由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區,經丘陵區到海拔20米以下的濱海平原,在渤海海岸形成狹長的濱海平原,素有“遼西走廊”之稱。松嶺南麓和燕山系斜臥在西北部,形成葫蘆島西北的屏障,最高峰在建昌境內的大青山,海拔1223.8米,山嶺重疊、丘陵起伏、黃土覆蓋層較厚。從地形上看,全市分為西北山區、中部丘陵區和東南沿海平原區。其中: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41%,丘陵面積佔總面積的26%,平原面積佔總面積的33%。葫蘆島地區山區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