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中國古代史 朱元璋 明朝 漢朝 中國歷史 顏威說歷史 2018-12-01

公元1368年,40歲的朱元璋在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和鞏固統治的措施,也包括朱家江山傳承問題。

比如他怕他去世後,繼承人無法鎮住那些功臣勳貴,為此,他大力剷除開國功臣。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還比如為了朱家天下的穩固,其不斷的分封諸子,目的是“天子如首,諸王如手足,故可稱為同氣一體”,為此,朱元璋殫精竭力地設計出很有個性的明初分封制。

諸子藩王的政治地位被定的很高,但朱元璋不給他們封地(藩王府邸除外),也不讓他們治理和插手地方政務。《明史》記載說:“有明諸藩,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所以說朱元璋在搞分封制時並不糊塗,對藩王的權力做出了很大的限制,以免其與中央抗衡,導致骨肉相殘。

但可惜的是,朱元璋的設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洪武末期還是出現了“強藩弱主”的尷尬局面。

事實上,藩王制度本身就是個矛盾,他一方面限制藩王的經濟民政方面權力,而另一方面卻不斷地賦予藩王以極大的軍事權。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洪武六年,朱元璋進一步地擴大了諸子藩王擁有的軍事權力,不僅規定藩王擁有藩國內護衛軍的軍事權,而且在緊急情況下就連藩國所在地鎮守軍的軍事指揮權也歸給了藩王。又規定地方鎮守軍的調動除了要有皇帝的御寶文書外,還必須要有該鎮守軍所在地藩王的命令。

就此而言,明初地方藩王的軍事權力得到了幾乎是毫無限制的擴張。更為要命的是,諸子藩王所統帥軍隊的規模不受限制。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這正是矛盾之處,雖然朱元璋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也對歷史很清楚,進行了個性化的分封,但依然無法擺脫歷史的倒退和分封帶來的後果。也正是這個制度不僅讓明朝不如強漢,更間接導致明朝的亡國。

回顧歷史,當年秦始皇完成兼併天下後,當時的政局出現兩種架構的爭論:一派認為應該實行周朝的分封制,另一派以李斯為代表,他認為應該實行郡縣制。秦始皇選擇了李斯,選擇了郡縣制。

從此,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和郡縣制成為歷史的潮流,延續兩千年。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之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十八諸侯,導致自己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劉邦建立漢朝之初,也實行了權宜之計,封國和郡縣並存,結果出現七國之亂,但漢朝有漢景帝和漢武帝。

漢景帝滅掉了包括吳王在內的幾個強大的諸侯王,武帝即位,繼續進行了強力削藩,頒佈“推恩令”,從制度上斷絕了藩王坐大的可能。漢景帝漢武帝的兩代改革,將漢朝藩王危險降到最低,為漢朝的長治久安打下基礎。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漢朝之後,西周司馬炎,此人又違背歷史,犯了錯誤,大肆的分封司馬家族的人當王。這些司馬的封王們,有實有名,集軍政大權於一體,這簡直就是割據政權,儼然於當年的西周封建。結果我們看到了,很快就上演了八王之亂,亡國了。

現在朱元璋上臺後,又犯了這樣一個錯誤,由於他的分封藩王,最後導致藩王勢力做大,而且朱元璋到去世都沒意識到,而且他還剷除了功臣勳貴,同時繼位的建文帝沒有漢景帝和漢武帝的那種魄力,於是燕王朱棣奪權,當了皇帝。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而當了皇帝后的朱棣,此人是個雄主,本來有能力去削藩,但朱棣因得位不正,更兼他利用諸王奪得黃帝寶座,所以,為了籠絡人心,他並沒有實施大規模的強力削藩。朱棣之後的君王們,則既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進行削藩。

雖然朱棣之後,明朝的藩王們,政治上沒了出路,但生活上還是有追求的。於是,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到明朝滅亡二百多年見,由於藩王制度,歷代分封不斷,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給爵,結果到最後僅朱元璋直系後代竟然多達十幾萬。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要知道,這些皇族既不耕作也不生產,生下來就有俸祿,由國家養活。一開始人數不多,問題不大,後期人數逐漸增加,國家早已不堪重負。

明朝養藩王的開支有多大?

看看制度規定就知道:皇帝的其他兒子,要封親王,親王的世子襲爵,其他兒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長子襲爵,其他兒子要封鎮國將軍。再往下,鎮國將軍的兒子們,要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封鎮國中尉,如此世代傳承,宗室裡靠國家財政養活的寄生蟲,可以說是幾何級數增加。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親王的固定支出,即祿米,每年就有一萬石,郡王是兩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其他的各類爵位,更都有數額規定,累積下來,本身就是個天文數字。另外還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賞賜,有時候甚至比固定工資還多。

同時,有些地方實力派諸王,佔據大片良田,稱霸一方,朝廷也無力控制。終於導致後來流民成群,變亂蜂起。

比如明朝的福王朱常洵,佔據河南大片良田,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城下,他竟然還不願拿出自己家的錢糧犒賞將士。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嘉靖年間明朝御史林潤的奏摺裡說的十分清楚:天下供應京城的糧食,每年四百萬石,但各王府消耗國家的糧食,每年卻有八百萬石。具體到地方上,軍事重鎮山西省,每年存留糧食一百九十萬石,但當地王府消耗糧食,卻有三百多萬石。河南省存糧九十四萬石,當地藩王消耗糧食,卻有一百九十多萬。也就是說,全國的稅糧加起來,也填不滿藩王的嘴。

所以說明朝最終的滅亡就是被朱家人自己活活拖死的。

朱元璋建國後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導致明朝不如強漢,還導致亡國

明朝末年,內憂此起彼伏的起義軍,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明政府內憂外患,財政乾涸,而那些藩王們坐擁富可敵國的家財,卻不能與國家分享。

假如當時這些藩王願意拿出財富,或者明朝自中期就像漢朝那樣進行強力削藩,明朝的國運或許就會有所不同了。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