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當我們談到物種滅絕事件時,特別是關於兩棲動物的全球滅絕問題,先看下面一些數據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僅僅在過去40年的時間裡,就有120多種兩棲動物滅絕,超過500種兩棲動物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以每年3.7%的速度下降。

最著名的兩棲動物是我們的中國大鯢,它們是當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也是最稀有的兩棲動物之一,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我們的國寶大鯢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最大的蠑螈,如上文所述,也是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

大鯢隸屬隱腮科的一員,起源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它們是該科現存僅有的三位成員之一,另外兩個物種是日本大鯢和美國大鯢。

通過對侏羅紀中期化石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隱鰓科成員在過去的1.7億年裡幾乎沒有發生過形態上的變化,這使得一些人把隱鰓科成員稱為物種活化石。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中國大鯢可以長到1米以上

中國大鯢的平均長度約為1.2米,體重大約在25至30公斤之間,但是,一些蠑螈的長度為1.9米,重量高達59公斤。

我個人覺得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很漂亮,各有各的特點。但是我們的大鯢確實長的有點....,不過還是有點呆萌!畢竟是一億年沒進化的古老生物嘛!它們的顏色通常是深褐色的,全身覆蓋著深色的皺紋和褶皺皮膚,每個蠑螈身上斑點圖案都是不同的,包括深紅色、黑色和白色、橙色在內的顏色,這些不同的顏色被認為是基因突變造成的,這在其他動物身上很少見。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除了體型之外,首先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鯢的面部特點,它們的頭部相對於體型來說非常大,嘴巴的大小與頭部寬度相同,它們的眼睛非常小,你不注意看還因為這是身上的一塊斑點,最後還有兩個鼻孔,你仔細看上圖,鼻孔就在嘴巴上,好呆萌的動物!

通過它們眼睛的大小,我們可以想到,它們的眼睛在動物王國中屬於視力比較差的,有點像擺設。不過,它們依賴於兩種其他感官,即高度靈敏的嗅覺和看不見的感官節點,這一系列的感官節點,從頭部到尾部貫穿其身體的長度,這些節點在水中能接收到最細微的震動信號,使它們能夠有效地捕獵。

如上文所述,中國大鯢的全身都有可見的皮膚褶皺,這對它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當它們在水下時,成年大鯢沒有鰓來像大多數水生動物那樣呼吸,而是直接通過皮膚呼吸,褶皺的皮膚增加了接觸水的表面積。這使它們能夠從周圍的水中吸收更多的氧氣,氧氣通過皮膚直接被吸收到循環系統中,它們的肺只在離開水的時候用來參與呼吸,鼻孔和肺在地面上的作用跟我們人類一樣。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他們的皮膚褶皺增加了接觸水的表面積,從水中吸收更多的氧氣。

中國大鯢在當地被稱為“娃娃魚”,因為其在夜間叫聲猶如嬰兒哭啼而得名!


生活環境與飲食

中國大鯢曾是一種很常見的兩棲動物,遍佈我國中部、西南部和南部的一些水域。如今,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它們只存在於少數幾個分散的地方。

它們的首選棲息地包括岩石溪流和湖泊/池塘,它們幾乎可以說完全生活在水中,只有在水下遇到無法通行的物體時才會浮出水面。在它們生存的湖泊/溪流環境中,它們更喜歡棲息在所選環境底部的岩石/泥漿裂縫中。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它們可以離開水,正常呼吸,但這會大大降低其活動性,也會導致它們身體過熱。

雖然它們棲息在湖泊中,但更常見的是它們棲息在狹窄和湍急的溪流中,就像大多數水生兩棲動物一樣,它們需要較涼的水域來維持身體機能,通常它們生活在5-20°C的溫度範圍內,在20-27°C的溫度下,它們將會減少覓食。當溫度超過28°C時,進食將會完全停止,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這些溫度下,將會死亡。

中國大鯢並不挑食,一般會吃掉它們能吃進嘴裡的任何食物,人們觀察到它們吃昆蟲、其他兩棲動物、淡水蟹、淡水魚和小型哺乳動物。

它們不是社會性動物,同類自食現象很常見,在一項對79只死去的蠑螈的研究中,27%的胃內容物是由它們自己的物種組成的,這佔了研究的發現的最大比例,其他常見的食物來源包括淡水蟹(23%)、青蛙(12%)和水獺(9%)。

巨型蠑螈不以敏捷著稱,它們是靠埋伏捕獵的食肉動物,它們一次在一個地方待上幾個小時,然後就簡單地等待獵物經過它們的位置,如前所述,它們的感官節點可以捕捉到水中最輕微的異常震動,一旦發現獵物,他們就用口腔吸力並把獵物拉到嘴裡,近距離的這種伏擊往往很有效,守株待兔,省時省力!


繁殖

中國的大鯢在5到6歲之間達到性成熟,這個時候它們的體長通常是它們能達到的最大體長的20-30%,對於這些大鯢來說,這相當於40-50釐米。

正如上文提到的,它們表現出同類相食的傾向,所以它們領地意識非常強,對於雄性來說,領地通常是40平方米,而對於雌性來說,領地大約30平方米。共享領地,主要只發生在繁殖季節。

大鯢屬於季節性繁殖,只有在環境觸發後才開始尋找配偶,這種觸發通常發生在溫度開始超過20°C(7月至9月)時,此時雄性將開始挖掘水下繁殖巢穴,然後在那裡等待雌性的到來。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日本雄性大鯢守護著自己的卵,它們的基因與我國的大鯢相似,並且表現出同樣的繁殖行為

一旦雌性找到雄性巢穴,她將開始產卵400-500個,產卵後,雌性將離開並返回自己的領地,然後雄性將受精卵子。

雄性蠑螈會在產卵地守護50-60天,直到產卵孵化,而令人困惑的是,這時雄性將離開巢穴,剛出生的蠑螈要麼在巢內繼續生活,要麼去外面生活,如果它們在外面不小心遇到自己的父親,雄性蠑螈將會很高興地吃掉它的幼崽。這種食自己幼崽在自然界是很常見的。

剛孵出的幼魚體長約3釐米(1.6%為完全成熟的大小),它們有外部鰓,在鰓停止功能之前,它們將通過鰓呼吸長達3年之久,之後它們將開始通過皮膚供氧。


對中國大鯢的威脅

中國大鯢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偷獵、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和汙染,這些因素使其野生種群在短短40年內減少了80%以上。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它們是我國的合法佳餚

因為在過去的20年裡,作為食物需求的猛增,蠑螈雖然是受保護的物種,但我們可以合法養殖,這一活動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和推動。

就2010年,僅陝西省的農場就飼養了大約260萬隻中國大鯢,這個數字估計是野生蠑螈數量的52倍,農場內圈養繁殖已經成功,但由於它們的生長過程緩慢,市場需求量大,價格誘人。所以經常有人在利益的驅使下非法捕殺野生蠑螈。

捕捉最常用的工具是弓鉤,這些工具是用竹子和銳利的鉤子做成的,通常用小魚或兩棲動物作為誘餌,一旦蠑螈上鉤,它們就無法逃脫,如果純粹是為了蠑螈的肉,偷獵者還會使用殺蟲劑,因為蠑螈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它們不能容忍水中有任何汙染物。

野生蠑螈其他的威脅以棲息地破壞和汙染為主,這兩個因素是相互聯繫的,因為不汙染就沒有破壞。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藻類會導致許多蠑螈的死亡。

據估計,僅在過去的40年裡,就有90%的蠑螈棲息地被破壞,大壩的建立使在以前的棲息地乾枯,大規模的工業化給水道引入了工業廢水,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增加了河岸沿線的土壤侵蝕,這對水質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水中的雜質導致了水下生態系統中的大量營養物質的增加,這導致了大規模藻類繁殖,對我們來說,藻類只是一種基本的植物,但不僅對蠑螈來說,藻類繁殖通常是一種死亡令,藻類繁殖降低了水的氧含量,並導致水面覆蓋一層厚厚的藻類,從而會捕獲更多的熱量。

對於養魚的人來說,他們會知道水溫越高,可利用的溶解氧就越少,對於一種通過皮膚呼吸的動物來說,氧氣的可利用性將大大降低,這就是為什麼它們不能在高於28°C的溫度下生存,甚至不能正常生活。這也是全球變暖可能對中國大鯢未來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

另一個已經出現的威脅是將人工養殖的蠑螈放歸野外的活動,圈養的蠑螈經常攜帶疾病,特別是能在短短兩週內殺死兩棲動物的病毒,這些病毒在我國各地的農場普遍存在,這很容易被引入野生種群。


保護與未來安全

在4000種兩棲類動物中,中國大鯢在進化上與眾不同、全球瀕危(邊緣)物種中排名第二,它們是直接保護物種中的優先物種,這意味著它們被認定為最需要保護關注的物種。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為了拯救這一極度瀕危物種,倫敦動物學會(ZSL)推出了一個為期3年的達爾文基金,試圖阻止這一物種在野外滅絕,並在我國建立研究和保護項目。

保護這些物種不僅會增加它們的數量,還將在保護自然棲息地和其中的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找出拯救中國大鯢野生種群所需的措施,昆明動物研究所、陝西師範大學和貴陽大學等其他組織一起開展這項研究,並得到了巨大的支持。自2010年以來,項目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目標,如:

  • 開展生態和社區訪談調查,以確定目前的種群和分佈情況以及野生種群面臨的威脅。這將為野生種群的長期監測提供廣泛的數據。
  • 該項目對野生蠑螈進行了基因分析,使它們能夠了解野生蠑螈與不同河流系統和農田的關係。
  • 該項目與當地農民密切合作,努力改善圈養蠑螈的飼養和生物安全,減少對野生種群的捕撈,從而防止疾病在這兩個種群之間傳播。
  • 該項目現在已經在我國建立了一個保護性繁殖中心,以建立蠑螈的保險種群,以防止發生滅絕。
  • 至關重要的是,該項目提高了利益相關方和公眾的意識,以防止野生種群進一步遭到破壞。

該項目還推動了四名我國邊緣物種研究員的培訓。這已被證明是確保諸如蠑螈等邊緣物種未來安全的最有效方法,因為這助於在它們居住的地區建立進一步的保護項目。


最後的想法

為了滿足大家的食物需求,我國已經大力支持人工飼養蠑螈的產業,這和飼養牛啊,豬啊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有這方面得需要,我們一定要做到,我們只食用人工飼養的娃娃魚。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我覺得這種動物完全滅絕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它們很容易被我們人工圈養繁殖,但如果在野外再也看不到一種在地球上漫遊並保持相對1億多年不變的動物,那會是一種極大的恥辱和罪過。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物種,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做出改變,一個在恐龍時代都不會滅絕的物種,如果在我們的時代滅絕了,那麼......!

漫步在地球1.7億年的生物活化石|中國大鯢

最後希望中國大鯢的命運會逆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