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哲學的概念源自於希臘,意為愛智慧。古希臘哲學家三巨頭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雖是師徒關係,但談不上一脈相承,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倆的意見每每相左,亞里士多德更是留下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言,柏拉圖雖似乎傳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但這也是少有佐證的,因蘇格拉底與孔子類似,屬於述而不作的類型,而柏拉圖又喜歡借蘇格拉底的口談他自己的想法,那些想法究竟是不是蘇格拉底本人的意思,恐怕也難有人知道了。但不管怎樣,讀他們的著作總是會被他們無所不知的博學驚到。


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以亞里士多德為例,他是一名哲學家,但他的著作包含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教育學、政治學、倫理學等等,在他的時代,所有這些學問統稱為哲學,凡是可以啟迪人智慧的學問,都劃歸於哲學,這也是經典哲學包羅萬象的原因。


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但問題是,現在的哲學怎麼了?現在的哲學家普遍缺乏掌控全部學問的能力,於是他們只能談論那些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問題。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家可以同時具有多種身份,既懂哲學,又是科學權威,可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現在的哲學家就不行呢?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多年。另外一個問題,當讀哲學著作的時候,一個奇怪的感覺就是越古老的越容易理解,越現代的反而越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陳嘉映先生的《哲學·科學·常識》部分回答了我的疑惑。


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在《哲學·科學·常識》裡,陳嘉映先生說現在的哲學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了。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其本質目的是要找到一種能統一各種現象的理論,用老子的話來講,就是“道”,尋其大道是哲學家的使命。於是乎,他們觀察大自然,觀察人類生活,觀察飛禽走獸,觀察陰晴圓缺,觀察能觀察到的一切,然後思考總結,用《易經》裡的話來講,叫做“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最後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


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由於這一體系本身就是為了解釋萬事萬物,所以它必然包羅萬象。然而,自康德以後,尋找大一統理論的大旗漸漸由物理學家們扛起了,哲學家們漸漸無法染指科學了。

為什麼呢?為什麼哲學家扛不動尋求大一統理論的大旗了呢?可能很多熱愛哲學的人對此不以為然,但物理學家更接近真理恐怕已是不爭的事實了。當然物理學也有物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最終可能還是要返到哲學,這也是讓很多哲學家們引以為豪的地方,他們認為不管你是物理學,還是化學,抑或天文學心理學,任何學問都有它們解答不了的問題,最終都要回到它們的母體——哲學尋求答案。


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但哲學家可能忽略了一點,科學與傳統哲學有著本質的不同,科學更注重理性,哲學更注重常識。當哲學家們觀天察地的時候,他們更相信自己的常識,願意從那些公認的常識中總結規律,所以他們的哲學更易懂,一般人即便沒做過哲學訓練,也能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思。科學則完全不同,科學觀察到的現象跟常識無關,甚至說絕大多數是反常識的。科學家們通過精密的儀器測量,通過具體的實驗驗證,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通過複雜的公式計算,這一切都讓外行人看不懂。

對於一個哲學原理,可能它本身很複雜,但由於哲學從常識出發,有其天然的自然理解能力,哲學家們可以用很通俗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一般人也能理解個大差不差,而科學原理則不同,科學家們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一個複雜的理論。關於這一點,陳嘉映先生舉了個例子:

費曼曾打算給大學一年級學生開一次講座,解釋自旋等於1/2的粒子為什麼服從費米—狄拉克統計,後來他放棄了這個打算,費曼說:“我沒法把它簡化到大學一年級的水平。這意味著實際上我們並不理解它。”


為什麼以前的哲學包羅萬象,現在的哲學只剩下“哲學”?


哲學也有與常識相悖的地方,但解釋其悖論還是比較容易的,科學則不同,當你想要向外行人解釋一個結論為什麼與直觀觀察到的現象不一致時,可能你需要從頭向其普及一系列知識,而每個知識又牽扯到另外的知識,另外的知識會將你帶得更遠,最終你發現向門外漢解釋那些理論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隨著科學的爆炸式發展,人窮其一生都無法研究透徹科學中的任意一門,更遑論研究明白所有科目,所以當代哲學家能守住形而上學就已經不錯了。另外一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就在其中了,那些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擁有多種身份,有著縱觀全局的能力,可以將事情講得很明白,而那些僅僅是“哲學家”的哲學家,喪失了這種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