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希明:我的青春邂逅了中國直升機的春天

吳希明:我的青春邂逅了中國直升機的春天

吳希明和他主持研製的直升機(模型)。(資料圖片)

空氣穿過飛轉的旋翼,槳葉劈開上下層氣流,垂直升力瞬間達到數噸,荷槍實彈的“解放軍樹梢殺手”直10武裝直升機拔地而起……對坦克、裝甲車及士兵等地面武裝力量而言,是天敵般的存在。

直10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型專用武裝直升機。2015年“9·3”閱兵,百餘架直升機密集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8架直10和12架直19組成方陣驚豔亮相,呼嘯著列隊懸停,將“70”的字樣印上藍天。

現在,我國陸軍航空兵部隊全面列裝了武裝直升機。這一天,吳希明等了近40年。

為中國直升機追夢40載,年過半百的吳希明仍精力充沛,保持著隨時出發的姿態,“要做的事情太多,要始終充滿激情和希望。”

直升機成為人生航標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直升機總設計師、航空工業首席技術專家,吳希明主持或參與研發了直8、直9、直10、直11、直19等幾乎所有現役國產直升機。“最英俊的小夥子”是他對直10的愛稱。

1977年的福建,一架直5-武裝直升機降落在武夷山腳下一所縣中學的操場邊,孩子們從教室跑出來圍著飛機不停地跑、不停地看。那群奔跑的少年中,有一個男孩叫吳希明。

直升機從此成了吳希明的人生航標。1980年,他報考了當時全國唯一有直升機專業的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記者注);畢業後他坐上火車馳援三線,直奔匿於江西景德鎮山溝裡的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40年了,一直在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幹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很享受、挺開心!”吳希明覺得自己很幸運。

研發出中國自己的專用武裝直升機,並在國際舞臺同臺競技,成為黨和國家交給吳希明這代直升機人的緊迫任務。缺經驗、缺技術、缺工業體系的支撐……吳希明手裡捏了一把汗。

當吳希明交出直10立項論證報告時,其中的技術幾乎是全新的,主管的領導看了報告,指著吳希明的鼻子,一字一頓地說:“吳希明,你要抓緊幹出來,我們全力支持你。”

吳希明當時拍著胸脯說:“必須幹出來!肯定能幹出來!”沒人知道,他當時心裡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就想拼盡全力,萬一幹不出來,至少我為後面的人積累了經驗”。

“但是還好,真幹出來了。”十幾年後,吳希明笑得像個孩子。

直10的研製成功,全面實現了我國直升機從測繪仿製到自主創新的飛躍,更為國產直升機等一系列後續直升機型號井噴式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我國直升機技術和產業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現今可與世界頂尖同行並駕齊驅。

如今,對年過半百的吳希明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我的青春與中國直升機的春天邂逅了”。

“總覺得自己還有太多東西要學”

直10的設計研發到底有多難?吳希明一口氣報出一連串數字:1萬多個零件、200多場試驗、500多種材料、150多家單位、近十萬人連續幹上十幾年。

總設計師是這個龐大團隊的大腦。他需要具備最全面的專業知識、最精準的判斷能力和最高效的統籌能力,“綜合優化權衡之後,我要為全局負全責”。

從各角度來看,吳希明都是整個團隊的“定海神針”。

真正的風險在於對極限的挑戰。航空人都清楚,毫釐的差錯就可能導致機毀人亡。“必須做到極致,發現不行寧可全部推倒重來。”吳希明說。

一次,直10飛高速動作,吳希明一動不動地盯著指揮室的屏幕。屏幕上那些飛行曲線就是直升機的各種“生命體徵”。直升機在空中表現一切正常,可吳希明敏銳地注意到其中一個數據紅線突然出現異常,他立刻判斷是飛機尾樑結構出了問題,“應該是1個零件裂了。”他馬上通知飛機員,“目前不影響安全,但是不能再飛了,你趕緊回來。”飛機落地,大家上前檢查,果真是吳希明說的那個零件裂了。

最驚心動魄的一次,是直10在試飛過程中,在2000米左右的空中突然出現故障,飛機失速往下墜。經驗豐富的試飛員馬上緊急迫降,最終飛機摔進了稻田裡。

吳希明當時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兒,第一時間衝到現場。他從數據上看到,當時飛行員在高空的任何操作只要稍微錯一點,飛機在空中就會解體。

倒是那名試飛員,一臉輕鬆地坐在稻田邊等著他,笑嘻嘻地講著空中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以及每一步操作,最後說:“我對直10有信心。”

在直10研製成功的慶功宴上,吳希明和試飛員緊緊擁抱,“高興得話還沒說,我就哭起來,他也哭起來”。

吳希明說,總師必須具備一個重要素質,要能對社會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方向作出前瞻性判斷,“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和企業服務”。

他不認為自己是最好的直升機總設計師,“總覺得自己還有太多東西要學”。

大國重器需要代代傳承

很少有人知道,重型直升機的論證研製有多艱難。“實際上,這項工作在汶川地震時,我們就開始做了。”汶川地震中,大名鼎鼎的俄羅斯米26重型直升機從堰塞湖中吊起挖掘機,“當時我們印象很深,那是我國的空白,滿足我國高原環境使用的重型直升機更是世界的空白。我們開始著手研發自己的重型直升機,要比那個更好,更適合中國高原的需求。”

從一張用筆勾勒的草圖到最終騰空而起,直10研發的十幾年間,中國在經歷著來自西方國家的軍事技術與高科技的封鎖。吳希明太清楚,“大國重器要研發出來必須靠自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奮鬥”。

研製初期,為了搶整體進度,多個系統同步研發,關鍵的核心發動機我國沒有基礎,當時曾經想採用國外發動機。但是,等所有的研製工作全面鋪開後,國外發動機卻被禁運了,“想把直10扼殺在搖籃中”。

吳希明帶領的研發團隊一時陷入最大的困境。“還好,我們同步研製的國產發動機很爭氣,也乾得很好,馬上可以頂上。”正是從直10開始,中國直升機突破了總體、氣動、結構、隱身、抗彈、耐墜、信息化作戰一體化綜合優化設計、三大動部件的地面聯合試驗等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真正實現了100%國產化。

國產直升機的大發展,對一個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而言,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吳希明認為直升機在中國發揮的作用,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很多交通不便利、發展較落後、有特殊需求的地方,直升機可以把各種交通手段連接起來,它發揮的效率遠遠超出其他運輸裝備。”

比起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民用直升機的數量卻遠遠不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吳希明在多個場合呼籲,亟須給國產直升機建起一整套產業體系,“要縮短與國際先進國家的差距,研發能力、生產能力、配套能力、維護保障體系都需要一同提升”。

從當年看見直升機就挪不開目光的少年,到把整個中國直升機產業裝在心中的總設計師,40年風雲變幻,當年一起進研究所的同行者,有的已改行,吳希明選擇了堅持到底,“因為熱愛直升機,所以不管多苦多難,都一步步堅持了下來。走到今天,我很幸福。”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