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相關背景資料介紹及藝術品欣賞

智顗 妙法蓮華經 荊溪湛然 佛教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 2017-05-07

天台宗的相關背景資料介紹及藝術品欣賞

(中國佛教宗派)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史略

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稱出自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於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後天台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後慧思傳智顗,智顗再發揮,終於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南義北禪的佛教學風。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頂得其真傳,作《涅槃玄義》和《涅槃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一,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台宗為已任,對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實註解,發揮三諦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金鋼錍》、《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台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台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為偽作而引起了一場歷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這次爭論記載在《四明十義書》中。天台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稱“私淑臺宗”,著《法華會義》等多種,對天台教觀頗有發揮。晚近有諦閒著《大乘止觀述記》等十餘種。

經典

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為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三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

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裡,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五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為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為頓、漸、祕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眾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為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眾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為漸;在頓、漸中都有祕密和不定二教,祕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為祕密教;顯而互知的為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時,聽眾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於方式之外,稱之為非頓、非漸、非祕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圓教,併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是藏教,小乘奉為圭臬。《大方等大集經》沒且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三教的,稱為通教。最後《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好了我們先交流到這裡,個人為有緣的大德,記得轉發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