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的魅力所在(一)

中餐 粵菜 小吃 糕點 Maurin諾星 Maurin諾星 2017-08-31

“食在廣東”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讓人們對粵菜的好吃和廣東人的會吃有了一種無限的遐想。人們常說,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廣東人無不拿到餐桌上,宋代周去非撰寫的典籍《嶺外代答》中就有“深廣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的記載,這些表述說明了粵菜在食材選取上的豐富多樣。粵菜講究不時不吃,不鮮不吃。別說是一尾塘魚,就算幾根青菜,也最好是剛從園子裡摘來的,甚至還帶著幾滴清晨的露水,由此也就形成了粵菜的鮮、香、脆、嫩、滑的鮮明特點。

粵菜起源可追溯距今2000年前的漢初,當時的嶺南南越先民就已經有了獨特的飲食風格,唐宋時期中原漢人不斷地湧入廣東,粵菜的烹調技巧迅速得到提高,到了明清廣東的飲食文化進入高峰。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極富特點的美食、小吃大批地湧現。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展出和介紹的菜品便多達5457種,僅點心就有825種,盡顯粵菜風采,由此可見“食在廣東”名不虛傳。

一個純正的廣東人,可以在一天24小時裡從容不迫,把自己置身於吃的情境之中,從早晨五六點鐘開始飲早茶,細水長流地進入到午飯時間,然後不著痕跡地轉入下午茶,再順勢直落到晚茶、晚飯,以至於凌晨的宵夜。這期間飲茶始終貫穿其中,以至於人們在說起粵菜的時候,就不得不先從飲茶談起。廣東人飲茶講究水滾茶靚,但實際上茶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些晶瑩剔透、花樣繁多的點心。其中最優秀的一批點心代表有:蝦餃,燒賣,鳳爪,叉燒包,蛋撻等等。這些美味的小吃、精緻的點心,實際上的粵菜發展變化的基礎,也豐富了飲茶文化的內容,飲茶文化是粵菜文化的尤為重要的一部分。“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從這副寫在廣州一家老字號茶樓門上的對聯我們可以看出,飲茶在廣東人心目中,實際上是一種愉快的消遣,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每逢週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在廣東飲茶的時候,可以傾談生意、交換信息,也可以會朋聚友、談天說地,生意人把茶樓當作商談重地,普通人則在這裡抒解壓力,換得浮生半日閒。近代以來,大批廣東華僑帶著粵菜走向世界,現如今粵菜已經成為海外餐飲文化的一張名片。無論是在南太平洋的小島,還是在美國的大都會,到處都有廣東菜樓,甚至於英文中廣東點心就寫為“DIM SUM”,這其實就是點心二字的粵語發言。

如果說飲茶是粵菜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老火靚湯則就是粵菜的靈魂。廣東人對老火靚湯的偏愛,是和廣東長年溼熱的亞熱帶氣候密不可分的。“無湯不成席,無湯不成宴。”從高檔酒宴到普通廣東人家的餐桌,老火靚湯從來都是必備品。而靚湯的材料從家常蔬菜、家禽肉類到山珍野味、魚蝦海產無一不可。最特別的是,在老火靚湯中往往會加入很多具有一定功效的中藥材,這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說的“藥補不如食補”的最好詮釋。一煲老火靚湯堪稱集天地之靈氣,匯造化之神奇,粵菜的湯不但四季不同,甚至可以達到每天都有不同。在粵菜館子裡,列在菜譜上的湯永遠是流動性的,從幾十種到上百種不等,種種名堂各異的湯,無不提醒著季節的轉換。要煮出一煲上好的老火湯,時間和耐心絕對不可省略,一般來說標準的熬製時間,要3到4小時不等,在這一過程中,聽聽水、看看火、瞄瞄鍾,等著喝湯人敲響家門,於是與湯有關的感情,便開始由此滋生。至於湯到喝時的那種滋潤、那種滿足和那種幸福,不用說全都寫在臉上,一個廣東人的母親,一生都是用湯來維繫著家庭中最溫馨、最私密的情感,一湯在桌滿室皆春。

粵菜講究不時不吃、不鮮不吃,廣東地處嶺南水鄉,河網密佈,又瀕臨大海。時鮮的瓜果蔬菜,鮮活的魚蝦海產幾乎唾手可得。一尾清蒸魚,一盤叉燒肉,一碟蔬菜,是廣東人一餐簡單而美味的家常便飯,就是這樣一餐家常便飯,卻蘊含著粵菜烹飪時最貼近自然的一種追求。清蒸魚是粵菜中最普通、最簡單而又最能體現粵菜講究原汁原昧的一道菜品,家常的做法往往選用常見的鯉魚、鯽魚、桂花魚等。而遍佈大江南北以及世界各地的高檔粵菜館裡,則往往會選用來自深海的石斑魚作為清蒸魚的極品。選中一條新鮮的活魚是烹製一道美味香甜的清蒸魚的基礎,隨後蒸魚的過程就更為奧妙了。先將魚宰了以後,要用一個鉗子鉗著魚,將它的血水抹乾淨,然後將魚放在蔥上面,再淋上一些油,蒸好了以後,將魚水倒乾淨,再把蒸熱的醬油淋在魚的旁邊。如此烹製出來的清蒸魚口感清淡香甜、鮮香嫩滑,魚肉的原汁原味,在味覺上給予了人們最貼近自然的感受。粵菜的魅力,讓人們最大限度貼近自然的同時,也帶來了尊貴、高檔和時尚的享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