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導讀:近日,六集紀錄片《中關村》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這部透過中關村講述中國科技發展史的作品,被眾多網友認為是一種“知識報國”的情懷的展露。對於其製作方三多堂而言,這種家國情懷也是其20年創作軌跡的重要縮影。紀錄片企業與國家發展的關係如何?紀錄片人的擔當體現在何處?20年來,三多堂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在訴說著答案。

文 | 多米

2018年12月,一部小切口大視野的紀錄片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看慣了今日恢弘工程的景色之後,這種立足科技研發歷程的紀錄片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中關村》在講述中有何新意,這樣的選擇出自誰手呢?看到三多堂傳媒20年間各部作品的重心和誠意,不難體會到這樣一群紀錄片工作者與祖國同行的信念與責任感。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小小一“村”,擔負知識報國的使命

過去一年,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影視作品大潮中,中國工程、民生、政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發展景象在熒屏上一一展開。而12月底才姍姍來遲的紀錄片《中關村》以小見大地聚焦於全國最尖端高新科技的創新中心,從一個技術園區的歷史與未來,透視國家尖端科技發展的脈絡。

“改革是底色,創新是靈魂”。

隨著宣傳片的畫外音,《中關村》以創新科技為主題向觀眾展開了畫卷,成為2018年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收尾之作。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與許多紀錄片一樣,《中關村》也是以奮鬥的故事為載體、以人物的情感為血肉,保證紀錄片的共鳴和可看性。而不同的是,其別出新意的選題視角,即科技園區中關村的創新驅動發展歷程。

對於享受著科技飛速發展成果的現代人來說,多年前的媒介使用經歷都成為考驗年齡的話題。很少有人再去討論當年國內首批網民如何使用電腦,而對於這個問題,《中關村》給了我們專業詳細的解答。還有海上通訊、液態金屬等技術的突破,中國科技企業的誕生歷程等故事……歷史的時間軸就從這些生動的細節中梳理下來。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故事生動,講述故事的視角和邏輯卻非常嚴謹,《中關村》從體制破局、創新行動、政策加持、磁場效應等方面展現了40年發展歷程中中關村的成功經驗,也透視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無數科技成果的內在動因,在今日的時間節點上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

“國家視角”和“國際視野”的20年

能夠看到,帶有“三多堂”標籤的《中關村》特質鮮明。原因在於,20多年來,三多堂一直在選材上傾向於國家發展的視角和容納世界的眼光。

1998年,迎著改革開放20年的歷史節點,三多堂拍攝了第一部紀錄片《20年20人》。紀錄片選取了吳敬璉、王石、張瑞敏、王海、魯冠球等20位商界人士作為拍攝對象,展示改革開放對他們人生歷程的影響。當年,紀錄片中的很多人並不算知名,但是如今再看就會發現,鏡頭內外的人物已經成長為當今時代的中堅力量。無論對於當年的奮鬥者、企業家還是紀錄片人來說,這部片子都是一種經典而珍貴的歷史影像。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隨後的20年,三多堂圍繞著國家主題,從各種不同尋常的角度把一個國家的樣貌勾勒得充實而富有時代感。1999年的《國典春秋》選取了建國以來每一屆國慶大典的題材,以揭祕的形式將慶典的準備活動呈現在觀眾眼前,因為時間跨度與慶典的特殊意義引起觀眾的強烈感慨。這部紀錄片目前已經在國內160個電視臺播出。

與《20年20人》一樣展現商業題材的《公司的力量》,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思考中國公司順利成長、商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99年播出的《西藏人》,從10個普通而生活化的故事入手,體現西藏民主改革40年的歷程;2001年《忠誠》收錄了68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故事;2008年《中國故事》在改革開放 30 年節點選擇了10位年齡職業各不相同的主人公進行拍攝……總之,素人的真實故事總能成為打開藝術與生活之間一扇門的鑰匙,從這些作品中可以見到現代中國的生活百態。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2008奧運會至2010亞運會期間,緊隨體育賽事的熱點話題,《我們的奧林匹克》《亞運在中國》《中國冰雪記憶》等紀錄節目陸續播出,成為國內優秀體育紀錄片的代表之作。當然,也少不了紀錄片非常擅長的科技工程題材,21世紀初《光榮與夢想》《科學與中國》《西部大開發五週年》《綠色中國》等作品接連推出,對新一世紀國家發展的豐碩成果進行了多角度的呈現和傳播。

除中國題材之外,三多堂更有多部具有世界眼光的“大製作”,包括講述九個國家沉浮歷史的《大國崛起》,梳理重現海洋國際史的《走向海洋》等。講述歷史並不代表擁有對於歷史事實的闡釋與決定權,相反,公允和詳盡才是紀錄片應該追求的準則。一個國家的胸懷和眼光也正是這樣體現在影像作品中。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擔當與情懷,一個公司樣本的答案

從1998年至今,三多堂從首家專業的主流紀錄片製作公司,發展到現在成為中國紀錄片行業幾乎最有代表性的企業。2011年,三多堂傳媒成為行業內首家引入風投的公司。3年後,又成為紀錄片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以不變的家國情懷和優質的口碑在行業內保持著領先的步伐。

這家老牌公司,體現家國情懷的作品比比皆是。

除了前文提到特定時間節點下的獻禮作品《國典春秋》《中國故事》等,還有《國家寶藏》《我的時代和我》這些或具濃厚歷史感,或有強烈時代特色的口碑之作,以及2017年的一系列國家品牌計劃系列宣傳片 ,作品中皆是對於國家形象的關注。如此梳理下來,就能看到三多堂與祖國共成長、共發展的態度。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回顧三多堂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們在選題和觀念上的堅持,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他們深刻的職業認同感、看到他們為推動行業發展而付出的努力。

2014年,三多堂製作了紀錄片《熱愛紀錄片的人們》,這是第一次全面梳理中國紀錄片百年發展歷史的一部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作品中細緻地展現了各個時代下經典的紀錄片作品、代表性的紀錄片人以及他們的故事,在作品中引導觀眾思考紀錄片於時代的關係。除了向大眾介紹紀錄片,其實它更是送給紀錄片同行的一份寶貴禮物。這部作品之後,有更多人開始思考中國紀錄片行業歷史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僅從這份行業意義來看,這部作品也對得起當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十優作品的榮譽。

《中關村》裡的“三多堂”20年,或許是中國紀錄片的重要軌跡

其實,家國情懷的前提,是要保證自身發展的質量和成績。對於一個紀錄片企業來說,堅持作為紀錄片人的自我認同,做到行業與國家共同成長,才真正稱得上心繫國家、為時代增彩。作為行業中的老牌公司,三多堂的紀錄片之路,也是中國電視和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縮影。堅守不易,三多堂對於其他紀錄片從業者最重要的啟示,或許就在於以高質量作品回報社會的這份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