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眾做周至,中國古代一直是處於世界強國之列,不論是經濟文化,還是軍事力量,都領先於同時期的外國。中國在古代強盛的很大原因是由於地理優勢,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土地都處在比較適合生活和耕種的氣候帶,不像俄羅斯。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憑藉巨大的國土面積,有眾多的人口基數,人才輩出,最終誕生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

但也正是中國的地理優勢,制約了中國在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隨著中原大一統的時間越來越多,中國內部沒有了戰亂刺激科技與政治的改革,外部也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自給自足的心理,導致了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清朝閉關鎖國期間卻不知外國一直在變強,身邊潛伏著的一條毒蛇日本正逐漸長大。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日本古代的國情正好和中國相反,土地貧乏,人口眾多,所以日本為了更好的生活,向外侵略擴張的野心自古就有,富饒的中國就成了日本侵略吞併的目標。朝鮮處於中日之間,因此朝鮮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理想跳板。

在明朝時期,日本兩次侵略朝鮮,但都被明朝打敗。老實了一段時間後,1868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侵略的野心再次復燃。1875年,日本再次侵略朝鮮,燒殺搶掠一番後揚長而去,並於次年簽訂江華條約,日本打開了朝鮮國門。後日本又與清政府約定,如朝鮮發生重大變故,中日任何一方出兵朝鮮都要事先通知對方。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1894年,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誘使中國出兵朝鮮,在中國出兵之後,隨即表示事先未得到中國通知,以中國毀約為由,大舉向朝鮮派兵。朝鮮作為清朝的附屬國,看到日軍大舉派兵後立刻向清政府求援。

此時的清朝皇帝是光緒。光緒皇帝四歲登基,先是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後來慈安去世,慈禧一宮獨裁,直到光緒十八歲時才得以親政。名義上雖是光緒親政,但是實權還是在慈禧太后手中。但是對於一心想要有所建樹的光緒帝來說,僅有的權力也令他興奮不已。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這次的朝鮮求援,終於讓光緒等到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朝鮮作為清朝的附屬國,清政府為了顏面還是主權都必須出兵相助。而且年前的光緒認為,日本還是曾經的那個彈丸小國,豈能與“強大”的清朝抗衡,這次出兵必定旗開得勝,此戰將成為自己政治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其實,閉關鎖國這麼多年後,不僅光緒皇帝這樣認為,大部分清朝大臣都是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清朝戰勝日本將是輕而易舉之事,而且此戰將使清朝重獲曾經的榮耀。其中一個大臣發出了最動人的號召,他說:“朝廷必須抓住這次機會徹底擊垮日本,讓其向我們臣服,不然此民族後患無窮。”這個人就是曾廣鈞,曾國藩的長孫,光緒十五年中進士,先任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官至廣西知府。其詩驚才豔麗,王闓運稱為聖童,梁啟超譽為詩界八賢。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但並不是清朝所有大臣都不清楚當時的世界形勢。聽到這種鼓舞人心的話後,李鴻章第一個提出了反對。因為他與西方國家打的交道比較多,知道日本明治維新後科技進步,軍事實力很強大。此時的日本國力已經超過清朝,貿然出兵的話不僅必敗,而且正好落入日本的圈套。如果忍一時之氣,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革新武器裝備,抓緊練兵,這樣將來對戰日本還有勝利的希望。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但是年輕氣盛的光緒不懂其中的緣由,也不相信曾經弱小的日本會戰勝強大的清朝。最終,光緒還是決定向朝鮮增兵。交戰之後,清軍節節敗退,日軍很快侵佔朝鮮全境。看到了清軍的不堪一擊,蓄謀已久的日本更加肆無忌憚,在朝鮮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至此,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但誰也沒有料到,剛一開戰,大清耗費巨資建設起來的北洋水師就在日本人的炮火下全軍覆沒,李鴻章自言:“一生的功績都付諸流水”。然而慈禧太后不在意戰爭,反而更在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所擾,急於求和。

日方指定要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並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議和”條件。對於割地一項,李鴻章起初堅決不同意。但是慈禧太后等人害怕戰爭繼續下去,為了求得停戰,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最終清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00多年前,一人向中國皇帝說:必須徹底打垮此國,否則後患無窮

對於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清朝來說,被以前的彈丸小國所打敗,這一現實猶如晴天霹靂。正如梁啟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此後,清政府戰敗的次數越來越多,割地賠款的數量也越來越大,無數人開始了奮發圖強的報國之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