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和侄子只能活一個怎麼辦?他的選擇讓人敬佩,由此產生一成語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覆回疑。

…………

這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寫的《悲憤詩》,描述的是蔡文姬被匈奴擄走後,在匈奴生下了兩個兒子,後來曹操用重金贖回蔡文姬,從此,蔡文姬和兒子分離。詩中的蔡文姬和幼子分離的句子,現在讀起來都能夠讓讀者傷心,聽者流淚。

難得自己有幸可以解脫回去,可面對的是拋棄兒子的訣別。天性中母子心連著心,心想著分別後再也沒有見面的機遇,從今後不管是活著還是死亡,我們母子將永遠的天各一方,我怎麼能忍心與兒子辭別。兒子跑上前來抱住了我的脖子,問:“母親啊,你要到哪裡去?有人告訴我母親將要離去,難道說走後還能夠再回來相聚!阿母你一貫的善良仁慈,今天你為什麼變得這麼無情?我還沒有長大成人,為什麼你就不能想想我的心情!”見兒子這樣的苦苦哀求,我的五臟崩裂一樣的沉痛,恍恍惚惚如痴如狂。

兒子和侄子只能活一個怎麼辦?他的選擇讓人敬佩,由此產生一成語

人世間最讓人肝腸寸斷的事情莫過如此,但處在亂世,這樣的事又會不停的上演著。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就是整個亂世的基調。今天所說的這個歷史故事,絕對是又能讓人肝腸寸斷的故事。

鄧攸字伯道,出生在西晉時期的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鄧攸7歲時候,人生中比較悲慘的事情就接連降臨到他頭上,7歲喪父,之後就喪母,再之後就喪祖母,為此鄧攸守喪了九年。

好不容易到了成年接替了祖父的位置到藩王府裡做官,當他去造訪當時的鎮軍將軍賈混的時候,獲得了賈混的青睞,最後賈混把女兒嫁給了鄧攸。賈混有個牛逼的哥哥叫賈充,賈充是西晉的開國功臣。

兒子和侄子只能活一個怎麼辦?他的選擇讓人敬佩,由此產生一成語

鄧攸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走出了人生以前的那些不如意了,做官的地方從吳王司馬宴到東海王司馬越再到新蔡王司馬騰,官位也是步步在上升,最後做到了河東太守。

好景不長,很快西晉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西晉實力大衰,周邊少數民族找準了時機,發動了對西晉的戰爭。匈奴的劉淵最先開始發難,在和西晉的一些列戰爭中逐步攻佔了很多土地。310年劉淵去世,其子劉聰上位後繼續了跟西晉的戰爭。

在劉聰對西晉的戰爭中,鄧攸被劉聰的大將石勒俘虜了。石勒是個胡人,仇視漢族官員,當知道又抓了個漢官後,讓部下召來後準備殺掉。到了此刻,鄧攸都覺得要被石勒這個魔頭殺了,沒想到去石勒的營中的時候,發現石勒的門吏是個老朋友,鄧攸用紙筆寫了訣別信。門吏趕忙趁石勒高興的時候遞給了鄧攸的信給石勒。這下子石勒的態度改變了,認為鄧攸文采好,再經過石勒的心腹張賓對他的稱讚後就讓鄧攸做了參軍。

兒子和侄子只能活一個怎麼辦?他的選擇讓人敬佩,由此產生一成語

鄧攸雖然做了石勒的官,但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到了石勒軍中就無時無刻不想著要逃回晉朝,他一心找一個逃跑的機會。

鄧攸等啊等,等啊等,終於在石勒率兵渡泗水的時候找到了機會。鄧攸看準了時機後砍斷了車,讓妻子、兒子和侄子鄧綏加上自己四個人坐牛馬離開,此時的侄子和兒子都是4,5歲的年紀。禍不單行,當他們在路上的時候,又遇到了強盜,最後把他們的牛馬都搶走了。沒有牛馬,鄧攸和妻子只能一人背一個步行走。

兒子和侄子只能活一個怎麼辦?他的選擇讓人敬佩,由此產生一成語

鄧攸走了一段時間後,糧食越來越少,而且後面的追兵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趕上,估摸著如果再這樣下去不能兩全,最後和妻子商量:“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這一個兒子,按理不能使他斷絕後代,只能捨棄咱們自己的兒子。假如有幸能活下去,我們以後還應當有兒子。”賈夫人泣不成聲,試想一個母親丟棄自己的兒子其內心是多麼的悲痛。蔡文姬的《悲憤詩》用在此場景也是再合適不過了: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賈夫人心如刀割,但是她不能怨恨鄧攸,因為鄧攸此時也是和她一樣的心情。他們做了萬難之事,把自己的兒子丟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拿著一點所剩無幾的餅,對兒子說道:“阿甕離開一會,一會就回來,你不要走,不然阿甕回來找不到你了。”

鄧攸帶著妻子賈夫人和侄子鄧綏向遠方走去,沒想到聰明的兒子沒有看到父親後又跟了上來,一路都追著不肯分開。還有比這更讓人傷心的事嗎?實在沒有辦法,第二天,鄧攸找了一棵樹,然後用樹藤把兒子綁在了樹上,淚眼婆娑的他帶著妻子和侄子頭也不回的走,留下後面兒子的哭喊聲:“阿甕阿甕,我會乖了,不要扔下我,求求你了,阿甕,我以後再也不調皮了,一定聽話!”

鄧攸和妻子侄子越走越遠,兒子繼續掙扎著,柔嫩的皮膚磨出了痕跡。之後史書就沒有了這個孩子的消息了,在亂世中,這個幼兒就如滄海之一粟,實在是太渺小了。

京劇《桑園寄子》這個曲目就是根據鄧攸棄兒保侄的故事改編。

兒子和侄子只能活一個怎麼辦?他的選擇讓人敬佩,由此產生一成語

鄧攸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到了新鄭。在新鄭三年後到了許昌,當東晉建立後他又南下建鄴,之後他被任命為吳郡太守。鄧攸為官清廉,很受百姓喜歡。當他離任時,百姓拉著他的船不讓他離開。

但鄧攸的心裡老是放不下的就是丟棄兒子這件事,多年後妻子還不能有孕,於是納了一妾。後詢問小妾親屬名字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小妾是自己的外甥女。鄧攸德行很好,為此悔恨不已,從此終身不再納妾,再也沒有了兒子。

於是後人常用“伯道無兒”這個成語來表示對他人無子的嘆息,多為同情和惋惜。

326年鄧攸去世,侄子鄧綏為其守孝三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