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遇上特朗普

中東局勢 北約 美國 伊斯蘭 齊魯壹點 2017-06-07

5月25日,北約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出席這一峰會同樣受關注的,還有巴爾幹半島小國黑山領導人首次以“成員國”身份參會。雖然在程序上黑山正式入夥要等到6月5日,但其領導人出席峰會實際上標誌著北約完成第四次東擴。作為北約的領頭羊,特朗普曾直言該組織“過時”。但他上臺後,對北約態度來個了180度大轉彎,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盟國開始按特朗普的要求著手增加防務開支。同時,特朗普首訪沙特期間的跡象似乎預示,美國試圖將沙特推向前臺、在中東複製一個新版北約。

68年來本色不改

4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文件確認黑山加入北約。同月28日,黑山議會批准了黑山加入北約的法律草案,為黑山入夥掃清了最後障礙。

黑山2006年6月獨立,12月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這一計劃是在美國建議下,北約在1994年1月提出的,針對的主要對象就是中東歐國家。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首次提出東擴舉措。

從成為“夥伴”到開啟入夥談判,黑山等了9年。去年5月,黑山加入北約進入各成員國批准程序。如今,黑山即將正式加入,是繼2009年吸納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之後北約第四次東擴。

北約成立之初,只有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12個成員國。1952年,希臘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此後的20多年裡,北約維持了15個成員國的規模。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

北約是在美蘇冷戰背景下誕生的,其首要任務就是對抗蘇聯。1955年聯邦德國入夥一週後,以蘇聯為首的中東歐國家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正式形成北約-華約對抗格局。

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冷戰後的北約卻仍然存在,並著手東擴。繼承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始終對北約東擴保持著警惕。北約提出“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後,俄羅斯也加入其中,並以此作為雙方對話的平臺。

1999年,北約邁出東擴第一步,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入夥,北約成員國擴大至19個。2004年,北約第二次東擴,也是迄今為止北約最大規模擴員,共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目前,包括黑山在內,北約成員國達到29個。

大量中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意味著俄羅斯西部、南部的戰略空間被一步步壓縮後退。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襲南聯盟,此後俄羅斯與北約對抗加劇,焦點之一就是俄堅決反對美國在中東歐部署反導系統。2009年,奧巴馬政府宣佈不在波蘭和捷克部署陸基反導系統,改為向西班牙部署海上“宙斯盾”艦。正是這十年間,北約完成了三次東擴,逼近俄羅斯戰略底線。

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成為引爆俄羅斯與北約對抗關係的轉折。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盟國向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大量派駐兵力,同時在羅馬尼亞和波蘭部署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俄羅斯也採取了諸如增強西部、南部戰區軍力,向加里寧格勒飛地部署“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等反制措施。

北約在冷戰時期被賦予的對抗角色,因後冷戰時代的烏克蘭危機被再度強化。實際上,68年來在美國領導下的北約,始終沒有放棄對抗,只不過冷戰後一段時期俄羅斯實力下降,北約一度失去對手迷失方向。但隨著北約東擴觸及俄羅斯底線,以及普京重振俄羅斯,雙方重新對抗在所難免。

激將法改造老北約

從競選到當選再到就職後,特朗普多次對俄羅斯隔空示好,甚至不吝表達對普京的好感。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不止一次對北約大加撻伐。

去年3月、4月,還是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特朗普,在訪談和造勢活動中多次質疑北約存在的必要性。他說,“其他盟友什麼都沒做,為何德國不介入烏克蘭問題?……為何總是我們牽頭,冒著與俄羅斯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他抱怨說,北約很多成員都沒有為這個組織提供的保護“交費”,“我們保護他們,他們卻在佔你的便宜。如果我上臺,他們要麼交會費,包括以前的,要麼自行退出。北約如果要因此解散,那就散了吧。”

即便是當選總統後,特朗普今年1月15日接受英國《泰晤士報》和德國《畫報》採訪時仍然聲稱“北約已經過時”,因為北約是在60多年前成立的,現在沒有有效應對恐怖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每次批評北約時都有一個前提,即其他成員國沒有承擔相應的“費用”。這個“費用”指的是本國防務支出佔GDP比重達到2%。這一標準是北約在2006年設定的,2014年北約各成員國再度承諾在10年內達標。

不過,黑山入夥之前的28個北約成員國中,只有美國、英國、希臘、波蘭和愛沙尼亞5國達標。而20%的軍事設備和研發投入份額標準線,也只有10個國家達標。同時滿足北約兩個軍費支出條件的,只有美國、英國和波蘭。特朗普點名批評的德國,目前其防務支出只佔其GDP的1.19%。

冷戰結束以來,無論是對空襲南聯盟,還是阿富汗戰爭和利比亞戰爭,出手介入的北約都被冠以一個定語“以美國為首的”。無論是保護歐洲,還是軍事介入熱點問題,美國都是出錢出人出力的絕對主角。相比之下,北約其他成員國多是象徵性地敲敲邊鼓。

特朗普自覺美國吃了大虧,拋出“北約過時論”。實際上,這是特朗普的激將法,一來施壓歐洲國家提高防務支出,減輕美國負擔,以便特朗普騰出手來搞國內建設;二來給未來緩和對俄關係創造環境;還可以在英國“脫歐”之後削弱歐盟,以便更好地控制歐洲。

這招看來管用了。3月中旬,到訪白宮的默克爾表示,德國將逐年增加防務開支。最遲到2024年,德國將拿出2%的GDP用作防務開支。3月底,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呼籲各成員國增加防務開支,並宣佈5月25日的北約峰會將關注軍費和反恐兩大議題。

終於,4月中旬,特朗普在會見來訪的斯托爾滕貝格後態度轉變,改口稱不再認為北約“已經過時”。

升級版北約移植中東?

就算批評北約“過時”時,特朗普也承認這一軍事同盟對美國仍然重要。畢竟,特朗普不會更不願美國對盟友乃至全球的領導力在他手上葬送。非但如此,他還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重塑和強化美國的領導力。

特朗普上臺後,雖然嘴上沒說,但其首次出訪行程已經擺明美國要在中東來一次“再平衡”。上週,特朗普打破慣例將上任後首次出訪的第一站選在沙特。

為凸顯自己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號召力,沙特力邀50多位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領導人齊聚利雅得與特朗普一起舉行峰會。期間,特朗普呼籲與會領導人同極端恐怖主義戰鬥。他說,美國將與這些國家領導人站在一起,但這些國家必須“衝在前面”。

奧巴馬時期,為了打擊盤踞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美國曾在2014年牽頭組建打擊極端主義“國際聯盟”,但反恐效果差強人意。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模式顯然不是特朗普喜歡的。

為此,他與沙特簽署了價值1100億美元的天價軍售協議,全方位向沙特提供軍事裝備,一來藉此增強沙特軍力,促其牽頭地區夥伴走上反恐前臺作戰;二來這一十年內總規模將上升至3500億美元的大單將為美國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滿足特朗普增加就業的競選承諾。

除了反恐,特朗普還將矛頭對準了伊朗,稱“伊朗資助、武裝和訓練的恐怖分子、民兵和其他極端團伙正在把毀滅和混亂傳遍整個地區……一切有良知的國家都必須為孤立伊朗而共同努力。”

這話正和沙特心意。伊朗作為什葉派大國,與遜尼派大國沙特向來不對付。沙特還將伊朗形容為“全球恐怖主義的先鋒”,雙方已在也門等中東熱點問題上擺開了對抗架勢。

為了反恐,沙特從2015年起另起爐灶組建了一個39國“伊斯蘭反恐聯盟”。這39國顯然包含在與特朗普舉行峰會的50多個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之中。如今,特朗普和沙特都將反恐與反伊朗聯繫在一起,於是美國搭臺、沙特唱戲的中東版北約若隱若現。

中東版北約並非不可能。一方面,沙特向來有扮演地區老大角色的慾望,且這種想法近年來已經開始付諸行動——介入敘利亞危機、出兵也門打擊胡塞武裝,對抗影響力上升的伊朗。另一方面,特朗普在沙特的表態,已經將以對抗為顯著特徵的冷戰模式帶到了中東,現在缺的就是一個類似北約這樣的工具。只不過,中東版北約不必由美國出頭,而是由沙特等地區盟國“衝在前面”,這樣一來,美國既保持了在中東的影響力,又不必擔心傳統北約成員國“不出錢搭便車”的問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