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紙尿褲 高血壓 大學 十月呵護 2019-05-18

如果給科學育兒之路的阻礙排個名,那來自某些長輩的“經驗”肯定名列前茅。

你不讓老人給孩子綁腿、擠乳頭,他們會說:現在不講究,以後有的後悔。但當你阻止他們給孩子吃鹽、嘗酒的時候,說法又變成了:養個娃而已,哪那麼多講究。

如果你說得多了,老人就會放出這句話:

你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不也好好的嗎?

這句話一出,即便你一肚子知識,也會覺得沒法反駁。而且話說到這裡就超出理性溝通的範疇了,於是交流也進行不下去了。畢竟都是親人,說輕了不管用,說重了傷感情。

最要命的還不是這個,是這句話聽多了,有些寶爸寶媽自己也信了: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這可不是一個積極的想法。要相信,我們堅持的科學育兒,一定是讓孩子越來越好的。對於老人那句話,我們應該用更加客觀理性的方式來看待。

你好好的

不代表所有人都好好的

有這樣一個段子,你肯定聽過:

學校組織秋遊,老師問:沒來的同學舉個手!好,沒有,人齊了,出發!

這個故事之所以荒唐滑稽,在於其中有一個很經典的邏輯謬誤,叫做“倖存者偏差”。我們選擇一些經過篩選的數據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時候,常常忽略這個篩選的過程可能是不合理的。

基於這個原理,評價一個做法對孩子是不是安全,靠個例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我們要做的是整體的對比

就拿給孩子嘗酒這件事來說,有的孩子嘗酒後反應很輕微或者沒有反應,但也有孩子發生了痴呆甚至死亡的悲劇。

出現問題的雖然只是一小部分孩子,可是他們的父母連後悔的機會都沒了,因此給孩子嘗酒是所有家長都需要摒棄的陋習。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人做了某件事後孩子“好好的”,就得出“這麼做沒問題”的結論。就像馬路上闖紅燈的人再多,我們也不能鼓勵行人闖紅燈,這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些事,發生危險的概率不大,但危險一旦出現就致命,那我們就不能拿孩子冒險。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那個最差的後果,一定是你不想接受的。

看起來好好的

未必是真的好好的

上大學的時候,每次發現有人逃課打遊戲,我們老師就會說:

遊戲一時爽,期末火葬場啊!

有些事情做錯了,後果是立時呈現的,好比考試做錯題會丟分。但也有一些不當的行為,就像逃課打遊戲一樣,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顯現出不良的後果。

育兒路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人嚼飯給孩子喂,孩子當時可能不會有什麼反應,看起來好好的;等過了幾個月或者一年,寶寶發生了齲齒,這時後果才算是真正到來。

而且因為“嚼飯餵食”與“齲齒”之間有不短的時間間隔,如果不瞭解相關知識,甚至都很難把這兩件看似不相關的事聯繫起來。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前後腳發生的兩件事不一定有因果關係,兩件相隔很遠的事未必沒有關係。醫生給出的建議,是應用專業知識、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過驗證的,其準確性是依照經驗和直覺做出的判斷沒法比的。

即便確實好好的

也不代表應該這樣做

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二三十年,差不多是中國發展最快的階段。

父母生養我們時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現在養育寶寶的生活環境已經大為不同。相應的,很多當年的育兒經驗,放在今天也已經不再適用了。

還是拿吃鹽來說。過去生活條件不好,人們幹活出汗流失了鈉,又吃不上含鈉豐富的魚、肉,只能通過多吃鹽來維持電解質平衡,從而恢復體力。

今天生活條件好了,各種含鈉食物都不再是問題,吃鹽過多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反而成了問題。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在時間面前,沒有什麼“生活經驗”是顛撲不破的。時代不同,環境也不同,我們的育兒觀念也一定要調整。

過去沒有紙尿褲,只能給孩子用尿布。誰願意洗尿布呀?這都是無奈之舉。今天已經有了紙尿褲這種高科技產品,還堅持用尿布是非常沒必要了。

同樣的,過去醫療條件有限,沒有專業人士指導,人們只能相信那些不知道靠不靠譜的經驗。今天大家躺在床上劃劃手機就能收到菌菌推送的育兒知識,如果還固守昔日的經驗就有點荒唐了。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所以,即便老人把我們“好好的”養大了,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成功經驗。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裡,這些經驗還能不能指導實踐,是值得商榷的。

在依照經驗育兒的時代,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一直偏高。但是最近的30年間,這一數據下降超過70%,這是科學帶來的美妙結果。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所以,想要寶寶真的好好的,一定要堅持自己、堅信科學。

一個做法合不合適,不能靠自己的直覺,也不能輕信所謂的經驗,關鍵還是要本著科學的精神,比較有利和有害的證據,再做出判斷。

如果自己找不到證據,或者不知道怎麼對比,那尋求專業人士或者醫療機構的幫助,就是最靠譜也最省事的辦法。

在評論區,我還看到一條留言,話糙理不糙,分享給大家:

“你不也是這麼養大的嗎?”老人這句噎死人的話應該如何反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