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中國古代史 晉朝 中國歷史 劉牢之 國兆文化 2017-06-25

晉元帝司馬睿(276—322)

初襲封琅玡王,出鎮下邳。永嘉元年(307年)九月,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的身份移鎮建業。睿本無重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後依靠南遷的北方大族王導、王敦等提高自己的威信,並藉此獲得江南大族顧榮、紀瞻等人的支持,鞏固了他在南方的地位。建興四年(316年),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次年,他在建康(即建業,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稱帝,史稱東晉。後因王敦握有重兵,左右朝政,憂憤而死。《晉書》卷六有紀。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晉元帝司馬睿

祖逖(266—321)

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西晉末年率族南遷。他不顧元帝及王導等意欲偏安江左,力主北伐。建興元年(313年),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於中流擊楫發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渡江後在淮陰自募軍隊,自鑄兵器,打敗石虎的圍攻,收復豫州地區,迫使石勒不敢窺兵河南。正當他力農積穀,練兵牧馬,準備渡河收復河北時,東晉內部迭起紛爭,元帝派戴淵為徵西將軍,對其北伐進行牽制。他深感北伐無望,憂憤成疾,病死軍中。《晉書》卷六十二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祖逖

桓溫(312—373)

字元子。晉明帝婿。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人。穆帝時任荊州刺史,握長江上游兵權。永和三年(347年),出兵滅成漢,從此威名大震。他企圖通過北伐,擴大自己的政治飛軍事勢力,於永和十年、十二年、太和四年(369年),先後三次進行北伐。第一次攻入關中,進至長安附近;第二次收復過洛陽;第三次曾連敗前燕,但均因軍糧不繼,受挫退兵。還朝後仍專朝政。太和六年廢司馬奕為海西公,立司馬昱為簡文帝,以大司馬身份鎮姑熟(今安徽當塗)。不久病死。《晉書》卷九十八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桓溫

謝安(320—385)

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在流寓江東後,因有其兄弟在朝位居高官,安遂樂得高臥東山(今浙江上虞縣境),過著山林隱逸生活。謝安四十多歲時,其兄弟或死去,或被貶斥,為避免謝家中衰,安遂決定東山再起,入輔中央。孝武帝時任宰相。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親率八十多萬大軍南下伐晉,江東大震。他沉著鎮定,遣弟謝石為大都督,侄謝玄為前鋒,帥師八萬迎戰,終獲淝水大捷,乘勝收復洛陽及徐、兗,青、司、豫、樑六州。太元十年,司馬道子以皇族執政,謝遭排斥,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不久,還京病死。《晉書》卷七十九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謝安

謝石(327—388)

字石奴。謝安弟。太元八年(383年)任大都督,統兵迎戰苻堅。他根據原晉將朱序送來的情報,先派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率兵五千,夜襲洛澗(今安徽懷遠縣境)成功,挫前秦銳氣,繼而用計渡淝水,重創前秦軍,獲淝水大捷。《晉書》卷七十九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謝石

謝玄(343—338)

字幼度。謝安侄。初任兗州刺史、廣陵相,督江北諸軍事,召募北方流民及江淮間富有戰鬥經驗的農民,組成精銳的北府兵,曾擊退進逼廣陵前秦軍。太元八年(383年)任晉軍前鋒,獲淝水大捷,率軍乘勝北伐,收復青、徐、兗、豫、司、樑六州,進駐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後為司馬道子所忌,還鎮淮陰,旋以病改授會稽內史。《晉書》卷七十九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謝玄

劉牢之(?一402)

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投北府兵,以驍勇被謝玄提拔為將。淝水之戰前夕,奉謝石命率兵夜襲洛澗成功,殲前秦軍一萬五千,為淝水大捷立下頭功,後乘勝進至河北鄴城。以戰功升任龍驤將軍、彭城內史。曾參與鎮壓孫恩起義,縱軍暴掠。後兵權為桓玄所奪,自殺。《晉書》卷八十四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劉牢之

孫恩(?一402)

字靈秀。琅玡(今山東臨沂)人。世奉天師道(即五斗米道),其叔父孫泰是南遷的琅玡大族、江東一帶的教主,因聚徒暴動,為東晉政府所殺。恩流亡海島,繼續組織起義。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徵調江東八郡“免奴為客者”充兵役,引起騷動,恩乘機登陸,攻克上虞、會稽,殺內史王凝之。江南八郡,一時俱起,旬日之間,有眾數十萬。自號“徵東將軍”,稱其軍為“長生人”。不久,為北府軍謝琰、劉牢之所挫,退回海島。次年,第二次登陸,破扈瀆(今上海),圖取建康,因東晉政府調兵固守,遂轉攻廣陵、鬱州(令江蘇連雲港市東),為劉牢之部將劉裕所敗,南撤入海。元興元年(402年)第四次登陸,攻臨海,戰敗投水自殺。《晉書》卷一百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孫恩

盧循(?一411)

字於先。范陽涿縣人。士族出身。孫恩妹夫。恩犧牲後,被餘部推舉為首領,轉戰於東陽、永嘉、晉安(今福建福州)等地,後為劉裕所逼,於元興三年(404年)浮海攻佔廣州,自號平南將軍,遣使向東晉政府獻貢,被任為廣州刺史。後聽從其姊夫始興太守徐道覆的建議,乘劉裕北攻南燕之機,於義熙六年(410年)起兵反晉,分兵攻取長沙、巴陵、豫章(今江西南昌),接著會師沿江東下,直逼建康。但為劉裕回師擊敗,廣州亦為劉裕從海道襲據。盧率部轉戰交州(泛指五嶺以南),與交州刺史杜慧度戰於龍編(今越南河內東),兵敗投水死。《晉書》卷一百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盧循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或307—365)

字逸少。琅玡(今山東臨沂)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工書法,博採漢、魏諸家之精華,集書法之大成,超脫於鍾繇真書的境界,自闢新徑,使真書完全擺脫隸書遺蹟,成為獨立的新體。他兼善隸、草、真、行,“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右軍書成而魏晉之風盡”的稱譽,被尊為“書聖”。其子獻之,亦工書法,成就不減其父,人稱“小聖”,父子並稱“二王”。《晉書》卷八十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王羲之

顧愷之(約345—406)

字長康。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曾為桓溫及殷仲景參軍,後任通直散騎常侍。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既善畫人物,又善畫山水。所作《雪霄望五峰圖》,開創了山水畫的先聲。其人物畫的成就更為突出,妙在點睛傳神,改變了漢、魏以來古拙的畫風。曾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讓人蔘觀施錢,幾天內得錢數百萬,全部佈施給該寺,轟動一時。傳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摹本,人物端莊秀麗,線條生動,獨具風格。《晉書》卷九十二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顧愷之

陶潛(?一427)

即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沒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彭澤令等職,因不滿士族把持政權,對當時亂世之俗既不肯適,又不能抗,遂辭官歸隱,過躬耕生活。他長於詩文辭賦,其詩大多描寫農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語言質樸精煉,真實感人,具有獨特的田園詩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馳名。有《陶淵明集》。《晉書》卷九十四、《宋書》卷九十三有傳。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兩晉(下篇)

陶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