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如何倒臺的?

張廷玉是大智慧,他和乾隆之間的糾結打鬧,其實有非常微妙的政治含義,富含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技巧,是今天職場生存的重要借鑑。

首先,必須糾正題主一個大錯誤,清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廟,家道昌盛的漢大臣的政治謝幕叫做完美收官,不叫倒臺。拿著工資,順利退休回家抱孫子,兒女繼續做官,這個不叫倒臺,還在任上,或者剛剛交班就被皇帝定罪抄家,清算收拾,子子孫孫發配充軍的,這個叫倒臺。

清朝歷史上,那種立下過漢馬功勳,榮耀滿漢的大臣多了去了,然而最後平平安安活到死的,沒有幾個,慘不忍睹的例子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鰲拜、曹寅、明珠、索額圖、隆科多、年羹堯、和珅......

我們再來看張廷玉、首先,不管乾隆怎麼折騰,最終還是讓他配享太廟了,其次,張廷玉的子女——

張若靄,雍正十一年中式二甲一名進士,選庶吉士,入直軍機處,歷任漢軍機章京、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入直南書房,諡文僖。這個大兒子比張廷玉死得早,以前張廷玉沒死的時候,是他攙扶著自己的老爹上朝,而且乾隆要他直接世襲他老爹的子爵、伯爵的爵位,可見乾隆有多離不開張家人。

張若澄,乾隆十年乙丑科以二甲第十六名聯捷進士,哥哥張若靄去世以後,因為需要一個年輕人攙扶自己老爹上朝,所以張若澄順理成章的就入值南書房,官至內閣學士。

張廷玉的這兩個兒子都是和他爹一樣,自己考的進士,然後直接就是機要部門任職當差,沒有他們爹的關係和麵子,估計要進步到老死。比如劉統勳的兒子劉墉,老爹這麼牛,但是兒子也一般般,一直是地方官,犯個錯就老在外面呆著。

張若渟,乾隆十四年捐刑部湖廣司主事,雖然不是通過考試上位的,但是家裡有關係,捐個管做就OK了,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嘉慶七年加太子少保,諡勤恪。這個小兒子其實不是考不起,而是犯了欺君之罪,這個後面我會講。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張英、張廷玉,再到他兒女這一代,三代都是桐城望族,宰相之才。你能說張廷玉的退休叫倒臺?

那麼,他和乾隆的那些不愉快,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簡單地說,就是張廷玉晚年老是主動給老闆乾隆表示——

少爺啊我累了,我打你爺爺開始就為你們家創業操勞,現在也上市了,我想回家抱抱孫子了,你能不能讓我拿乾股,放我走,說好的社保交到65的。

少爺表示——

不得行,我離不開你,你這個人怎麼沒有點職業精神?伺候我爹就是伺候,伺候我就心不在焉的,我比我爹魅力小麼?都說了給你乾股了,你多幹幾年有啥不好,你走了,其它員工怎麼看我?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如何倒臺的?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張廷玉已經76了,他向乾隆申請退休,這個時候乾隆很不爽。

乾隆爺為什麼要不爽呢?因為在清朝,能幹的封疆大吏很多,但是幹職業祕書幹得最好的,用起來最順手,最可以信任的就是張家人了。突然換人,乾隆不習慣。

其次,這個從小就很驕傲的皇三代還是有自尊心在裡面——你伺候我爹就好好的,怎麼到了我這裡就使喚不動你了,你是倚老賣老麼?

而政治上,歷來只有皇帝我擺佈你們大臣,哪有你們大臣牽著我皇帝鼻子走的道理。

令乾隆更沒面子的是,張廷玉在請求退休的摺子上說:

“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

意思是,嘿小朋友你不要忘了哦,你爸爸當時說了的哦,我退休了你們家要給我分個乾股哈。

即便是這樣,爸爸的老夥伴,還是勞苦功高的,於是乾隆都允許了。

但是張廷玉居然沒有去謝恩,而是讓自己兒子去了。

乾隆覺得面子被人當坐墊了,於是決定要修理張廷玉,這個其實只是決定修理而已,乾隆肚量也沒有小到小肚雞腸。然而好死不死,朝中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知道了,趕快通風報信,張廷玉於是趕快跑去謝恩彌補。結果其實乾隆還沒正式下旨,於是更是憤怒,覺得幾個老傢伙聯合起來玩我呢,於是徹底革去張廷玉爵位。注意只是革除爵位,工資還是照發的。

張廷玉於是主動申請:

“年衰識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意思是,少主子,我確實老眼昏花,辦事糊塗,不配拿你們家乾股了,你處罰我吧。

其實從這一回合來看,張廷玉的操作是相當穩的。

首先,作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在中樞的重臣,張廷玉是獨一無二的。和皇帝的關係,地位和榮耀,權力,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不是好事,老而不死是為賊。

康熙早期的中樞重臣明珠,索額圖掛得很慘,這個張廷玉是親眼目睹了的。

雍正早期的中樞重臣,還是擁戴有功的隆科多,年羹堯也不得善終,這個張廷玉甚至是親手參與的。隆科多,雍正還喊他舅舅呢,說讓滾蛋還不是就讓滾蛋了。

那麼榮耀一時的張廷玉自己官位已經最高了,自己兒女也跟著享福了,在往上進步已經沒有空間了,要再爭取進步空間,就只有讓乾隆下臺,自己做皇帝了。

張廷玉不會不明白一個道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尤其是在中國封建文化,高度中央集權的背景下,真的是一著不慎就全盤皆輸。而張廷玉又屬於是清流,不是大貪官,沒有什麼不良愛好。你一個人都這麼完美,道德楷模了,又有這麼大的擁戴之功,光輝是不是把我皇帝本人也蓋過了?

秦朝大將軍王翦出去打個仗都不斷提醒皇帝——誒你不要忘了賞賜我家裡那些地和金銀財寶哦。這其實是提醒皇帝,我其實眼光不長遠,就看得到吃喝嫖賭這些世俗愛好,對於稱王天下,沒有想法。這樣皇帝才放心。

張廷玉呢,一輩子見得多了,你權力再大又能怎樣,能幹的過愛新覺羅家族?你再能幹又怎樣?還不是鳥盡弓藏。所以一切都是浮雲,平穩落地,全家保命才是最大的勝利,所以其實他也是希望順利退休,不貪戀權勢,不謀求君臨天下,免得那一天一句話不對被皇帝給抄家了,那麼一輩子的辛苦都白費了。

更何況張廷玉在朝中不可能沒有對手,鄂爾泰這些人巴不得早點讓自己滾蛋,這個張廷玉是知道的,不能擋住後人進步。

然而讀書人出生的張廷玉好個名,其實就是希望自己放棄權力的同時,能夠爭口氣,就是求個配享太廟的資格,說白了就是為自己一輩子求個蓋棺定論的榮譽,為子孫後代求個名分。同時很有可能也是賣個破綻——我這麼清廉,有這麼多朋友,不是為了自己奪天下,二就是讀書人愛名。我希望忠於你,你能給我一個忠君愛國的認可。這個明明就是在示弱和賣萌,在求乾隆。

但對於年輕老闆乾隆來說——你幫了我爸,又不是擁戴我上位的恩人,我沒看到你為我做多少貢獻,只看到你倚老賣老,你又不給我賣力,卻還想著要我給你名分,憑啥?

說實話,在任性且自尊心極強的乾隆面前,張廷玉稍微有一點溝通不到位,就容易給人一種倚老賣老的感覺。而張廷玉因為特別謹慎,所以有時候謹慎的言行和迴避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傲嬌自大的誤會。但是做到他這個地位上了,他只能選擇謹慎,因為言多必失,一句話說不好就會被人扭曲利用,打壓治罪。所以,張廷玉在驕傲的乾隆面前演苦肉計,是最穩的。

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長子永璜逝世,張廷玉又一次要求告老還鄉。

張大爺好死不死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選擇離開呢?因為他經歷過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他知道這中間有多血腥殘酷,而皇子逝世,冊封太子這些事情必然引起很多矛盾,自己身處高位想要獨善其身,不表態裝睡是很難的。不參與吧,政敵得勢擁戴有功,那麼新皇上臺處理自己的家人後代,參與吧,難免給現任皇帝形成攬權奪勢,覬覦皇位的嫌疑,怎麼做都是錯。

康熙這麼偉大的皇帝,立儲都搞得那麼差勁,死傷那麼一大片,乾隆自然是沒有他爺爺的睿智的,而乾隆和他兒子的關係也很讓人頭疼。

首先是永璉,這個是雍正,乾隆都喜歡的皇子,從小就祕密立儲了。然而身體不好早逝了。

接下來就選擇了永璜,然而又要選人家吧,乾隆又經常吐槽人家,無奈壓力過大,活活被乾隆吐槽死了。

如果說張廷玉還年輕,那麼可以等著乾隆繼續選皇子,吐槽,換,選,吐槽,換,無奈張廷玉已經七老八十了,跟著乾隆這麼折騰,一著不慎可能就被拖下水,自己一輩子已經榮耀夠了,沒有必要再爭這最後一下子,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張廷玉其實想趁這個機會捲鋪蓋跑路,見好就收。

乾隆很憤怒,讓他把配享太廟的那些大臣的人的名字抄幾遍,好好想一下自己配不配。

其實乾隆真的很可愛,他都已經處罰責怪了張廷玉了,張廷玉也說我不要配享太廟了,但是乾隆還在問他,你配不配,其實說明乾隆心裡面還是想把這個資格發給他的。但是之所以這樣怪他,三個原因——

1. 還是要做給滿朝文武看一下,我是皇帝,我總不能被你牽著鼻子走。

2. 對張廷玉有更高的更完美的要求,覺得他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諸葛亮一樣為自己家族流乾最後一滴血,畢竟我們都把你當自家人了。

3. 你和鄂爾泰斗就好了,我可以清閒兩天,你走了,鄂爾泰天天跟我要這要那,你在旁邊養老看熱鬧,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然而老張知道,你們愛新覺羅家族今天表面上把我當自家人,其實就是讓我七老八十了還在當權力的棋子,明天就可能把我打來吃了,這種例子多了去了。以往沒有立儲我還可以陪著你玩,現在你們自家人要搞事情我弄不好就會被拖來墊背。

同時乾隆其實不是不知道張廷玉再跟自己耍小聰明,所以內心有些被人看穿了,看透了的不爽。

單地說,就是我表面上愛你那麼深,你卻對我不認真。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如何倒臺的?

於是張廷玉又上書請求——乾脆就別讓我配享太廟了。

這就比較牛逼了。意思是,乾脆也啥也不求了,你放我平平安安回家就行了,爺不陪你玩了。

老油條其實就是在表示——我愛你愛不起,怕你哪天蠻不講理。

同年七月,張廷玉兒子張若澄“匿喪趕考”,牽連張廷玉。高宗決定收回三代帝王對張家的一切獎勵,以示懲罰。

乾隆扳回一局——得不到的就要毀掉,讓你知道你是我的人就不可以隨便跑掉。

從這裡,我們其實一直看得出來,表面上,張廷玉一直在躲乾隆,一直在提醒乾隆——我不想幹啦,我特別不想玩權力的遊戲,做權力的棋子,我就是貪戀那點虛名啊。

而乾隆也一直在打擊張廷玉——這些個榮譽你丫也配?你走了我短時間找誰來制衡權力?

而張廷玉也表示——真的不配啊,不想做棋子呀,老了幹不動了,賺夠了輸不起了,你放過我吧!

表面上也就是如此不愉快了,但是實際上呢?

張廷玉的大兒子,二兒子逐步頂替張廷玉的職位,三兒子犯了欺君大罪,但是沒有服刑,而是捐官繼續入仕。而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四月,張廷玉去世。乾隆將其配享太廟,諡文和。清朝最高的諡號是文正,第二就是文和了。

其實從心理學上分析,乾隆有一點點驕傲得變態,就是依賴自己身邊的股肱之臣,喜歡他們鬥來鬥去,自己居中調和,也喜歡他們分開來吐槽對方,拍自己馬屁,他對張廷玉是依賴的,然而張廷玉老了,看淡了,不陪自己玩了,乾隆自然是很不爽的。

1750年,就在張廷玉去世前五年,也就是張家全家老小在和乾隆耍賴撕B苦肉計最激烈的這一年,乾隆生命中註定要依賴的另外一個人出生了,他不信邪,費盡心思,陪伴著這個驕傲的少主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見證了清朝的全面腐朽,當然自己最後也逃不過命運的魔咒和權力的絞殺,他就是——

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如何倒臺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