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穴外敷吳茱萸,可解決多種疾病!

梔子花 腎虛 靠譜中醫 2019-04-06

導讀

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井穴,別名地衝,位於足底(去趾)前1/3,足趾跖屈時呈凹陷處。據文獻記載,可以治療頭痛、目眩、頭昏、咽痛、失音、大便難、小便不利、癲疾等病症。筆者運用湧泉穴外敷吳茱萸法,治療多種疾病、失音、大便難、小便不利、癲疾等病症。


湧泉穴外敷吳茱萸,可解決多種疾病!


筆者運用湧泉穴外敷吳茱萸法,治療多種疾病、療效甚佳。茲舉數例如下:

治療方法


將吳茱萸5g,研碎。用食醋調成糊狀,分成二份分別攤塗於兩塊紗布上,同時貼敷於雙側湧泉穴,用膠布固定。

病案舉例

長期低熱


張某某,男,16歲,學生。1995年12月8日初診。主訴:低燒半年。體溫波動在37.3~38℃之間,無任何明顯誘因,伴見骨蒸潮熱,盜汗,心悸,舌質紅,苔薄,脈細數。肺部聽診未聞及乾溼性羅音,X光拍片排除肺結核。曾在多所醫院治療,經口服大量退燒、抗菌素等藥物,體溫不降。

本證由於陰虛陽亢,虛火內熾所致,治以滋陰清熱。以本法為基礎,加生大黃3g、梔子10g、地龍10g與吳茱萸共研碎,用食醋調成糊狀後貼敷。3小時後患者體溫即降至正常,為鞏固療效,囑其每日1次繼續貼敷五天停止治療。半年後隨訪,未見覆發。

按:由於陰虛於內,陰虛則陽亢,水不制火,陽熱亢盛而致長期低熱,治宜滋陰清熱。用吳茱萸再加生大黃、梔子、地龍以清熱瀉火,直折其熱。藥貼湧泉穴有激發腎氣、滋補腎陰、衛護津液的作用,用食醋調之,酸入肝,又可滋補肝陰。諸法同用,共奏滋養肝腎,清退虛熱之功,為養陰與退熱並重之方,收效甚速。

眩暈


劉某某,男,53歲,幹部。1996年1月12日初診。主訴:眩暈五天。近日因工作緊張,過度勞累而出現眩暈,加重2天,自覺天眩地轉,不能轉側,伴心悸、噁心,目喜常閉,面色紅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弱弦細。

本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治以育陰潛陽。以本法治療,4小時後眩暈大減,12小時諸症消失。

按:眩暈為常見病。本證因肝腎陰虛於下,不能制陽,肝陽上亢而致,應用湧泉穴外敷吳茱萸法,食醋調之,能激發腎氣功能以調補肝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治根本,奏效甚速。

乳汁不行

王某某,女,28歲,工人。1996年5月24日初診。主訴:產後乳汁不行八天。伴面色蒼白無華,神疲食少,兩乳部柔軟,無脹感,無紅腫熱痛。舌質淡紅,少苔,脈虛細。

本證由於氣血虧虛,乳汁化源不足所致。治以補氣養血,通絡催乳。用本法治療,4小時後乳汁自通。

按:乳汁為血所化,賴氣運行。患者產後氣血不足,精血同源,亦致精血虧虛,不能化生乳汁而致乳汁不行。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經氣發源之處。食醋調和吳茱萸,既能調節腎之功能,又可疏肝理氣,加強通乳作用,因此,可使氣血得調,精血得補,乳汁化源充足,自然乳汁增多。

體會


上述長期低熱、眩暈、乳汁不行,雖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或為單純的虛證,或為虛實夾雜證,但究其病機,均以本虛為主,而以腎虛為發病特點。“治病必求於本”,故取湧泉以調補腎陰,激發腎氣,以治根本。吳茱萸外敷取其刺激性強,可增強療效,食醋調之,也可增強藥物滲透作用。因此,本法治療上述病症收效甚佳。

根據筆者臨床觀察,運用本法治療往往在數小時後即可消除症狀,收效甚速,較口服藥物奏效快,而且簡便易行,無任何痛苦和副作用,經多人使用,均獲良效,值得推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