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虛擬哈里發國”

中東局勢 伊斯蘭國 哈里發 恐怖襲擊 法制文萃報 2017-06-08

點擊標題下「法制文萃報」可快速關注

當地時間5月22日22時35分,英國曼徹斯特體育場,美國歌手愛莉安娜·格蘭德的演唱會上發生自殺性恐怖襲擊事件。爆炸造成至少22人死亡、59人受傷,是2005年倫敦“七七爆炸案”以來,英國本土發生的最嚴重恐怖襲擊事件。事後,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於次日通過其“通訊社”Amaq宣佈對此次事件負責。

當前,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戰場上,“伊斯蘭國”正在遭受美、俄等國的強力打擊,不斷喪失“領土”,損失不可謂不慘重,卻仍能夠在歐洲製造惡性恐怖襲擊事件,並造成重大傷亡,其背後原因引人深思。有不少西方學者分析認為,國際反恐形勢之所以呈現出“越反越恐”的怪圈,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正在將戰場從現實世界中引入網絡虛擬世界,通過隱藏在互聯網上的“虛擬哈里發國”,在世界各地策劃和製造恐怖襲擊。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專門負責打擊“伊斯蘭國”的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約瑟夫·沃特爾上將便曾撰文,呼籲警惕“虛擬哈里發國”的出現。

警惕“虛擬哈里發國”警惕“虛擬哈里發國”

美國加大網絡打擊“伊斯蘭國”

很多決策者、情報分析人員和學術界人士認為,擊敗“伊斯蘭國”和摧毀其所謂的哈里發國,關鍵在於將該恐怖組織從摩蘇爾和拉卡趕走。但這種看法只是部分正確。即使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遭遇決定性失敗後,“伊斯蘭國”也很有可能逃脫到一個虛擬的避風港,依託一個“虛擬哈里發國”繼續策劃和煽動對外襲擊,並爭取支持,直到其有能力在現實中收復“領土”。這個虛擬哈里發國將是歷史上伊斯蘭哈里發國的畸變版。它是一個擁有不同階層的穆斯林群體,由一名哈里發領導,渴望加入一個由伊斯蘭教法治理的國度,存在於網絡空間這個全球疆域。

當前國際社會政治環境的多個方面因素為虛擬哈里發國創造了生存的沃土。數十年的邊境爭端、暴力衝突以及不斷遷徙的移民人口導致數百萬穆斯林沒有明確的國家認同。“伊斯蘭國”的“虛擬哈里發國”為那些尋找人生目的和願意接納自己的社區、同時又心存不滿的穆斯林提供了不受領土限制的公民身份。其誘人宣傳充斥著宗教、歷史和對恢復尊嚴的承諾。成員無需做出暴力行為或遷徙至遠方,便可以加入這個哈里發國。他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贊成用伊斯蘭教法治理一個伊斯蘭國家的想法,並點擊“喜歡”按鈕,以示支持和自己的“虛擬哈里發國”成員身份。此外,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無處不在以及人們對登錄互聯網永不滿足的需求,使得虛擬哈里發國的成員可以很自然地實現在網絡領域的舒適活動和生存。

“伊斯蘭國”利用互聯網的環境和靈活性,不斷“改寫哈里發國的規則和敘事方式”,以服務於自己的目標和當前形勢。由於古蘭經中缺少針對哈里發國的明確指導方針,“伊斯蘭國”因此可以不受限制地創建並傳播有利於自己的學說教義。例如,2014年,該組織曾號召成員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參戰。到2016年,其領導人又採取截然相反的策略,煽動武裝分子在自己的祖國發動襲擊。同時,“伊斯蘭國”還擴大哈里發國的內涵,為支持者提供更多參與選擇。任何人——無論是關注“伊斯蘭國”博客或推特的消極旁觀者,還是編輯其官方電子雜誌或使用黑客手段攻擊網站的聖戰主義“鍵盤俠”,抑或是在現實世界中製造恐怖襲擊事件的“操作員”——都可以成為該組織的成員。

如今,隨著“伊斯蘭國”在物理戰場上的節節敗退,美軍還必須確保能夠在虛擬戰場上同樣取得勝利。虛擬哈里發國的發展早已超越了宣揚暴力極端主義或招募成員的活動。它不僅僅是理念的擴散,而是行動和暴力的擴散。“伊斯蘭國”精心編造其宣傳內容並不斷加以發展,利用社會政治環境和年輕人對技術的迷戀,在網絡空間建立起一個不斷壯大的社區,從而確保了自己即使失去了摩蘇爾、拉卡等據點,也能繼續組織並煽動暴力襲擊。

警惕“虛擬哈里發國”

導致虛擬哈里發國出現的因素有很多,社會的變化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前,公民身份面臨的社會政治挑戰和技術對日常生活日益嚴重的滲透為虛擬哈里發國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氛圍。加上“伊斯蘭國”本身頗具活力的宣傳工作,這種環境將有助於其所謂的哈里發國從一個陸上領域演變成一個互聯網雲端社區。

在伊斯蘭世界,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如今正遭受日益嚴峻的挑戰。過去15年來,中東各地持續不斷的衝突、革命和動盪,導致邊境爭端常態化,並加劇了一些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不滿情緒。西方國家、地方政府、民兵和各民族群體均認為,有必要重新劃分邊界並創建新國家,但卻無法就“怎麼做”這一問題達成一致。此外,空前龐大的難民人口(超過2540萬),也給本已脆弱的政府機構和部門帶來了巨大壓力,並進一步模糊了民族構成和國家認同。

同時,民粹主義在美國和歐洲的抬頭,也造成不利於穆斯林成功融入當地社會的環境。其結果是,很多年輕穆斯林在成長過程中,既缺少明確的政府權威和具有凝聚力的國家認同,也感受不到自己是受尊重的社會成員。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招募。通過提供秩序感、有凝聚力的伊斯蘭教社區和能夠滿足其對公民身份渴望的“國家”,該組織提供了這些年輕穆斯林缺失的東西。

目前,儘管“伊斯蘭國”的目標仍是通過物理領土來宣示其所謂的哈里發國,但虛擬世界為其提供了一個機遇,使其能夠在繼續陸上鬥爭的同時,維持一個“合法”的網絡哈里發國,並吸納新成員。今後,隨著在敘伊戰場上不斷受到聯軍的重創,其高層將可能寄希望於治理虛擬國度。通過在過去幾年裡發展形成的龐大社交網絡,“伊斯蘭國”可以進一步發展電子公民社區,宣揚惡毒、激進的意識形態,並在全球各地組織恐怖襲擊。

虛擬哈里發國形成的另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技術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前,這一趨勢正在重新定義互聯網與現實世界的相互作用。例如,僅2015年一年,便有多達5680萬人將大量的時間和總計超過270億美元的鉅額資金花費在一項名為夢幻橄欖球的虛擬世界競技活動上。對於一些人而言,夢幻橄欖球比其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要更為真實,更能實現個人抱負,其重要性甚至取代了工作和人際關係。

同樣,“伊斯蘭國”也能夠利用人類社會的發展傾向,將線上活動融入現實世界。這部分是得益於社交媒體的發展。有專家指出,印刷媒體、電話等技術的應用使即時通訊和社區探索等成為可能,但社交媒體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激進信息的傳播效果。“伊斯蘭國”在其“建國”之初一年裡的成功發展正是很好的例子。當時,該組織通過網絡刊物引起部分喪失公民權的穆斯林的共鳴,成功煽動大量“聖戰分子”從世界各地湧向這個位於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物理上的“哈里發國”,顯示出“伊斯蘭國”通過互聯網鼓動人員在現實世界中開展活動的活動能力。

與此同時, 時代的轉變也導致網絡活動和網絡身份呈現出新的標準常態。更年輕的一代人如今正日益把自己視為網絡人群,從而造成一種信息和交流不斷、但人們在物理上卻處於隔離狀態的矛盾現象。如今,很多人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已變成如何通過發表圖文來迎合他人,以便獲得接受、歡迎、地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自尊。“伊斯蘭國”正是利用了網絡一代對身份的這種尋求,向所有成員許諾恢復其尊嚴,並給出了多種方式,讓個人能夠參與該組織並因自己的行為而獲得認可。因此,年輕的穆斯林男女——無論是生活在中東動盪地區的本地人士,還是那些生活在國外、努力尋找身份認同的人——都可能在虛擬哈里發國中找到個人成就感和目的。

本報專稿 餘淮安

警惕“虛擬哈里發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