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歸宿——古蘭經

阿拉伯人的歸宿——古蘭經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伊斯蘭教相信《古蘭經》的原文在世界未創造之先早已存在天國,後由加百列天使啟示穆罕默德才傳至世間。穆罕默德從第一次得到啟示(穆罕默德被安拉委為先知)到逝世的二十二年兩個月又二十二天中,神的"聖言"逐節逐章不斷地賜下來,由他口傳給門徒。古蘭經》是穆罕默德歸真後由繼承人歐斯曼萊等人收集後抄錄的定本。共30卷、114章、6236節。一千三百多年來阿拉伯人在各種條件下對《古蘭經》的經義進行分析、闡述、註釋和研究。把《古蘭經》中以"啟示"為中心的伊斯蘭學科和以文學為主旨的阿拉伯語文的學科不斷髮揚光大。研究與《古蘭經》有關的科學--穆斯林學(又稱伊斯蘭學)就是這樣產生、奠定和發展的。穆罕默德憑著《古蘭經》的力量,把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聯結成一個偉大的民族,並使它的影響擴大到亞非歐廣大地區的人民群眾中去,使信教的各民族迅速接受了《古蘭經》的經義和思想。

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經濟正處在原始社會制的迅速解體和奴隸制社會逐步形成的大變革的時期,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生產都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頻繁的貿易交往中,出現瞭如麥加、葉斯里卜等商業城市。但居民的大部分是按血緣關係結為各部落的貝都英人,由於地理環境的惡劣、生活的貧困,各部落經常發生為爭奪牲畜、牧場、水源、土地的連綿不斷的戰爭,加劇了階級的分化,產生了一大批擁有奴隸、牧場的氏族貴族和商業貴族。城鄉貴族的相互勾結,加重對廣大農牧民和小手工業的經濟剝削。也就在這一時期,拜佔廷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也門到敘利亞商道所進行的長期侵略戰爭,使半島初步繁榮的經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田園荒蕪,城市變成瓦礫堆,許多人背井離鄉。公元572-628年,波斯對也門的統治時期,由於商道的改變,曾是阿拉伯半島經濟命脈的麥加等地的過境貿易迅速衰落,社會矛盾加劇,廣大農牧民紛紛破產,淪為奴隸,造成了阿拉伯半島的貧困局面,出現了買賣奴隸和婦女等罪惡現象。穆罕默德及追隨者,在這樣一種社會經濟條件下,創立了伊斯蘭教。也由於在這樣一種社會經濟條件下,依靠群眾的生活和心裡狀態,伊斯蘭教的出現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伊斯蘭教這種宗教是適合於東方人的,特別適合於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說,一方面適合於從事貿易和手工業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適合於貝都英遊牧民族。"產生伊斯蘭教的社會經濟條件,也就是《古蘭經》及伊斯蘭教倫理道德思想形成的社會基礎;《古蘭經》及早期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對於當時的社會改革,完成國家統一,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相傳《古蘭經》是在公元610-632年的時間內,由安拉陸陸續續地、零星地下降給穆罕默德的啟示。文獻記載,公元610年伊斯蘭曆9月(齋月),安拉在"蓋德爾"的吉祥夜晚,命天使齋拜萊伊理(或譯加百列)向穆罕默德開始陸續傳達啟示;直至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為止。《古蘭經》不是穆罕默德在世時完成的,當時雖有一些記錄,但比較分散,經文片斷主要記錄在骨片、石頭、樹葉上,後來有幾個能背誦穆罕默德啟示的忠實信徒在反對冒牌先知穆賽裡瑪的戰鬥中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擔心穆罕默德學說今後會中斷,不能長久地傳下去,便由歐默爾於633年前後向哈里發艾卜·伯克爾建議整理《古蘭經》,由宰德最終完成這一工作,並交由艾卜·伯克爾保管,伯克爾死後由歐默爾保管,歐默爾死後由他的女兒、穆罕默德之妻哈福賽保管,後來,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穆斯林為《古蘭經》的讀法而發生爭執,哈里發歐斯曼便又指定宰德等人於公元653年重新修訂,制定由官方公佈的定本,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文本。

穆罕默德(拉丁語 Muhammad,公元570年-公元632年),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塔利卜·本·哈希姆(意為:受到善良人們高度讚揚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偉大復興者,傑出的政治家、宗教領袖,穆斯林公認的伊斯蘭先知,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中國穆斯林尊其為聖人稱"穆聖"。

《古蘭經》(القرآن)共114章,6236節,其中穆罕默德在麥加口述了88章;佔全書的三分之二,他遷移到麥地那以後又口述了28章,佔全書的三分之一。"麥加"篇章以宗教教義為主,反覆強調安拉至上,宣揚後世的樂園火獄、復活日的審判,告誡信仰者應堅忍、順從、行善、施捨和為主道而戰。"麥地那"章節則對伊斯蘭教的信士們闡述教法,關於禮拜、齋戒、朝覲、天課、聖戰等宗教禮儀和義務以及相應的社會制度與律例,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及民俗生活的約佔整個文本的十分之一。作為入世的宗教,這些社會制度與律例明確了伊斯蘭教信眾的行為準則與倫理道德規範,在其日常生活中發揮著指導、約束與協調的重要作用,把信眾的心性走向引向現實世界而非完全虛幻、未知的彼岸,同時也投射出伊斯蘭民眾追求力量與秩序、崇尚智慧、嚮往幸福的心理。《古蘭經》的內容主要有這樣五個方面;一是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義務,其中特別強調安拉獨一無二和"五功";二是對阿拉伯半島社會的有關主張;三是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制定的宗教、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法制制度;四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同多神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進行辯論的記述;五是阿拉伯半島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人的故事、傳說和諺語等。《古蘭經》除了闡述宗教生活和禮禮義方面的規定外,還廣泛涉獵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家庭婚姻、遺產繼承、債務糾紛、飲食禁忌、衣著服飾、財經法令、刑法、訴訟程序法、憲法、戰爭法等等。有的原則規定,有的詳細解釋。

《古蘭經》通過人對真主安拉的敬畏之情建構起此岸--彼岸雙重結構的精神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