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智能不生活的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各種高新技術帶動了智能產品的興盛,從智能手機到智能鎖,從智能音箱到智能機器人,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智能化的浪潮下,各大企業爭先恐後佈局其中,再加上資本的蜂擁而至,一時間整個傳統制造業圍繞著產品智能化大做文章。但是,智能化真的是“剛需”嗎?又有多少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打出智能化的噱頭?

智能家居最大剛需是“智能安防”

智能家居的最大剛需是“智能安防”,而非“智能家電”

智能家居一度被定調為“客廳經濟”,國內不少家電廠商是進軍智能家居市場的急先鋒。電視機、空調、空氣淨化器、飲水機、掃地機器人等設備連上WIFI、裝上藍牙後,交由智能手機來操控;由於可以直接提升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與系統使用粘性,在智能家居領域經常看到手機廠商活躍的身影。

然而,智能家居的概念很熱、產品很炫,消費者並不買賬,目前尚無真正重塑人們的家居生活形態。其原因在於:首先,很多智能家居產品僅僅是增設了聯網功能,並未切中用戶的痛點;其次,現階段接受智能家居的多是城市富足的年輕人,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新花樣倒不如說是累贅;再扣除我國大部分農村家庭的話,市場規模比較狹窄;再次,家電產品的更新迭代週期短,比如用戶剛買了4K電視,又流行起了曲面電視。另外,很多智能電器的打開率有限,比如人們看電視次數越來越少,空氣淨化器在霧霾天氣才開啟。

智能家居最大剛需是“智能安防”

智能安防在智能家居的權重越來越大,智能安防設備比如門禁、智能鎖、攝像頭等均可與互聯網大數據、雲服務等相連接,實現功能產品向智能產品的升級。相對來講智能家電來說,智能安防在智能家居陣營中潛力巨大,其優勢體現在:

(1)海量的家庭用戶:安全是每個家庭最原始的基本需要,不管是在城市農村,人們更捨得在安防上投入,往往越是有錢人越缺乏安全感,近年來,高檔住宅的智能安防系統,已成為開發商銷售樓盤的主打賣點之一。

(2) 強需求和真痛點:據公安部統計,每年因入室盜竊造成的家庭損失高達11300億元。特別是隨著拆圍牆、建開放型社區政策執行之後,社區盜竊偷盜機率暴增,城市家庭的智能安防的需求將更加旺盛。

(3)、高頻的使用黏性:人們往往不會輕易更換門鎖等安防設備,使用週期可達5至8年之久。出於對家人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關切,用戶對智能安防設備的安全級別以及聯網訊息保持敏感。

那麼智能化家居是不是都是“偽剛需”呢?倒也未必。

家居智能化升級,是技術、硬件、軟件以及生態的全面發展。硬件產品在用戶端構建生活場景、形成智能家居的應用層,連接終端用戶,提供物理屬性;軟件產品形成平臺層、傳輸層、感知層,對終端產品實施精準控制。但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智能家居產品使用效果並未達到用戶預期,落地效果不理想,同時存在一定的借勢營銷現象,C端消費者的認可度和滲透率仍需提升。

智能家居首先以價格將大部分人拒之門外,雖然隨著技術進步產品價格在不斷降低,但購買、安裝、使用的成本仍比普通家裝高出不少的預算。其次受我國國情影響,住房前期裝修侷限了後期改裝。再有家庭成員對智能家居產品的需求不同,DIY組建又受困於智能產品之間的協議不共通,消費者定製智能方案時,還要考慮不同產品是否兼容的問題。最後便是安全問題了,設備遠程控制、語音監聽、視頻洩露等安全問題無法保障。

智能家居最大剛需是“智能安防”

智能化家居並不是“偽剛需”,但是相比改善用戶體驗的“智能化”,精密控制與優化設備的運營成本、維護管理更受到用戶的青睞。

談“智能化的變革”為時尚早,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解決方案,更需要一整套從應用到落地的思路,只有這樣,客戶才有可能為智能化買單。從目前市場狀況來看,家居智能化在C端市場落地還未達到理想效果,且功能多以改善用戶體驗為主。而樓宇大廈的智能化應用能夠有效管理、控制設備能耗,在保證節能條件下,做到按需使用。在提升樓宇使用舒適性、增強用戶體驗感的同時,減低能耗,降低生產成本,讓企業切實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效益。不難想象,未來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思維與技術的發展為樓宇行業向智能化邁進提供新契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