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哲學 論語 文化 孔子 詩歌 歷史跋涉者 2019-04-06

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文/一杆筆

中國上下五千年,其中有許許多多的文化形式出現,像是詩詞、歌賦等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還有一個同樣重要,那就是俗語。雖然沒有詩詞那樣文縐縐,深奧難懂,但俗語雅俗共賞,短短几個字組成的白話就可以道出很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不少的民間哲學在其中,像是人情冷暖、社會關係都有體現,有很多的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領悟的。

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很多的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就像今天要說的這句,“官不入民宅”,其中包含了老祖宗的智慧在裡面,也包含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在其中。為什麼說當官的不能進百姓的家中,這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在裡面嗎?其實這是古人總結出的一種社會現象、人情百態,看後深以為然。但其實大家不知道是,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上一句,更有下一句,道出了人間百態。

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先說上一句,“君不進臣房”,因為古代是有嚴格的禮儀制度的,在《論語》中,先哲孔子有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在告訴我們君王和臣子之間是有一定的地位差距的,君臣之道,尊卑不能亂。其實還有一點,如果君王看到了一些好東西,從而動了貪心,這對於雙方都不好,所以避免這樣情況發生,所以君王就不要隨意去“臣房”,同樣“官不入民宅”,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當時的百姓生產力低下,還有沉重的賦稅,再加上時不時還要給官員“上貢”,這個就本來讓困苦的百姓來說就是雪上加霜。常常就看到很多的百姓被迫逃荒、避難,有的就被打入大牢,很多的百姓都“談官色變”,久而久之,人們的心中對於當官的要來家中都有種恐懼的心理,即便到了現在,聽說有個官員要來“家訪”心裡也要緊張一下,唯恐事情發生。

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最後一個則是“父不進子房”,很多人都不明白,我自己的兒子,就連個房間都不能去了?其實也不是說不能去,是最好不要去。孩子在出生後便是個獨立的個體,在3歲分房後,父母進房前先敲門,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可以讓孩子學會尊重。之後孩子長大成人,談婚論嫁,雖然還是你的孩子,但同樣兒子、兒媳是一個小家庭的存在,要是家長貿然進屋,則會被人們所不齒,所以還是不去為妙。

俗語:“官不入民宅”,下一句說出父子交往,是經典中的經典!

一杆筆觀點:從中不難看出,這包含了老祖宗的道理,這些“房子”最好還是不要貿然前去。這句俗語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道理,經典的民間哲學,尤其是下一句,可以看到,家長其實應該給孩子有足夠的尊重,這就是人們說的“修身”,即便到了現在也同樣適用,畢竟是代代相傳的俗語,還是有其中一定的道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參考文獻《俗語大全》、《論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