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介紹

中國古代史 南北朝 北魏 北周 天下姓氏來源 天下姓氏來源 2017-10-03

南北朝介紹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東晉之後建立於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自公元420年東晉王朝滅亡之後,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宋、齊、樑、陳四個國家,而它們存在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最長的不過九十五年,最短的僅有二十三年,是我國曆史上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此時,中國正處於南北分裂的時期,在我國曆史上南朝與北方的北齊、北魏、北周等國合稱為“南北朝”。

宋(公元420—479年)

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於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前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雖各有勝負,但卻都損失慘重,使南北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齊(公元479—502年)

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二十三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鑑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樑(公元502—557年)

樑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樑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藉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樑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樑國。次年,侯景攻陷臺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樑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樑,建立陳。至此,樑宣告滅亡。

陳(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樑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侷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他們的存在都不過幾十年,但其作為漢族的統治,使漢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如果沒有它的存在,漢族則可能被其它的少數民族所消滅,使華夏文明就此結束。所以,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

  是我國曆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但與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諸國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數民族,而並非漢族。

自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一直處於“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後,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於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後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係,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於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後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後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於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於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後,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後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於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於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於北周。但自文帝以後,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後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於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於北齊,但由於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於宣帝,但此後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後來楊堅於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並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間,由於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於世,其中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於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