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項羽、章邯:誰是秦國的黔首?或者都是?

中國古代史 劉邦 項羽 章邯 三觀不正聊歷史 2017-05-03

劉邦、項羽、章邯:誰是秦國的黔首?或者都是?

秦國黔首

在秦國,對平民有一個特定的稱呼:“黔首”。對於黔首這個稱呼,基本上我們都認為是對“民”的另外一個稱呼。

為什麼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當年(公元前221年)把“民”改稱為“黔首”?這僅僅是一個改變稱呼的問題嗎?

黔首這個詞,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出現20次。以下是對黔首出現的分類統計:

政治宣傳:

1、更名民曰“黔首”

2、黔首是富、憂恤黔首、黔首安寧(秦始皇所立琅琊臺石碑中的詞語)

3、振救黔首、黔首改化(秦始皇所立之罘石碑中的詞語)

4、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有人說這個是偽造的)

5、宣省習俗,黔首齋莊、黔首脩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秦始皇所立會稽山石碑中的詞語)

6、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扶蘇勸諫秦始皇不殺儒生的辯詞)

7、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胡亥初登位的話語)

8、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胡亥殺兄弟時)

9、原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胡亥自殺前的話語)

10、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趙高葬胡亥)


移民:

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

稅賦:

使黔首自實田也

振恤:

賜黔首裡六石米,二羊

思想文化:

1、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李斯提出焚書令的辯詞)

2、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秦始皇坑殺方士儒生的話語)


劉邦、項羽、章邯:誰是秦國的黔首?或者都是?

貴族

從上面可以看出,黔首並不僅僅是指平民,而是指一切沒有爵位、官職身份的人,包括商人、士子、原六國官吏、原六國貴族。

從上面的類別統計來看,秦國黔首的定義:不擔任秦國官吏、沒有爵位、具有田地、擁有平等身份的自由人。

黔首,這個詞實質上剝奪了原六國貴族的特權,讓他們不得不自己謀生。張良、項梁、項羽在秦末時無一不是獨力謀生。

如此一來,秦國只有三種身份的人:官吏(爵)、黔首、隸臣(奴隸)。

被剝奪了特權的原六國貴族,自然憤憤不平,這才是為什麼秦始皇在所立石碑中著重強調富、憂恤、安寧,也是為什麼扶蘇和胡亥不約而同的都提出了黔首未集附現狀的原因。

而公元前216年實施的“使黔首自實田”政策,原六國貴族,不僅被剝奪了封地的特權,還要向官府申報田畝數量,每年向國家上繳糧食稅賦。

黔首,在政治、社會、經濟等中體現了平等性,使得以前的庶人和舊貴族擁有相同的身份和權利,庶人和舊貴族都承擔稅賦和徭役。

正因為黔首的平等性,秦國滅亡後,黔首這個詞不再被使用。貴族的特權重新被國家承認,貴族享受特權,並且不承擔稅賦的責任。黔首,這個詞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黔首,降低了貴族的地位,拉高了庶民的地位,使得二者具有平等的地位。這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貢獻。


2013年11月23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第十三次年會上公佈了一枚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胡亥“奉召登基”的官府文告簡牘中,兩次提到“黔首”,也確認了吏(官吏)、黔首兩種社會身份。

文告具體內容:“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將自撫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縣賦援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亟布。”

正確理解了黔首的內涵,才會讓我們真正理解為什麼秦始皇要改民為黔首?為什麼扶蘇和胡亥都強調黔首未集附?

而焚書坑儒也就更有合理的理由:原六國貴族因為被剝奪特權,還要上繳賦稅,因此憤憤不平(即扶蘇、胡亥所強調的“黔首未集附”),而儒家到處宣講自己的理論和觀點,處處和國家政策對著幹,等於是火上加油。國內面臨反叛的湧動,而學派到處宣講對立的觀點,這在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國家,都是不可容忍的行為。

劉邦、項羽、章邯:誰是秦國的黔首?或者都是?

秦國

黔首,這個詞,就類似於今天的公民,是一個政治詞語,表明的是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壓抑貴族、激勵庶人,才是秦國統一後的社會實質。項梁多年密謀造反和陳勝提出“將相王侯寧有種乎”,都證明了秦國舊貴族的壓抑和庶人的激勵。

秦末漢初的舊貴族:項羽、項梁、田儋、田榮、張良等

秦末漢初的庶人:陳勝、吳廣、劉邦、蕭何、曹參、韓信、黥布等

回到標題,章邯、劉邦是秦國官吏,因此自然不是黔首,項羽,楚國貴族之後無官無職,是黔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