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該不該眾籌,別總停留於個案爭議'

眾籌 慈善 工人日報 法律 人民網 2019-08-11
"

不能讓眾籌合理性總停留於個案爭議,眾籌平臺在拓展網絡公益慈善渠道、賦予公民求助便利的同時,也要堅守公益的基本價值取向,主動去引導網絡輿論,尊重與保障眾籌捐助者的權利,維護良好的網絡公益生態。

長沙“被捅戳臀部”事件受害人楊小姐應該沒有想到,網友對她的同情和討伐,居然是同時而來的。因被捅戳後盆腔被刺穿傷及卵巢,8月3日,楊小姐在網上發起籌款,沒想到網友的爭議紛至沓來,當晚籌款被凍結。有很多網友提出質疑,認為不要動不動就找網友籌款,應該去找肇事者要求賠償,而且“家庭有能力的話應該自己解決”;有網友指出,籌款資料里根本就沒有費用證明,甚至有人直指她涉嫌欺騙。

就事論事,當事人楊小姐在這一事件中,是完全無辜與不幸的一方,因而引發了眾多社會人士的關注和捐助。捐助行為發自公益,出於自願,無端加之以“騙捐”的名頭,苛以道德大棒,可能會給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二次傷害。

然而僅限於此,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類似的爭議時有發生,直指眾籌的門檻界線。 求助是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但什麼情況下才能發起眾籌,應該有明確的規則,確保眾籌行為能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

遺憾的是,正是因為相關規則的缺位,眾籌權利泛化,一方面使得一些“花樣眾籌”頻出,不斷蠶食網絡直捐的社會信任,另一方面因為評判標準的缺乏,道德評價成為眾籌求助合理性的評判尺度,一次次引發眾聲嘈雜。由此,無論對眾籌求助人,還是網絡眾籌環境,都是傷害,譬如個案中的楊小姐,顯然承載不起“該不該眾籌”的臧否。

公眾對待網絡直捐的社會理性心理培育,同樣欠缺。眾籌行為合理不合理,絕非純粹的道德話題,還有更多權利和社會公義的屬性。如果公眾認為求助者不應發起眾籌,不予捐助即可,即便是討論亦應有所節制,直接舉起道德大捧,對求助者施以人身攻擊,顯然謬之千里。

不能讓眾籌合理性總停留於個案爭議,眾籌平臺在拓展網絡公益慈善渠道、賦予公民求助便利的同時,還應有針對性地推進規則共建,給眾籌發起提出必要的要求,或者說消除模糊地帶,闢出合理的“安全區”,引導眾籌社會共識的形成,逐步從粗放走向精細。同時也要堅守公益的基本價值取向,主動去引導網絡輿論,尊重與保障眾籌捐助者的權利,維護良好的網絡公益生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