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往事

中國古代史 水利工程 中國歷史 韓國 涇河 富平縣地方誌 2018-12-01
鄭國渠往事

富平境內部分鄭國渠遺址

富平縣歷史上的鄭國渠,經由三原縣大程鎮北繞漢太上皇陵東側,北至富平縣城關街道姚村,橫斷石川河道,東經東華街道廟口村出境。據《富平縣誌·孫志》記載:“鍤雲渠雨,一舉事而利奪天工,真與正白二渠,永永不朽,舉全邑而授萬年之利,此豈渺小事耶!”

鄭國渠往事

秦代水工鄭國雕像

鄭國渠的由來還要從“鄭國間秦”說起。鄭國(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現在河南省新鄭市)人,卓越的水利專家,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元年,韓桓惠王27年),秦國自商鞅變法來,國事日強,特別是執行了範睢“遠交近攻”的軍事路線以後,擴大了不少地盤,到秦始皇上臺後,實現統一的條件已基本具備。此時,距秦較近,兵力不足的韓國(今山西東南和河南中部)懼怕日益強大的秦國來犯。於是想了一條緩兵之計,暗裡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去當間諜,遊說秦王政,建言鑿渠溉田,圖謀削弱秦國國力,使其無力伐韓。

鄭國渠往事

鄭國到了秦國之後,依計獻策,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一則可治理水患,二來可灌溉關中中部數百萬畝平原,利國利民。秦國君臣認為鄭國建議是富國強民之策,當即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和施工方案,並委派鄭國親自負責施工,命其開鑿引涇渠道。正當工程緊張施工中時,秦國察覺到了韓國的陰謀,秦國軍臣都很驚愕,叫來鄭國問話。鄭國坦誠相告:“始,臣為間,然渠成,變秦之利也。”秦王要殺鄭國,鄭國辯解說,修此渠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卻“建萬世之功”,秦始皇覺得鄭國的話很有道理,於是讓他繼續主持完成這項工程。不到十年的時間,這項偉大的工程在鄭國的負責下順利完成。

鄭國渠往事

鄭國渠從仲山(今涇陽縣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沿北山南麓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引涇水向東開渠,經今涇陽、三原、富平,至蒲城注入洛水,全長三百多裡,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鹼,變沼澤鹽鹼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鄭國渠的修建,可以“灌溉農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合今100餘公斤)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名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令韓國人始料不及的是,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關中地區更加富饒,秦國國力更加強大。韓王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他是在苦心為秦人作嫁衣。公元前230年,即鄭國渠修成後的第五年,韓國終為秦所滅。

鄭國渠往事

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浩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以後,關中地區(包括富平縣)歷代人民都在鄭國渠的基礎上繼往開來,繼續在這裡完善其水利設施, 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等歷代渠道,進一步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漢書·溝洫志》記載有關中民謠:“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稱頌的就是引涇工程。富平縣在宋、元后,在鄭國渠基礎上又有廣惠渠、通濟渠及近代的涇惠渠等陸續穿鑿,鄭、白渠舊道日漸荒淤。雖然如此,但鄭國渠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字整理:由富平縣地方誌辦公室

參考資料:《富平縣誌》《富平文史資料》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