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奴才不是隨便能叫的:需要皇帝認可才行

中國古代史 清朝 中國歷史 劉淵 未來網新聞 2017-05-24

奴才,是指待奉主子的奴僕,現在一般用於諷刺,含負面意義。當我們看古裝劇時,看到宮裡的人對皇上說話時總愛自稱奴才,聽多了也就習以為然了。其實,奴才在古時候最多是用來罵人的,而用來作為自稱是清朝的事了。所以您再看古裝劇時,清代以前的人自稱奴才那可就是開玩笑了,就好像《至尊紅顏》中那位胖胖的唐朝宦官元寶和前太極殿總管太監段常德,經常在皇帝面前稱自己為“奴才”,元寶還和皇上說“您別拿奴才開玩笑了”,這哪兒是皇帝跟他開玩笑?是他和觀眾開玩笑呢!

古代奴才不是隨便能叫的:需要皇帝認可才行

網絡配圖

“奴才”,在中國似乎並不是什麼好詞語。不過,即使是“奴才”這一稱號,也不是隨便就能叫的。清朝的宦官,作為皇上的家奴,自稱奴才是有的。但如果一下上溯到唐代,宦官們也自稱奴才起來,皇上們估計也只能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然了。

“奴才”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六國匈奴漢國的創始者劉淵就曾經因成都王穎不用其言而導致兵敗,而大罵其為奴才。這種用法一直延續了很長的時間,直到明清時期,“奴才”的用法才逐漸擴大為某些人的自稱。

清時期太監面對皇帝會自稱奴才,滿族大臣和入旗的漢族大臣面對皇帝也會自稱奴才,而沒入旗籍的漢臣卻不自稱奴才,即使官職再大,也不敢貿然自稱奴才,只能稱臣。可見,“奴才”一詞雖含鄙意,卻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著一個特殊的位置。清朝規定,給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滿臣,便要自稱“奴才”;如果是漢臣,則要自稱“臣”。漢臣如果自稱為“奴才”就算是“冒稱”。

古代奴才不是隨便能叫的:需要皇帝認可才行

網絡配圖

“奴才”與“臣”這兩個稱謂,誰尊誰卑,以今人的眼光,無疑是“奴才”低於“臣”。但這種判斷,與清朝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奴才”一稱,從表面看,似不如“臣”字體面、尊嚴,實則“奴才”要比“臣”金貴得多。“奴才”,實際是一種滿洲人主奴之間的“自家稱呼”,非“自家人”的漢人是沒有資格這樣稱呼的。漢臣稱“臣”,並不是皇帝為了照顧漢臣的面子,“特地優待,錫(通“賜”)以佳名”,而是為了與“奴才”一稱相區別,以顯示漢臣的地位低於滿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