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尋味中國

中餐 烹飪技巧 舌尖上的中國 米其林 中國經濟網 2017-05-01

“歐洲之都”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中餐館很多,規模和水準也參差不齊。其中,韶山餐廳和京苑餐廳生意紅火,較有名氣。

韶山餐廳的老闆是曾在湖南衛視做主持人的湘妹子劉貝加。她以“韶山”為餐廳冠名,就是為了突出餐廳的地域特色。劉貝加告訴本報記者,她想要做的是“真正的中餐,是中國湖南地區的餐食”。為此,她下足了功夫。為保證食材正宗,劉貝加每次回國都要選一批原料揹回來,紅油、剁椒等關鍵原料都在韶山餐廳備制。國內做剁椒魚頭要用湖魚,為了在比利時找到與湖魚味道相近的海魚,劉貝加嘗試了百餘種魚。現在,具有湘菜特色的小炒肉、水煮肉、多種幹鍋,還有不辣的過橋豆腐、山水豆腐、荷香珍珠排骨等,因口味獨特,贏得許多回頭客,國內遊客也因為看到旅遊網站上食客的點評而慕名前來。來這裡就餐的還有許多歐盟和外國駐歐盟使團的官員,歐盟前駐墨西哥大使就稱讚“韶山餐廳的菜辣得有特色”。中國駐歐盟外交機構舉辦活動時,也請韶山餐廳送餐。

京苑餐廳在布魯塞爾的聖皮埃爾區,因菜餚質量好、價格公道、服務熱情,自2011年至2017年,連續7年被列入米其林推薦餐廳名單。京苑老闆駱俊畢業於浙江大學,說起經營中餐的生意經,他如數家珍,“給中餐館起名一定要有中國味,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中餐。聖皮埃爾區以中產階層居多,居民既注重餐飲品味,也精打細算過日子,京苑餐廳就要菜品純正、精細,價格適中”。

駱俊還說:“在西方國家做中餐還不能完全按照中國人的做法去做,而要適當結合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比如,西方人一般不吃動物內臟,吃魚只吃魚片,因此,一些中國人愛吃的菜,例如火爆腰花、芫荽百葉、熘肝尖和清蒸魚等,對西方人就不太適合。”

駱俊強調,中餐館的服務很重要,要處處為顧客著想。例如,附近一些年長顧客來京苑餐廳不知道怎麼點菜,服務員就要了解客人的飲食喜好,提出建議,但不能勉強。一位當地員工與駱俊合作了近30年,品嚐過餐廳的所有菜餚,由他給當地顧客作介紹,效果極佳。現在,就連以前當地人不習慣的豆豉魚、豆豉肉、魚香茄子等,都賣得很好。

隨著中歐交往的增加,西方人對中餐的要求越來越細。駱俊認為,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要讓食客走進中餐館就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為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京苑餐廳進行了三次室內裝修,不論是油漆,還是壁紙,都體現著東方的喜慶色彩,餐廳內還大量裝點中國書法、字畫、圖片、編織掛毯、戲劇服飾等,給客人耳目一新之感。當地媒體評價京苑餐廳說:“一家中餐館竟能裝飾得如此之好。”

說到中國飲食文化走出去,劉貝加認為,中餐注重食材搭配、刀工、調味、火候,還講究食療保健、陰陽平衡,可謂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是通過不同檔次和水平的中餐館傳播出去的,而傳播者的烹飪能力會直接影響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效果。“海外中餐館大多以家庭或小規模投入為主,成本高,回報率低且慢。有的西方食客覺得中餐油大、食料便宜,而一般中餐館又不可能滿足所有顧客的口味。如今,西方經濟復甦乏力,一些國家嚴格限制中國技術移民,尤其不給廚師頒發簽證,導致中餐館幾乎聘請不到國內的高級專業廚師。”

駱俊表示,“舌尖上的中國”的確能發揮“宣傳員”的作用。許多顧客就是通過京苑餐廳這扇窗口開始瞭解中國,他們到中國旅行之後,更是對中國的發展變化讚不絕口。但不容忽視的是,聘不到高級專業中餐廚師的確是限制海外中餐發展的一大桎梏。另外,一般中餐廳也聘不起專業廚師,因為當地稅收很高,以家庭為單位的小本經營餐廳只能望而卻步。

駱俊建議,僑辦和各省市餐飲協會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專業廚師團到海外,為中餐館舉辦烹飪、餐飲講習班,助力海外中餐業向專業化、規範化、優質化發展。劉貝加認為,中國飲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中國政府或大企業的支持。西方人善於利用廢棄的教堂、倉庫搞書店、餐廳、酒店,中國有能力的機構可以如法炮製,搞特色中餐。此外,中國應設立自己的餐飲評價機構,佔領中餐的話語權,以中國人的口味為準給中餐評星,將來還可以像米其林一樣為外國餐廳評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