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中國古代史 施琅 康熙 清朝 中國歷史 左都御史 2018-11-26

康熙收復臺灣時,海霹靂施琅居功至偉被封為靖海侯。按說,這樣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史書應該要將他大書特書才對。然而,清代史料中對於施琅收復臺灣後的記載並不多,相反,在有限的資料中施琅並沒有給後世留下太好的名聲。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手下,後來又跟隨鄭成功一起反清並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或許是施琅為人頗為驕橫,他和鄭氏集團相處中出現了很多矛盾,最終導致家屬被鄭成功所殺。僥倖逃過一命的施琅此後降清,視鄭氏為最大仇敵,一直想借助朝廷的力量報仇雪恨。

施琅投靠清廷後,並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因為他與鄭氏的關係受到鰲拜等輔政大臣的排擠。雖然朝廷給了他名譽上的官職,可在13年的時間中,施琅一直被留在京城,無所作為。

康熙在平叛三藩之亂後,便將目光投向了孤懸海外的臺灣,一心要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在大學士李光地和福建總督姚啟聖的推薦下,施琅終得重用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統轄數萬水師官兵。應該說,康熙的這個任命是正確的,施琅本人具備很強的軍事天賦,尤其對臺灣的軍事和部署瞭如指掌。況且他與鄭氏有不共戴天之仇,用他為主將攻臺,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經過數年的準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水師收復臺灣,此舉即報了皇恩又雪了家仇。康熙帝因功封施琅為靖海侯,並讓他留在臺灣治理地方。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康熙確實是看走了眼,施琅這位縱橫四海的水師統帥對臺灣的治理簡直一塌糊塗,根本不具備行政能力。

大清有十八個行省,並非每個省的總督、巡撫都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施琅作為一名武將也是情有可原。可問題的關鍵是,施琅在執政臺灣期間,不僅搞得民怨沸騰,而且他貪汙腐化,為他的一世英名蒙上了陰影。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施琅規定,凡是福建或是大陸去臺灣的人不管是經商還是勞工,一律要得到朝廷的批准。這還不算,他又不近人情地要求,大陸人去臺灣工作謀生不允許攜帶家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灣的婦女奇缺,導致人口增速緩慢。這些外來人因為有了後顧之憂,根本無法安心紮根立足,也無法一心一意工作。這也讓臺灣的經濟發展和與大陸的聯繫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施琅功成名就之後,迅速腐化墮落,以貪得無厭著稱。他在臺灣圈了很大一塊地,名曰“施侯租田園”,幾乎佔了臺灣南部已開墾土地的一半。別人要是想生存只能租用施侯家的地,而種地就要交租金。這明顯就是拿著朝廷的資源為自己謀私。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然而,朝廷對施琅的這個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康熙朝開始一直到清末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施琅這塊巨大的“施侯租田園”一直收了二百多年的租金,施琅去世後,臺灣當地衙門負責收取這部分租金,然後運往北京交給施家每一代主人。憑著施琅攢下的這份家產,施家子弟從康熙朝起一直到光緒朝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事實上,施琅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貪心,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施琅如此鉅貪,他的兒子卻是大清朝出了名的大清官。康熙時期施琅的次子施世綸擔任揚州知府、漕運總督及戶部侍郎等職,長期在素有膏腴之地的江浙任職,施世綸經手的錢糧不可勝數,可他卻從未裝進腰包一文,康熙特欽此他“江南第一清官”的榮譽稱號。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父親是鉅貪,兒子是清官,這種現象在封建社會並不多見。我們不知道是施琅的家教好,還是他的兒子悟性高。總之,施家的發跡和臺灣是離不開的,正是臺灣成就了施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