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人類在探索宇宙獲得了巨大成就之時,也對宇宙產生了更深的恐懼,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存在主義的價值觀,追求某種超越。


當然,在宗教最終被廢弛之前,人類還經歷了很多個階段。雅斯貝爾斯舉出了兩個曾經試圖取代宗教權威地位,給予新的解答的意識形態。

第一個是啟蒙運動提供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意識中,人們「期待著文明臻於盡善盡美」,認為人的理性「能夠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生活「成為它所應是的狀態」。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這個「完美世界」規劃了藍圖。可啟蒙運動的努力,雖然使人建立了更完善的政府,發展了使人受益無窮的科學技術,卻終究未解決人們在宗教不斷被廢弛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當那牢不可破的理想政體面臨著分崩離析,當經濟危機的週期不斷顯現,當戰爭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科學技術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核武器、毒氣使人類對前景更茫然無措的時候,人們發現,精神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宗教的式微而愈演愈烈了。

第二個具有說服力的價值體系,是基於啟蒙運動而發展出來的黑格爾的歷史意識。這種意識基於啟蒙運動造成的兩種不同情感,一方面,被啟蒙運動所感染的人,對「輝煌未來正在到來的信念」極力捍衛,科學不斷帶來的成果令人興奮,精神的危機暫時退居二線,為物質的勝利所掩蓋;另一方面,浪漫主義者們感嘆人性本身的喪失,對「一種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救的深淵」產生恐懼。

在這樣情況下,黑格爾所描繪的世界就顯得十分誘人。對立的事物被當作更高歷史階段到來的信號,都是「正反合」的運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樣,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人的歷史認識的暫時騷動變成了永恆的寧靜」。

可這樣的價值也並沒有最終取代宗教的作用。黑格爾理論的本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把存在固定地聯繫於一種被人為地簡單化了的歷史過程」。

隨著黑格爾熱潮的消逝,辯證法被「降低為單純的方法」,這方法中,「既無人的實存的歷史內容,也無形而上學的內容」。也就是說,辯證法與黑格爾主義本身,就是在忽視人本身的超越性、自由性,而去描述一個必然性的歷史的。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而人卻喪失了能動性。

於是,在對宗教口誅筆伐的近代社會中,不斷用來填補宗教廢弛所留下的空白的諸價值,都在不斷地發展中,喪失了各自的說服性。虛無主義終究還是找上門來了。

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從不同的方面最終將宗教的價值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無主義的漫漫長夜:「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在描述了宗教喪失其影響力的歷史之後,雅斯貝爾斯總結道:

「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信念,認為人的行動是毫無結果的,一切都已成為可疑的,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生存無非是一個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欺騙與自我欺騙不斷交替的大漩渦。」

03.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

在宗教約束力廢弛這一當代現狀的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提出了兩個造成人類精神狀況惡化的原因,那就是技術的發展與群眾(mass)的出現。

啟蒙運動使科學自信地發展起來,使其在三百年內取得了比人類此前上萬年進步的總和還多的成果。在19世紀的100年內,世界人口從8億漲到了18億,這還只是雅斯貝爾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目光回到現在,則會發現,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又從18億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四倍,這還要考慮到中間的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驚人的死亡。

時至今日,不僅是人口在迅速增長,我們每天所生產的信息恐怕也要比以前所有產生過的信息還要多。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人類在探索宇宙獲得了巨大成就之時,也對宇宙產生了更深的恐懼,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存在主義的價值觀,追求某種超越。


當然,在宗教最終被廢弛之前,人類還經歷了很多個階段。雅斯貝爾斯舉出了兩個曾經試圖取代宗教權威地位,給予新的解答的意識形態。

第一個是啟蒙運動提供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意識中,人們「期待著文明臻於盡善盡美」,認為人的理性「能夠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生活「成為它所應是的狀態」。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這個「完美世界」規劃了藍圖。可啟蒙運動的努力,雖然使人建立了更完善的政府,發展了使人受益無窮的科學技術,卻終究未解決人們在宗教不斷被廢弛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當那牢不可破的理想政體面臨著分崩離析,當經濟危機的週期不斷顯現,當戰爭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科學技術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核武器、毒氣使人類對前景更茫然無措的時候,人們發現,精神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宗教的式微而愈演愈烈了。

第二個具有說服力的價值體系,是基於啟蒙運動而發展出來的黑格爾的歷史意識。這種意識基於啟蒙運動造成的兩種不同情感,一方面,被啟蒙運動所感染的人,對「輝煌未來正在到來的信念」極力捍衛,科學不斷帶來的成果令人興奮,精神的危機暫時退居二線,為物質的勝利所掩蓋;另一方面,浪漫主義者們感嘆人性本身的喪失,對「一種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救的深淵」產生恐懼。

在這樣情況下,黑格爾所描繪的世界就顯得十分誘人。對立的事物被當作更高歷史階段到來的信號,都是「正反合」的運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樣,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人的歷史認識的暫時騷動變成了永恆的寧靜」。

可這樣的價值也並沒有最終取代宗教的作用。黑格爾理論的本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把存在固定地聯繫於一種被人為地簡單化了的歷史過程」。

隨著黑格爾熱潮的消逝,辯證法被「降低為單純的方法」,這方法中,「既無人的實存的歷史內容,也無形而上學的內容」。也就是說,辯證法與黑格爾主義本身,就是在忽視人本身的超越性、自由性,而去描述一個必然性的歷史的。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而人卻喪失了能動性。

於是,在對宗教口誅筆伐的近代社會中,不斷用來填補宗教廢弛所留下的空白的諸價值,都在不斷地發展中,喪失了各自的說服性。虛無主義終究還是找上門來了。

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從不同的方面最終將宗教的價值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無主義的漫漫長夜:「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在描述了宗教喪失其影響力的歷史之後,雅斯貝爾斯總結道:

「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信念,認為人的行動是毫無結果的,一切都已成為可疑的,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生存無非是一個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欺騙與自我欺騙不斷交替的大漩渦。」

03.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

在宗教約束力廢弛這一當代現狀的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提出了兩個造成人類精神狀況惡化的原因,那就是技術的發展與群眾(mass)的出現。

啟蒙運動使科學自信地發展起來,使其在三百年內取得了比人類此前上萬年進步的總和還多的成果。在19世紀的100年內,世界人口從8億漲到了18億,這還只是雅斯貝爾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目光回到現在,則會發現,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又從18億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四倍,這還要考慮到中間的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驚人的死亡。

時至今日,不僅是人口在迅速增長,我們每天所生產的信息恐怕也要比以前所有產生過的信息還要多。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日本東京的地鐵線路圖,與托爾斯泰時期的聖彼得堡幾十萬人口相比,東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9世紀大都市的100倍,而東京這樣的超級城市也正在被新的人口大城所超越。


這樣的技術發展和人口增長,都讓現代人在享受科技果實之後,未能消化技術所帶來的全部作用。

當論及技術發展的根源,亦即為什麼西方世界發展了科學技術時,雅斯貝爾斯將之歸因為歐洲人所秉持的理性主義,以及古希臘和猶太教思想帶來的個體自我的主體性和實在論。它們使得西方人義無反顧地探索外部世界,最終征服了空間,「開始把這個星球包裹在一張機械構造的大網內」。

但是現在,人們有了如此強大的科學技術,也並不能對一切做出回答,尤其不能回答宗教曾經自信的解答過的那些根本問題。這種困擾,在雅斯貝爾斯看來,造成了這樣的現狀,那就是:

「人很自然地想要通過他的這些成就來探明存在的本質,直到他驚恐萬分地從他為自己造成的空虛中退縮回來為止。」

技術的發展要求人思考其自身,解決精神的危機,可它又給人們帶來了對物質的無盡享樂,試圖阻礙人對自身本質的思考。另一方面,群眾的出現,使人不再成其為人: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不復是他在單獨自處時的那個人。」

群眾這個概念成了另一張隱形的網。每一個現代的個體,都被機器納入到一個群眾的大的概念之內。世界就像是一個公司,而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員工。

人從一出生,就要是一個群眾的人,他每天所面臨的人,可能都要比過去的人一輩子見到的人還要多。他是社交的,必須在群眾之中才能體現出自我,而一旦獨處,則會孤獨、恐懼,於是強烈地希望回到群眾中去,儘管在群眾中他也不過只是一個沒有五官的面具。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人類在探索宇宙獲得了巨大成就之時,也對宇宙產生了更深的恐懼,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存在主義的價值觀,追求某種超越。


當然,在宗教最終被廢弛之前,人類還經歷了很多個階段。雅斯貝爾斯舉出了兩個曾經試圖取代宗教權威地位,給予新的解答的意識形態。

第一個是啟蒙運動提供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意識中,人們「期待著文明臻於盡善盡美」,認為人的理性「能夠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生活「成為它所應是的狀態」。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這個「完美世界」規劃了藍圖。可啟蒙運動的努力,雖然使人建立了更完善的政府,發展了使人受益無窮的科學技術,卻終究未解決人們在宗教不斷被廢弛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當那牢不可破的理想政體面臨著分崩離析,當經濟危機的週期不斷顯現,當戰爭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科學技術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核武器、毒氣使人類對前景更茫然無措的時候,人們發現,精神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宗教的式微而愈演愈烈了。

第二個具有說服力的價值體系,是基於啟蒙運動而發展出來的黑格爾的歷史意識。這種意識基於啟蒙運動造成的兩種不同情感,一方面,被啟蒙運動所感染的人,對「輝煌未來正在到來的信念」極力捍衛,科學不斷帶來的成果令人興奮,精神的危機暫時退居二線,為物質的勝利所掩蓋;另一方面,浪漫主義者們感嘆人性本身的喪失,對「一種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救的深淵」產生恐懼。

在這樣情況下,黑格爾所描繪的世界就顯得十分誘人。對立的事物被當作更高歷史階段到來的信號,都是「正反合」的運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樣,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人的歷史認識的暫時騷動變成了永恆的寧靜」。

可這樣的價值也並沒有最終取代宗教的作用。黑格爾理論的本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把存在固定地聯繫於一種被人為地簡單化了的歷史過程」。

隨著黑格爾熱潮的消逝,辯證法被「降低為單純的方法」,這方法中,「既無人的實存的歷史內容,也無形而上學的內容」。也就是說,辯證法與黑格爾主義本身,就是在忽視人本身的超越性、自由性,而去描述一個必然性的歷史的。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而人卻喪失了能動性。

於是,在對宗教口誅筆伐的近代社會中,不斷用來填補宗教廢弛所留下的空白的諸價值,都在不斷地發展中,喪失了各自的說服性。虛無主義終究還是找上門來了。

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從不同的方面最終將宗教的價值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無主義的漫漫長夜:「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在描述了宗教喪失其影響力的歷史之後,雅斯貝爾斯總結道:

「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信念,認為人的行動是毫無結果的,一切都已成為可疑的,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生存無非是一個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欺騙與自我欺騙不斷交替的大漩渦。」

03.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

在宗教約束力廢弛這一當代現狀的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提出了兩個造成人類精神狀況惡化的原因,那就是技術的發展與群眾(mass)的出現。

啟蒙運動使科學自信地發展起來,使其在三百年內取得了比人類此前上萬年進步的總和還多的成果。在19世紀的100年內,世界人口從8億漲到了18億,這還只是雅斯貝爾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目光回到現在,則會發現,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又從18億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四倍,這還要考慮到中間的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驚人的死亡。

時至今日,不僅是人口在迅速增長,我們每天所生產的信息恐怕也要比以前所有產生過的信息還要多。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日本東京的地鐵線路圖,與托爾斯泰時期的聖彼得堡幾十萬人口相比,東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9世紀大都市的100倍,而東京這樣的超級城市也正在被新的人口大城所超越。


這樣的技術發展和人口增長,都讓現代人在享受科技果實之後,未能消化技術所帶來的全部作用。

當論及技術發展的根源,亦即為什麼西方世界發展了科學技術時,雅斯貝爾斯將之歸因為歐洲人所秉持的理性主義,以及古希臘和猶太教思想帶來的個體自我的主體性和實在論。它們使得西方人義無反顧地探索外部世界,最終征服了空間,「開始把這個星球包裹在一張機械構造的大網內」。

但是現在,人們有了如此強大的科學技術,也並不能對一切做出回答,尤其不能回答宗教曾經自信的解答過的那些根本問題。這種困擾,在雅斯貝爾斯看來,造成了這樣的現狀,那就是:

「人很自然地想要通過他的這些成就來探明存在的本質,直到他驚恐萬分地從他為自己造成的空虛中退縮回來為止。」

技術的發展要求人思考其自身,解決精神的危機,可它又給人們帶來了對物質的無盡享樂,試圖阻礙人對自身本質的思考。另一方面,群眾的出現,使人不再成其為人: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不復是他在單獨自處時的那個人。」

群眾這個概念成了另一張隱形的網。每一個現代的個體,都被機器納入到一個群眾的大的概念之內。世界就像是一個公司,而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員工。

人從一出生,就要是一個群眾的人,他每天所面臨的人,可能都要比過去的人一輩子見到的人還要多。他是社交的,必須在群眾之中才能體現出自我,而一旦獨處,則會孤獨、恐懼,於是強烈地希望回到群眾中去,儘管在群眾中他也不過只是一個沒有五官的面具。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劇照,20世紀初,卓別林就致力於探討在技術發展的時代,人的自由和愛如何體現,探討人的工具化對人的剝奪。

可以說,人的個體性,人的自由並未因物質的富足而得到解放,反而被無形地控制住了。

可畢竟作為個體的人沒有消亡,我們自己本身還是獨立的,還「拒絕讓自己被一種生活秩序消化掉」,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表現自我」,人就必須「反抗」。

書中,雅斯貝爾斯描述了現代人在群眾的龐大機器下的種種表現:

「(人們)熱衷於現代科技的發明物,熱衷於聲勢浩大的群眾;狂熱地崇拜名人的成就,財富與能力;在性的行為上趨於複雜造作和獸性化;賭博、冒險,甚至生命遭受危險。彩票數以百萬計地出售。」

這些都可以視作是人們在精神遭受危機的時候,所產生的某種「反抗」,雖然大多數時候它更像是轉移注意力罷了。

04.

「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整本《時代的精神狀況》都試圖描繪人們所經歷的,對解決精神危機所作的嘗試,有的是無意識的,有的則是半自覺,但毫無疑問,都沒有取得成功。這些對虛無主義的「反抗」,從人的身體,一直到社會的各部門,以及人類的各種活動,都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卻從始至終被虛無主義所牽制。

首先,人的「反抗」表現在身體上,他們在機器取代了大部分人類勞動的情況下保持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中尋求解放」。雅斯貝爾斯把這稱為是「人的身體正在要求自己的權利」,只不過:

「僅僅通過體育運動,人還是不能贏得自由。僅僅通過保持身體的健康,僅僅通過在生命勇氣上的昇華,僅僅通過認真地『參加遊戲』,他並不能夠克服喪失他的自我的危險。」

的確,個人在群眾中逐漸消失了,我們已經認不清什麼是自己。我們在技術的控制下,生活於一個個網絡中,是多個共同體交織的產物,是人類現代大廈的某個環節。

這種狀況下,以往意義上的國家消失了,信息化的人類不再可能滿足於信息閉塞的生活,他們群眾化,卻不團結,庸俗卻不愚昧。雅斯貝爾斯於是便指出,為了表達國家這一範疇的實存,現代國家只得被迫在戰爭中表達自己。

可是在今天,戰爭不再「導致任何偉大的歷史決定」,不再是「為信念而情願犧牲生命」,而是「僅僅造成毀滅」。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人類在探索宇宙獲得了巨大成就之時,也對宇宙產生了更深的恐懼,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存在主義的價值觀,追求某種超越。


當然,在宗教最終被廢弛之前,人類還經歷了很多個階段。雅斯貝爾斯舉出了兩個曾經試圖取代宗教權威地位,給予新的解答的意識形態。

第一個是啟蒙運動提供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意識中,人們「期待著文明臻於盡善盡美」,認為人的理性「能夠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生活「成為它所應是的狀態」。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這個「完美世界」規劃了藍圖。可啟蒙運動的努力,雖然使人建立了更完善的政府,發展了使人受益無窮的科學技術,卻終究未解決人們在宗教不斷被廢弛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當那牢不可破的理想政體面臨著分崩離析,當經濟危機的週期不斷顯現,當戰爭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科學技術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核武器、毒氣使人類對前景更茫然無措的時候,人們發現,精神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宗教的式微而愈演愈烈了。

第二個具有說服力的價值體系,是基於啟蒙運動而發展出來的黑格爾的歷史意識。這種意識基於啟蒙運動造成的兩種不同情感,一方面,被啟蒙運動所感染的人,對「輝煌未來正在到來的信念」極力捍衛,科學不斷帶來的成果令人興奮,精神的危機暫時退居二線,為物質的勝利所掩蓋;另一方面,浪漫主義者們感嘆人性本身的喪失,對「一種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救的深淵」產生恐懼。

在這樣情況下,黑格爾所描繪的世界就顯得十分誘人。對立的事物被當作更高歷史階段到來的信號,都是「正反合」的運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樣,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人的歷史認識的暫時騷動變成了永恆的寧靜」。

可這樣的價值也並沒有最終取代宗教的作用。黑格爾理論的本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把存在固定地聯繫於一種被人為地簡單化了的歷史過程」。

隨著黑格爾熱潮的消逝,辯證法被「降低為單純的方法」,這方法中,「既無人的實存的歷史內容,也無形而上學的內容」。也就是說,辯證法與黑格爾主義本身,就是在忽視人本身的超越性、自由性,而去描述一個必然性的歷史的。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而人卻喪失了能動性。

於是,在對宗教口誅筆伐的近代社會中,不斷用來填補宗教廢弛所留下的空白的諸價值,都在不斷地發展中,喪失了各自的說服性。虛無主義終究還是找上門來了。

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從不同的方面最終將宗教的價值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無主義的漫漫長夜:「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在描述了宗教喪失其影響力的歷史之後,雅斯貝爾斯總結道:

「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信念,認為人的行動是毫無結果的,一切都已成為可疑的,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生存無非是一個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欺騙與自我欺騙不斷交替的大漩渦。」

03.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

在宗教約束力廢弛這一當代現狀的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提出了兩個造成人類精神狀況惡化的原因,那就是技術的發展與群眾(mass)的出現。

啟蒙運動使科學自信地發展起來,使其在三百年內取得了比人類此前上萬年進步的總和還多的成果。在19世紀的100年內,世界人口從8億漲到了18億,這還只是雅斯貝爾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目光回到現在,則會發現,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又從18億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四倍,這還要考慮到中間的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驚人的死亡。

時至今日,不僅是人口在迅速增長,我們每天所生產的信息恐怕也要比以前所有產生過的信息還要多。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日本東京的地鐵線路圖,與托爾斯泰時期的聖彼得堡幾十萬人口相比,東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9世紀大都市的100倍,而東京這樣的超級城市也正在被新的人口大城所超越。


這樣的技術發展和人口增長,都讓現代人在享受科技果實之後,未能消化技術所帶來的全部作用。

當論及技術發展的根源,亦即為什麼西方世界發展了科學技術時,雅斯貝爾斯將之歸因為歐洲人所秉持的理性主義,以及古希臘和猶太教思想帶來的個體自我的主體性和實在論。它們使得西方人義無反顧地探索外部世界,最終征服了空間,「開始把這個星球包裹在一張機械構造的大網內」。

但是現在,人們有了如此強大的科學技術,也並不能對一切做出回答,尤其不能回答宗教曾經自信的解答過的那些根本問題。這種困擾,在雅斯貝爾斯看來,造成了這樣的現狀,那就是:

「人很自然地想要通過他的這些成就來探明存在的本質,直到他驚恐萬分地從他為自己造成的空虛中退縮回來為止。」

技術的發展要求人思考其自身,解決精神的危機,可它又給人們帶來了對物質的無盡享樂,試圖阻礙人對自身本質的思考。另一方面,群眾的出現,使人不再成其為人: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不復是他在單獨自處時的那個人。」

群眾這個概念成了另一張隱形的網。每一個現代的個體,都被機器納入到一個群眾的大的概念之內。世界就像是一個公司,而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員工。

人從一出生,就要是一個群眾的人,他每天所面臨的人,可能都要比過去的人一輩子見到的人還要多。他是社交的,必須在群眾之中才能體現出自我,而一旦獨處,則會孤獨、恐懼,於是強烈地希望回到群眾中去,儘管在群眾中他也不過只是一個沒有五官的面具。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劇照,20世紀初,卓別林就致力於探討在技術發展的時代,人的自由和愛如何體現,探討人的工具化對人的剝奪。

可以說,人的個體性,人的自由並未因物質的富足而得到解放,反而被無形地控制住了。

可畢竟作為個體的人沒有消亡,我們自己本身還是獨立的,還「拒絕讓自己被一種生活秩序消化掉」,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表現自我」,人就必須「反抗」。

書中,雅斯貝爾斯描述了現代人在群眾的龐大機器下的種種表現:

「(人們)熱衷於現代科技的發明物,熱衷於聲勢浩大的群眾;狂熱地崇拜名人的成就,財富與能力;在性的行為上趨於複雜造作和獸性化;賭博、冒險,甚至生命遭受危險。彩票數以百萬計地出售。」

這些都可以視作是人們在精神遭受危機的時候,所產生的某種「反抗」,雖然大多數時候它更像是轉移注意力罷了。

04.

「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整本《時代的精神狀況》都試圖描繪人們所經歷的,對解決精神危機所作的嘗試,有的是無意識的,有的則是半自覺,但毫無疑問,都沒有取得成功。這些對虛無主義的「反抗」,從人的身體,一直到社會的各部門,以及人類的各種活動,都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卻從始至終被虛無主義所牽制。

首先,人的「反抗」表現在身體上,他們在機器取代了大部分人類勞動的情況下保持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中尋求解放」。雅斯貝爾斯把這稱為是「人的身體正在要求自己的權利」,只不過:

「僅僅通過體育運動,人還是不能贏得自由。僅僅通過保持身體的健康,僅僅通過在生命勇氣上的昇華,僅僅通過認真地『參加遊戲』,他並不能夠克服喪失他的自我的危險。」

的確,個人在群眾中逐漸消失了,我們已經認不清什麼是自己。我們在技術的控制下,生活於一個個網絡中,是多個共同體交織的產物,是人類現代大廈的某個環節。

這種狀況下,以往意義上的國家消失了,信息化的人類不再可能滿足於信息閉塞的生活,他們群眾化,卻不團結,庸俗卻不愚昧。雅斯貝爾斯於是便指出,為了表達國家這一範疇的實存,現代國家只得被迫在戰爭中表達自己。

可是在今天,戰爭不再「導致任何偉大的歷史決定」,不再是「為信念而情願犧牲生命」,而是「僅僅造成毀滅」。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索姆河戰役死亡的德國士兵@1916年,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數量有限的一戰,戰爭顯得更殘忍,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使得20世紀成了人類史上最恐怖的世紀。

一戰就是這樣的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它表面上是用戰爭分割開了整個人類歷史,而實際上,它是價值虛無的宣洩,是工業時代諸問題引起的大爆炸。從這個角度看,二戰更像是一戰的下半場。就在兩次戰爭的這個中場休息的幕間,雅斯貝爾斯一針見血地預言道:

「一場新的戰爭(二戰)的可能性始終沒有消失,它將比以往任何一場戰爭都更為可怕,它可能是當代(一戰結束後的)歐洲人的末日。」

因此,雅斯貝爾斯認為,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法西斯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才得以趁虛而入,它們所提供的正是一種「不費力的可能性」:

「它們的實現是以我們所有的人幾乎都放棄我們之成為我們自己的那樣一種權利為代價的。」

同樣,教育,正像國家、戰爭一樣,也無法在當代的虛無主義中提供任何可能的信念和理想,而停留於「無休止的教學法的實驗」。唯利是圖的專業教育,只教導人去成為社會的一個無姓之人,而體系森嚴的主流教育,更像是用走馬觀花的形式努力讓人忘懷教育之所是。

家庭、婚姻等等也都成為了無主之地。既然上帝已死,契約也是一紙謊言,家庭和婚姻也就喪失了約束力,不能再為任何人提供可靠的庇護所。不難想象,在沒有海量信息的時代,一個人極難認識到自己的家庭所處的地位,嫌貧愛富還是少數人的野心所致。

一個男人一生所遇到的女人最多不過百人,而現在卻目不暇接,有了太多選擇和機會。人被迫走向了過於豐富的世界,前提就是先放棄掉自我的小世界。

在虛無主義剝奪價值的過程中,它是所向披靡的。一旦沒有了宗教的根基,人類再也未能建立任何牢固的價值。那些當代流行的新興學科,雖然也試圖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意義和價值,卻都遭到了雅斯貝爾斯的批駁。

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果實,看似使人更加理解了人與所處的世界,究其根本,卻都以科學的精神為依託,始終從外部世界來研究人。哪怕是心理學對人類心理的研究,也一直在弗洛伊德的體系之內,通過人的口誤、筆誤、夢話來研究人本身:

「在這種所謂的認識中,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此外,藝術也淪為了刺激性的消遣,它要麼只能是少數人精神危機的發洩,要麼為群眾提供麻醉。哲學則:

「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似乎越來越成為單純的理論學說和歷史的事業,因而正愈益放棄其真正的作用。」

在這一系列的考察中,雅斯貝爾斯勾畫出了現代社會的圖景,使現代人的精神狀況變得清晰起來。在他的筆下,現代人的存在根基喪失了,人類所有的生活,包括理論的建構、國家的組成、教育的培養、不斷的戰爭、科學的發展、大眾的娛樂等等,都是在存在的缺席下進行的。

人到底如何存在,應該如何存在,可以如何存在,意義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虛無主義固執地飄蕩在空中。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人類在探索宇宙獲得了巨大成就之時,也對宇宙產生了更深的恐懼,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存在主義的價值觀,追求某種超越。


當然,在宗教最終被廢弛之前,人類還經歷了很多個階段。雅斯貝爾斯舉出了兩個曾經試圖取代宗教權威地位,給予新的解答的意識形態。

第一個是啟蒙運動提供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意識中,人們「期待著文明臻於盡善盡美」,認為人的理性「能夠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生活「成為它所應是的狀態」。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這個「完美世界」規劃了藍圖。可啟蒙運動的努力,雖然使人建立了更完善的政府,發展了使人受益無窮的科學技術,卻終究未解決人們在宗教不斷被廢弛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當那牢不可破的理想政體面臨著分崩離析,當經濟危機的週期不斷顯現,當戰爭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科學技術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核武器、毒氣使人類對前景更茫然無措的時候,人們發現,精神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宗教的式微而愈演愈烈了。

第二個具有說服力的價值體系,是基於啟蒙運動而發展出來的黑格爾的歷史意識。這種意識基於啟蒙運動造成的兩種不同情感,一方面,被啟蒙運動所感染的人,對「輝煌未來正在到來的信念」極力捍衛,科學不斷帶來的成果令人興奮,精神的危機暫時退居二線,為物質的勝利所掩蓋;另一方面,浪漫主義者們感嘆人性本身的喪失,對「一種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救的深淵」產生恐懼。

在這樣情況下,黑格爾所描繪的世界就顯得十分誘人。對立的事物被當作更高歷史階段到來的信號,都是「正反合」的運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樣,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人的歷史認識的暫時騷動變成了永恆的寧靜」。

可這樣的價值也並沒有最終取代宗教的作用。黑格爾理論的本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把存在固定地聯繫於一種被人為地簡單化了的歷史過程」。

隨著黑格爾熱潮的消逝,辯證法被「降低為單純的方法」,這方法中,「既無人的實存的歷史內容,也無形而上學的內容」。也就是說,辯證法與黑格爾主義本身,就是在忽視人本身的超越性、自由性,而去描述一個必然性的歷史的。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而人卻喪失了能動性。

於是,在對宗教口誅筆伐的近代社會中,不斷用來填補宗教廢弛所留下的空白的諸價值,都在不斷地發展中,喪失了各自的說服性。虛無主義終究還是找上門來了。

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從不同的方面最終將宗教的價值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無主義的漫漫長夜:「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在描述了宗教喪失其影響力的歷史之後,雅斯貝爾斯總結道:

「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信念,認為人的行動是毫無結果的,一切都已成為可疑的,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生存無非是一個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欺騙與自我欺騙不斷交替的大漩渦。」

03.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

在宗教約束力廢弛這一當代現狀的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提出了兩個造成人類精神狀況惡化的原因,那就是技術的發展與群眾(mass)的出現。

啟蒙運動使科學自信地發展起來,使其在三百年內取得了比人類此前上萬年進步的總和還多的成果。在19世紀的100年內,世界人口從8億漲到了18億,這還只是雅斯貝爾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目光回到現在,則會發現,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又從18億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四倍,這還要考慮到中間的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驚人的死亡。

時至今日,不僅是人口在迅速增長,我們每天所生產的信息恐怕也要比以前所有產生過的信息還要多。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日本東京的地鐵線路圖,與托爾斯泰時期的聖彼得堡幾十萬人口相比,東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9世紀大都市的100倍,而東京這樣的超級城市也正在被新的人口大城所超越。


這樣的技術發展和人口增長,都讓現代人在享受科技果實之後,未能消化技術所帶來的全部作用。

當論及技術發展的根源,亦即為什麼西方世界發展了科學技術時,雅斯貝爾斯將之歸因為歐洲人所秉持的理性主義,以及古希臘和猶太教思想帶來的個體自我的主體性和實在論。它們使得西方人義無反顧地探索外部世界,最終征服了空間,「開始把這個星球包裹在一張機械構造的大網內」。

但是現在,人們有了如此強大的科學技術,也並不能對一切做出回答,尤其不能回答宗教曾經自信的解答過的那些根本問題。這種困擾,在雅斯貝爾斯看來,造成了這樣的現狀,那就是:

「人很自然地想要通過他的這些成就來探明存在的本質,直到他驚恐萬分地從他為自己造成的空虛中退縮回來為止。」

技術的發展要求人思考其自身,解決精神的危機,可它又給人們帶來了對物質的無盡享樂,試圖阻礙人對自身本質的思考。另一方面,群眾的出現,使人不再成其為人: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不復是他在單獨自處時的那個人。」

群眾這個概念成了另一張隱形的網。每一個現代的個體,都被機器納入到一個群眾的大的概念之內。世界就像是一個公司,而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員工。

人從一出生,就要是一個群眾的人,他每天所面臨的人,可能都要比過去的人一輩子見到的人還要多。他是社交的,必須在群眾之中才能體現出自我,而一旦獨處,則會孤獨、恐懼,於是強烈地希望回到群眾中去,儘管在群眾中他也不過只是一個沒有五官的面具。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劇照,20世紀初,卓別林就致力於探討在技術發展的時代,人的自由和愛如何體現,探討人的工具化對人的剝奪。

可以說,人的個體性,人的自由並未因物質的富足而得到解放,反而被無形地控制住了。

可畢竟作為個體的人沒有消亡,我們自己本身還是獨立的,還「拒絕讓自己被一種生活秩序消化掉」,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表現自我」,人就必須「反抗」。

書中,雅斯貝爾斯描述了現代人在群眾的龐大機器下的種種表現:

「(人們)熱衷於現代科技的發明物,熱衷於聲勢浩大的群眾;狂熱地崇拜名人的成就,財富與能力;在性的行為上趨於複雜造作和獸性化;賭博、冒險,甚至生命遭受危險。彩票數以百萬計地出售。」

這些都可以視作是人們在精神遭受危機的時候,所產生的某種「反抗」,雖然大多數時候它更像是轉移注意力罷了。

04.

「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整本《時代的精神狀況》都試圖描繪人們所經歷的,對解決精神危機所作的嘗試,有的是無意識的,有的則是半自覺,但毫無疑問,都沒有取得成功。這些對虛無主義的「反抗」,從人的身體,一直到社會的各部門,以及人類的各種活動,都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卻從始至終被虛無主義所牽制。

首先,人的「反抗」表現在身體上,他們在機器取代了大部分人類勞動的情況下保持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中尋求解放」。雅斯貝爾斯把這稱為是「人的身體正在要求自己的權利」,只不過:

「僅僅通過體育運動,人還是不能贏得自由。僅僅通過保持身體的健康,僅僅通過在生命勇氣上的昇華,僅僅通過認真地『參加遊戲』,他並不能夠克服喪失他的自我的危險。」

的確,個人在群眾中逐漸消失了,我們已經認不清什麼是自己。我們在技術的控制下,生活於一個個網絡中,是多個共同體交織的產物,是人類現代大廈的某個環節。

這種狀況下,以往意義上的國家消失了,信息化的人類不再可能滿足於信息閉塞的生活,他們群眾化,卻不團結,庸俗卻不愚昧。雅斯貝爾斯於是便指出,為了表達國家這一範疇的實存,現代國家只得被迫在戰爭中表達自己。

可是在今天,戰爭不再「導致任何偉大的歷史決定」,不再是「為信念而情願犧牲生命」,而是「僅僅造成毀滅」。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索姆河戰役死亡的德國士兵@1916年,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數量有限的一戰,戰爭顯得更殘忍,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使得20世紀成了人類史上最恐怖的世紀。

一戰就是這樣的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它表面上是用戰爭分割開了整個人類歷史,而實際上,它是價值虛無的宣洩,是工業時代諸問題引起的大爆炸。從這個角度看,二戰更像是一戰的下半場。就在兩次戰爭的這個中場休息的幕間,雅斯貝爾斯一針見血地預言道:

「一場新的戰爭(二戰)的可能性始終沒有消失,它將比以往任何一場戰爭都更為可怕,它可能是當代(一戰結束後的)歐洲人的末日。」

因此,雅斯貝爾斯認為,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法西斯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才得以趁虛而入,它們所提供的正是一種「不費力的可能性」:

「它們的實現是以我們所有的人幾乎都放棄我們之成為我們自己的那樣一種權利為代價的。」

同樣,教育,正像國家、戰爭一樣,也無法在當代的虛無主義中提供任何可能的信念和理想,而停留於「無休止的教學法的實驗」。唯利是圖的專業教育,只教導人去成為社會的一個無姓之人,而體系森嚴的主流教育,更像是用走馬觀花的形式努力讓人忘懷教育之所是。

家庭、婚姻等等也都成為了無主之地。既然上帝已死,契約也是一紙謊言,家庭和婚姻也就喪失了約束力,不能再為任何人提供可靠的庇護所。不難想象,在沒有海量信息的時代,一個人極難認識到自己的家庭所處的地位,嫌貧愛富還是少數人的野心所致。

一個男人一生所遇到的女人最多不過百人,而現在卻目不暇接,有了太多選擇和機會。人被迫走向了過於豐富的世界,前提就是先放棄掉自我的小世界。

在虛無主義剝奪價值的過程中,它是所向披靡的。一旦沒有了宗教的根基,人類再也未能建立任何牢固的價值。那些當代流行的新興學科,雖然也試圖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意義和價值,卻都遭到了雅斯貝爾斯的批駁。

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果實,看似使人更加理解了人與所處的世界,究其根本,卻都以科學的精神為依託,始終從外部世界來研究人。哪怕是心理學對人類心理的研究,也一直在弗洛伊德的體系之內,通過人的口誤、筆誤、夢話來研究人本身:

「在這種所謂的認識中,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此外,藝術也淪為了刺激性的消遣,它要麼只能是少數人精神危機的發洩,要麼為群眾提供麻醉。哲學則:

「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似乎越來越成為單純的理論學說和歷史的事業,因而正愈益放棄其真正的作用。」

在這一系列的考察中,雅斯貝爾斯勾畫出了現代社會的圖景,使現代人的精神狀況變得清晰起來。在他的筆下,現代人的存在根基喪失了,人類所有的生活,包括理論的建構、國家的組成、教育的培養、不斷的戰爭、科學的發展、大眾的娛樂等等,都是在存在的缺席下進行的。

人到底如何存在,應該如何存在,可以如何存在,意義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虛無主義固執地飄蕩在空中。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西班牙插畫家Josan Gonzalez所畫《未來即現在》,描繪了虛擬時代正在剝奪實存世界的價值的未來世界。

05.

「真正行動於此地此時」

雖然雅斯貝爾斯探討了現代生活中人的精神危機,也批駁了所有試圖解決危機的行為和方案。但他自己卻並不打算提出什麼具有體系化,或者可操作的解決方法。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給出了一個藥方,那就意味著承認了精神危機所具備的整體性、簡單性,也就相當於認可了有某種人類必將達到的永恆王國,相信有著一種永久不變的價值。如果是那樣,他就與他所批駁的對象無異。

相反,作為一個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他更不會對嚴重的人類當代精神狀況的惡化坐視不管。他當然要提出他自己的理論,只不過這理論是一種視角和沉思。

雅斯貝爾斯不贊成任何的逃避,他不會因為人類精神狀況的惡化而建議人們採取「出世」的態度,也不會天真的認為可以回到過去的田園生活中。他認為:

「無論是生活的極度歡樂,還是對虛無的堅強忍受都不能拯救他(現代人)。當然,這兩者作為困擾時期的暫時避難是必不可少的,但還不夠。」

同樣,「入世的重要性構成了哲學的價值」,是哲學的任務所在。

宗教廢弛、技術發展、群眾出現帶給人的精神上的災難,不能通過無視它們或自我欺騙來解決。技術看似是對人類以往秩序的破壞,使人的生活不再自然,但「它仍可能最終為我們提供更有效的通向大自然的途經」:

「技術化是一條我們不得不沿著它前進的道路。任何倒退的企圖都只會使生活變得愈來愈困難,乃至不可能繼續下去。抨擊技術化並無益處,我們需要的是超越它。」

可如何超越技術呢?雅斯貝爾斯認為首先要確立人的主體性,首先敢於直面現象的困難,敢於直面真實的自我,那個恐懼的、善於自欺的自我:

「只有那種在一切現實面前都認定了自己的災難的人才可能真誠地棄絕這個世界。」

而他所說的棄絕,也只是在努力與世界的種種力量相處的同時,不被這些力量所吞噬,保持自我的真實性的棄絕。

像所有存在主義者一樣,雅斯貝爾斯希望鼓勵所有人直面生活的問題,直面精神狀況的危機,直面虛無,這是他所堅信的現代人的必經之路。虛無主義不是終結,而是開始。

如果繼續用各種形式逃避虛無主義,不論是自以為相信的科學,還是沒辦法的時候只好求助的迷信,還是堂而皇之的宗教,抑或體育運動、冒險競技、政治烏托邦、概率的偶然性,都只是逃避。

如果不鼓起勇氣去面對虛無,它反過來將吞噬掉人類。但虛無主義不是可怕的,正是因為人生看起來的無目的、無意義,給了人類最大限度的自由,最多的可能性,讓人通過價值的虛無認識到了其反面的東西——超越性。

認識到虛無,然後超越它。這就給了每個人以能動性。人的存在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人的生活可以由人自己來規定,來樹立,來創造。雅斯貝爾斯沒有像海德格爾或是薩特那樣,從哲學本體論的層面說明存在主義哲學的真理性,將其形而上化,而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指出每個人都必將面臨的危機,並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01.

時代的精神狀況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好的嗎?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快樂嗎?

的確,在物質上,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們似乎感到,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幸福,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了。

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中,依舊有著各種不適。

過度的信息讓我們不知所措。它們讓每個人都需要學得更多,並永遠處在信息的嘈雜之中。強大的交通工具、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得環境汙染,生物滅絕。而更強大的武器使得屠殺變得簡單易行。

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娛樂的喧囂和慾望的幾何增長之中,吃更好的食物,購買更多的商品,毫無顧忌地追求名利和美貌。就好像忘記了美人也會遲暮,忘記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銀翼殺手2049》劇照,這個經典場景既展示了現代發達的科技,又體現出了一種缺乏人情味的荒蕪,鏡頭中橘色的風暴曾被網友稱作「霧霾」。

衰老、疾病和死亡,至今仍是我們的剋星。哪怕我們能夠延緩衰老,能夠治療疾病,能夠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形式,但它們仍然會讓我們短暫地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追問下去,就不難發現,我們對於自己是誰,生活到底有何意義,目的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信仰科學,卻發現科學不能解釋我們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也不能解釋我們要到哪去,是自取滅亡還是征服宇宙,征服之後又將如何。

我們信仰宗教,卻只能從宗教那裡得來一時的安寧,因為一旦我們回到物質生活中,就又要使用科學所提供的種種物品,而科學又並沒有找到神。

我們信仰有一個完美的社會,更豐富的物質和更自由的精神,卻仍無法提供存在的意義的解答。

於是,我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所有這些糅合在一起,時而信仰科學,時而信仰反科學,欺騙自己忽視掉二者之間尖銳的矛盾,戰戰兢兢地接受物質、信息的洗禮。

為了死後上天堂而活著,為了國家、民族、文化的強大而奮鬥,抑或是為了某種理念和價值觀而實現自我。這些以往說服一代又一代人活下去的說辭,在如今氾濫的信息和享樂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荒誕的笑柄。虛無之感陣陣襲來。

既然什麼都難以令我們信服,我們又遠遠不能擺脫所有信仰,那麼,我們的精神如今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產生的?有沒有一個解決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價值呢?

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前,1930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對此痛心疾首,雖然他的時代還沒有如此駁雜的信息和如此強大的機器,他卻能夠通過分析當時社會的諸多傾向和問題,為後來的世紀提供了應對精神危機的視角和方案。

他就此寫出了《時代的精神狀況》(Man in the Modern Age)一書,用以對抗一戰剛剛結束時歐洲瀰漫的虛無主義。如今看來,這部書雖然意在分析和解決歐洲的精神危機,卻對一百年後的全球精神危機指出了某種出路。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作者:卡爾·雅斯貝爾斯譯者:王德峰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13年


02.

「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常常被看作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但他自己卻拒絕被列於後來稱之為「存在主義」的陣營中。他並不想讓自己的理論體系化、哲學化,而只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當做一種方法,去反抗日趨嚴重的人類精神危機。

《時代的精神狀況》是雅斯貝爾斯應邀而寫的一本概論式的小書。當時,雅斯貝爾斯正在寫作那部後來使他聲名遠播的《哲學》。因此,《時代的精神狀況》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一個導言,一個濃縮的版本。

對於並非致力於研究雅斯貝爾斯的一般讀者而言,這部十萬字的小書,既可以使人一窺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又可以詳盡地瞭解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可以說,《時代的精神狀況》是一部易讀、深刻、提綱挈領、條理清晰的經典作品。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在書房,這裡是他接待賓客,並與知識分子們辯論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論說服別人,是其一大愛好。

在書的一開篇,雅斯貝爾斯就道出了時代精神和當代問題的起源:

「以往,僅僅是少數人焦慮地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危險,而現在,大戰(一戰)以後,這種危險的嚴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

在他看來,如今時代問題的產生,首先是由於過去價值的失效。在這裡,雅斯貝爾斯提出了第一個狀況,那就是宗教約束力的廢弛:

「曾經有一些時代,其中的人認為,他的世界是處在逝去了的黃金時代與隨上帝目的之實現而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之間的一個持久不變的中間階段。」

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活動「限於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而環境本身則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今天的人,瞭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無非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的生活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具有說服力的信仰。這是最本質的一個改變。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人類在探索宇宙獲得了巨大成就之時,也對宇宙產生了更深的恐懼,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存在主義的價值觀,追求某種超越。


當然,在宗教最終被廢弛之前,人類還經歷了很多個階段。雅斯貝爾斯舉出了兩個曾經試圖取代宗教權威地位,給予新的解答的意識形態。

第一個是啟蒙運動提供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意識中,人們「期待著文明臻於盡善盡美」,認為人的理性「能夠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生活「成為它所應是的狀態」。

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給這個「完美世界」規劃了藍圖。可啟蒙運動的努力,雖然使人建立了更完善的政府,發展了使人受益無窮的科學技術,卻終究未解決人們在宗教不斷被廢弛的環境下,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當那牢不可破的理想政體面臨著分崩離析,當經濟危機的週期不斷顯現,當戰爭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科學技術發展出的人工智能、核武器、毒氣使人類對前景更茫然無措的時候,人們發現,精神的危機不但沒有緩解,反而隨著宗教的式微而愈演愈烈了。

第二個具有說服力的價值體系,是基於啟蒙運動而發展出來的黑格爾的歷史意識。這種意識基於啟蒙運動造成的兩種不同情感,一方面,被啟蒙運動所感染的人,對「輝煌未來正在到來的信念」極力捍衛,科學不斷帶來的成果令人興奮,精神的危機暫時退居二線,為物質的勝利所掩蓋;另一方面,浪漫主義者們感嘆人性本身的喪失,對「一種不可能從中得到解救的深淵」產生恐懼。

在這樣情況下,黑格爾所描繪的世界就顯得十分誘人。對立的事物被當作更高歷史階段到來的信號,都是「正反合」的運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樣,在黑格爾的理論中,「人的歷史認識的暫時騷動變成了永恆的寧靜」。

可這樣的價值也並沒有最終取代宗教的作用。黑格爾理論的本身,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是「把存在固定地聯繫於一種被人為地簡單化了的歷史過程」。

隨著黑格爾熱潮的消逝,辯證法被「降低為單純的方法」,這方法中,「既無人的實存的歷史內容,也無形而上學的內容」。也就是說,辯證法與黑格爾主義本身,就是在忽視人本身的超越性、自由性,而去描述一個必然性的歷史的。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而人卻喪失了能動性。

於是,在對宗教口誅筆伐的近代社會中,不斷用來填補宗教廢弛所留下的空白的諸價值,都在不斷地發展中,喪失了各自的說服性。虛無主義終究還是找上門來了。

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從不同的方面最終將宗教的價值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虛無主義的漫漫長夜:「人類正直接面對著虛無」。

在描述了宗教喪失其影響力的歷史之後,雅斯貝爾斯總結道:

「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信念,認為人的行動是毫無結果的,一切都已成為可疑的,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生存無非是一個由意識形態造成的欺騙與自我欺騙不斷交替的大漩渦。」

03.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

在宗教約束力廢弛這一當代現狀的基礎上,雅斯貝爾斯又提出了兩個造成人類精神狀況惡化的原因,那就是技術的發展與群眾(mass)的出現。

啟蒙運動使科學自信地發展起來,使其在三百年內取得了比人類此前上萬年進步的總和還多的成果。在19世紀的100年內,世界人口從8億漲到了18億,這還只是雅斯貝爾斯的時代。如果我們的目光回到現在,則會發現,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口又從18億的基礎上翻了將近四倍,這還要考慮到中間的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驚人的死亡。

時至今日,不僅是人口在迅速增長,我們每天所生產的信息恐怕也要比以前所有產生過的信息還要多。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日本東京的地鐵線路圖,與托爾斯泰時期的聖彼得堡幾十萬人口相比,東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9世紀大都市的100倍,而東京這樣的超級城市也正在被新的人口大城所超越。


這樣的技術發展和人口增長,都讓現代人在享受科技果實之後,未能消化技術所帶來的全部作用。

當論及技術發展的根源,亦即為什麼西方世界發展了科學技術時,雅斯貝爾斯將之歸因為歐洲人所秉持的理性主義,以及古希臘和猶太教思想帶來的個體自我的主體性和實在論。它們使得西方人義無反顧地探索外部世界,最終征服了空間,「開始把這個星球包裹在一張機械構造的大網內」。

但是現在,人們有了如此強大的科學技術,也並不能對一切做出回答,尤其不能回答宗教曾經自信的解答過的那些根本問題。這種困擾,在雅斯貝爾斯看來,造成了這樣的現狀,那就是:

「人很自然地想要通過他的這些成就來探明存在的本質,直到他驚恐萬分地從他為自己造成的空虛中退縮回來為止。」

技術的發展要求人思考其自身,解決精神的危機,可它又給人們帶來了對物質的無盡享樂,試圖阻礙人對自身本質的思考。另一方面,群眾的出現,使人不再成其為人:

「個人融化在群眾中,不復是他在單獨自處時的那個人。」

群眾這個概念成了另一張隱形的網。每一個現代的個體,都被機器納入到一個群眾的大的概念之內。世界就像是一個公司,而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員工。

人從一出生,就要是一個群眾的人,他每天所面臨的人,可能都要比過去的人一輩子見到的人還要多。他是社交的,必須在群眾之中才能體現出自我,而一旦獨處,則會孤獨、恐懼,於是強烈地希望回到群眾中去,儘管在群眾中他也不過只是一個沒有五官的面具。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劇照,20世紀初,卓別林就致力於探討在技術發展的時代,人的自由和愛如何體現,探討人的工具化對人的剝奪。

可以說,人的個體性,人的自由並未因物質的富足而得到解放,反而被無形地控制住了。

可畢竟作為個體的人沒有消亡,我們自己本身還是獨立的,還「拒絕讓自己被一種生活秩序消化掉」,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表現自我」,人就必須「反抗」。

書中,雅斯貝爾斯描述了現代人在群眾的龐大機器下的種種表現:

「(人們)熱衷於現代科技的發明物,熱衷於聲勢浩大的群眾;狂熱地崇拜名人的成就,財富與能力;在性的行為上趨於複雜造作和獸性化;賭博、冒險,甚至生命遭受危險。彩票數以百萬計地出售。」

這些都可以視作是人們在精神遭受危機的時候,所產生的某種「反抗」,雖然大多數時候它更像是轉移注意力罷了。

04.

「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整本《時代的精神狀況》都試圖描繪人們所經歷的,對解決精神危機所作的嘗試,有的是無意識的,有的則是半自覺,但毫無疑問,都沒有取得成功。這些對虛無主義的「反抗」,從人的身體,一直到社會的各部門,以及人類的各種活動,都希望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卻從始至終被虛無主義所牽制。

首先,人的「反抗」表現在身體上,他們在機器取代了大部分人類勞動的情況下保持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中尋求解放」。雅斯貝爾斯把這稱為是「人的身體正在要求自己的權利」,只不過:

「僅僅通過體育運動,人還是不能贏得自由。僅僅通過保持身體的健康,僅僅通過在生命勇氣上的昇華,僅僅通過認真地『參加遊戲』,他並不能夠克服喪失他的自我的危險。」

的確,個人在群眾中逐漸消失了,我們已經認不清什麼是自己。我們在技術的控制下,生活於一個個網絡中,是多個共同體交織的產物,是人類現代大廈的某個環節。

這種狀況下,以往意義上的國家消失了,信息化的人類不再可能滿足於信息閉塞的生活,他們群眾化,卻不團結,庸俗卻不愚昧。雅斯貝爾斯於是便指出,為了表達國家這一範疇的實存,現代國家只得被迫在戰爭中表達自己。

可是在今天,戰爭不再「導致任何偉大的歷史決定」,不再是「為信念而情願犧牲生命」,而是「僅僅造成毀滅」。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索姆河戰役死亡的德國士兵@1916年,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數量有限的一戰,戰爭顯得更殘忍,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使得20世紀成了人類史上最恐怖的世紀。

一戰就是這樣的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它表面上是用戰爭分割開了整個人類歷史,而實際上,它是價值虛無的宣洩,是工業時代諸問題引起的大爆炸。從這個角度看,二戰更像是一戰的下半場。就在兩次戰爭的這個中場休息的幕間,雅斯貝爾斯一針見血地預言道:

「一場新的戰爭(二戰)的可能性始終沒有消失,它將比以往任何一場戰爭都更為可怕,它可能是當代(一戰結束後的)歐洲人的末日。」

因此,雅斯貝爾斯認為,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法西斯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才得以趁虛而入,它們所提供的正是一種「不費力的可能性」:

「它們的實現是以我們所有的人幾乎都放棄我們之成為我們自己的那樣一種權利為代價的。」

同樣,教育,正像國家、戰爭一樣,也無法在當代的虛無主義中提供任何可能的信念和理想,而停留於「無休止的教學法的實驗」。唯利是圖的專業教育,只教導人去成為社會的一個無姓之人,而體系森嚴的主流教育,更像是用走馬觀花的形式努力讓人忘懷教育之所是。

家庭、婚姻等等也都成為了無主之地。既然上帝已死,契約也是一紙謊言,家庭和婚姻也就喪失了約束力,不能再為任何人提供可靠的庇護所。不難想象,在沒有海量信息的時代,一個人極難認識到自己的家庭所處的地位,嫌貧愛富還是少數人的野心所致。

一個男人一生所遇到的女人最多不過百人,而現在卻目不暇接,有了太多選擇和機會。人被迫走向了過於豐富的世界,前提就是先放棄掉自我的小世界。

在虛無主義剝奪價值的過程中,它是所向披靡的。一旦沒有了宗教的根基,人類再也未能建立任何牢固的價值。那些當代流行的新興學科,雖然也試圖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意義和價值,卻都遭到了雅斯貝爾斯的批駁。

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果實,看似使人更加理解了人與所處的世界,究其根本,卻都以科學的精神為依託,始終從外部世界來研究人。哪怕是心理學對人類心理的研究,也一直在弗洛伊德的體系之內,通過人的口誤、筆誤、夢話來研究人本身:

「在這種所謂的認識中,實際所是的人始終被遺忘了。」

此外,藝術也淪為了刺激性的消遣,它要麼只能是少數人精神危機的發洩,要麼為群眾提供麻醉。哲學則:

「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似乎越來越成為單純的理論學說和歷史的事業,因而正愈益放棄其真正的作用。」

在這一系列的考察中,雅斯貝爾斯勾畫出了現代社會的圖景,使現代人的精神狀況變得清晰起來。在他的筆下,現代人的存在根基喪失了,人類所有的生活,包括理論的建構、國家的組成、教育的培養、不斷的戰爭、科學的發展、大眾的娛樂等等,都是在存在的缺席下進行的。

人到底如何存在,應該如何存在,可以如何存在,意義是什麼,目的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虛無主義固執地飄蕩在空中。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西班牙插畫家Josan Gonzalez所畫《未來即現在》,描繪了虛擬時代正在剝奪實存世界的價值的未來世界。

05.

「真正行動於此地此時」

雖然雅斯貝爾斯探討了現代生活中人的精神危機,也批駁了所有試圖解決危機的行為和方案。但他自己卻並不打算提出什麼具有體系化,或者可操作的解決方法。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給出了一個藥方,那就意味著承認了精神危機所具備的整體性、簡單性,也就相當於認可了有某種人類必將達到的永恆王國,相信有著一種永久不變的價值。如果是那樣,他就與他所批駁的對象無異。

相反,作為一個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他更不會對嚴重的人類當代精神狀況的惡化坐視不管。他當然要提出他自己的理論,只不過這理論是一種視角和沉思。

雅斯貝爾斯不贊成任何的逃避,他不會因為人類精神狀況的惡化而建議人們採取「出世」的態度,也不會天真的認為可以回到過去的田園生活中。他認為:

「無論是生活的極度歡樂,還是對虛無的堅強忍受都不能拯救他(現代人)。當然,這兩者作為困擾時期的暫時避難是必不可少的,但還不夠。」

同樣,「入世的重要性構成了哲學的價值」,是哲學的任務所在。

宗教廢弛、技術發展、群眾出現帶給人的精神上的災難,不能通過無視它們或自我欺騙來解決。技術看似是對人類以往秩序的破壞,使人的生活不再自然,但「它仍可能最終為我們提供更有效的通向大自然的途經」:

「技術化是一條我們不得不沿著它前進的道路。任何倒退的企圖都只會使生活變得愈來愈困難,乃至不可能繼續下去。抨擊技術化並無益處,我們需要的是超越它。」

可如何超越技術呢?雅斯貝爾斯認為首先要確立人的主體性,首先敢於直面現象的困難,敢於直面真實的自我,那個恐懼的、善於自欺的自我:

「只有那種在一切現實面前都認定了自己的災難的人才可能真誠地棄絕這個世界。」

而他所說的棄絕,也只是在努力與世界的種種力量相處的同時,不被這些力量所吞噬,保持自我的真實性的棄絕。

像所有存在主義者一樣,雅斯貝爾斯希望鼓勵所有人直面生活的問題,直面精神狀況的危機,直面虛無,這是他所堅信的現代人的必經之路。虛無主義不是終結,而是開始。

如果繼續用各種形式逃避虛無主義,不論是自以為相信的科學,還是沒辦法的時候只好求助的迷信,還是堂而皇之的宗教,抑或體育運動、冒險競技、政治烏托邦、概率的偶然性,都只是逃避。

如果不鼓起勇氣去面對虛無,它反過來將吞噬掉人類。但虛無主義不是可怕的,正是因為人生看起來的無目的、無意義,給了人類最大限度的自由,最多的可能性,讓人通過價值的虛無認識到了其反面的東西——超越性。

認識到虛無,然後超越它。這就給了每個人以能動性。人的存在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人的生活可以由人自己來規定,來樹立,來創造。雅斯貝爾斯沒有像海德格爾或是薩特那樣,從哲學本體論的層面說明存在主義哲學的真理性,將其形而上化,而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指出每個人都必將面臨的危機,並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我們正在面臨的精神危機

▲雅斯貝爾斯與妻子 1968


雅斯貝爾斯肯定人的價值,雖然人的一生是生於偶然,死於偶然的,雖然世界沒有總體的確切的價值和意義,但人生命的過程是具有意義的,這種意義只能由人去自己創造。

對他而言,只有每個人參與到對虛無的對抗中,每個人都努力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我,人類才可能超越虛無,走向富有無窮可能性的明天。就像雅斯貝爾斯在書的最後部分所強調的:

「既然世界進程是隱祕的,既然迄今為止最好的事物經常被摧毀,並且在未來也可能被摧毀,既然世界進程因此而始終是一種可能性而絕不會成為一種必然性,那麼,一切關係到遙遠未來的籌劃和活動都是徒勞無益的。相反,我們的責任正是應在此地此刻創造和激勵起我們自己的生活。……真正行動於此地此時,這是我所肯定地擁有的唯一的活動空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