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我們在上次的文章中講到了阿拉伯帝國分三個階段擴張,這次我們就分階段來看歷史故事。

穆罕默德十年之路(公元622年~632年)

穆罕默德從40歲開始傳教,引起麥加地區統治者主要是倭馬亞家族的敵意,他被迫於公元622年離開麥加,前往麥加的對立城市雅特里布(Yathrib),他到了那裡以後此地更名為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他不僅在宗教方面有所建樹並且還是個武者之才,不僅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的爭端,還說服了當地人皈依,他成為當地領袖。

穆罕默德曾經於公元626年派了4位門徒前往中國大唐佈教,唐高祖李淵允許伊斯蘭使徒在廣州修建清真寺,歷經千餘年的多次毀損和重建,保存至今--廣州懷聖寺。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廣州懷聖寺圖)

待穆罕默德在麥地那蓄積足夠力量之時,於公元630年率軍返回麥加,成為麥加的征服者。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大半個阿拉伯半島已經皈依。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十年擴張範圍圖)

穆罕默德去世前沒有指定下一任哈里發。這個位置引發了各大家族之爭,大家都想再度執掌令牌。

阿拉伯國度內部發生了權力之爭。

四大哈里發時代的擴張(公元632年~661年)

公元632年到公元661年,不到30年間,總共經歷了4位哈里發,除了第一位是年紀太大自然死亡,其他幾位都死於謀殺。

儘管在內部暗潮湧動的30年間,各位自命不凡的“哈里發”為了誰才是夠格的“哈里發”爭吵不休暗殺不斷,但是依然沒有停止向外迅速征戰的步伐:

說7世紀是阿拉伯崛起的一百年毫不為過,其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勢開始席捲地中海世界及西亞。

公元635年,征服拜占庭帝國的重要城市大馬士革,土耳其被征服;

公元638年,征服耶路撒冷;

公元640年,征服敘利亞;

公元641年,佔領埃及;

公元636年-650年,征服了波斯帝國;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四大哈里發時代的擴張範圍圖)

這個時期中的第二位哈里發歐瑪爾(Umar),在位十年間,降服36000座城,摧毀教堂或廟宇4000所,興建1400所清真寺。

這位哈里發在征戰波斯期間,波斯國王逃亡到錫爾河流域(根據地圖推測應當是現在吉爾吉斯坦境內的那一截),國王派出使者向中國皇帝求援。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錫爾河地理位置圖)

當時中國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敏銳地嗅出了阿拉伯快速發展帶來的味道,於是對波斯國王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支援。

可是這位波斯國王被內部人出賣,在帶兵返回波斯圖中遭遇叛民和蠻族部落的欺壓,最終死在追兵刀下。

這位波斯國王的兒子費魯茲在公元661年又向唐朝求援,此時中國的皇帝是李世民的兒子高宗李治。高宗在西域疾陵(今伊朗境內)建了波斯都督府,將費魯茲安置在那裡。公元673年,費魯茲前往長安,在長安終享天年。從此波斯薩珊王朝的男丁絕矣。

四大哈里發中最後一位是穆罕默德的堂兄兼女婿阿里,他於公元661年被倭馬亞家族暗殺,該家族接管了帝國令牌,倭馬亞王朝時代開始。

四大哈里時代的權力紛爭導致阿拉伯帝國內部分裂為兩個主要派別,一是支持倭馬亞家族的遜尼派,一是阿里的擁躉者什葉派。

倭馬亞王朝時期的擴張(公元661年~750年)

倭馬亞王朝首位哈里發將首都從麥加遷往敘利亞大馬士革,並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制,並且依舊進行迅猛的對外戰爭。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倭馬亞王朝擴張範圍圖)

公元664年,佔領阿富汗斯坦;

公元668年,攻打君士坦丁堡(此次進攻失敗);

公元670年,征服北非;

公元698年,征服北非的迦太基;

公元711年,從北非入侵西班牙;

公元718年,第二次攻打君士坦丁堡(此次倭馬亞王朝失敗損失慘重);

公元720年,阿拉伯軍翻閱比利牛斯山佔領了大部分普羅旺斯省;

公元732年,倭馬亞王朝欲將巨浪推向高盧,但是到達圖爾附近的時候,法蘭克國王“鐵錘查理”在普瓦捷迎戰,阿拉伯軍慘敗。

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在倭馬亞王朝的擴張記錄裡除了普瓦捷一戰大敗,還有敗筆之處--君士坦丁堡,攻了兩次都未成功。為何如此?

平時熱愛兵器知識的小夥伴或許知道是因為君士坦丁堡擁有一項祕密武器,俗稱“希臘火”,是一種主要以液態瀝青為主要原材料混合硫磺與松脂製成的可燃燒爆炸物。

使用希臘火時,可從城牆上往下澆,或者裝在燒紅的石球裡拋擲,也可做成火焰箭和標槍,最壯觀的用法應當是裝在銅管中,然後銅管外面飾以張著大嘴的龍頭,以肉眼看出來的景象就是一條噴火的巨龍。

公元七~八世紀阿拉伯|穆罕默德十年 四大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希臘火圖片)

再說說公元732年的普瓦捷之戰,據說持續了一週。頭六天都是混戰,第七天開始肉搏,最終日耳曼人靠著強壯的意志力力和身材優勢佔了上風。

查理的鐵錘將阿拉伯人的夢想阻止在高盧之外。

試想倘若不是普瓦捷一戰,說不定現在的歐洲學府的教授正在講解古蘭經。

言歸正傳。帝國對外擴張的確厲害,可是在內部卻分裂成三股勢力,原來的什葉派和遜尼派,還有新增加的阿拔斯派,這個派別是穆罕默德叔父的後裔。

為了方便,三方用不同的顏色來象徵自己的隊伍:

綠色是神聖之色,給了支持穆罕默德女兒女婿的什葉派;白色是支持倭馬亞家族的遜尼派;黑色就是倭馬亞的反對派阿拔斯派。

阿拔斯族人將他們的頭巾、長袍和戰旗都染成黑色,在戰場上形成一股濃濃的黑酷陰鬱之風。

白色的倭馬亞家族當時被中國稱為白衣大食,黑色的阿拔斯家族被稱為黑衣大食,同理,還有綠衣大食。

最終這股黑色旋風戰勝了白色家族,於公元750年開始了阿拔斯王朝的統治。阿巴斯王朝期間,阿拉伯文化發展到鼎盛,對世界文化產生頗大影響,我們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