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鬥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化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人類思維與理論也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思維成果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人類哲學思想同樣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往往產生出不同特徵的哲學思想,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過程往往也是不同特徵哲學思想的演化過程。鬥爭哲學往往與當時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相對應,和諧哲學往往與現代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相對應,因此,由鬥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變過程,實際上概括性地體現了落後社會生產力朝向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

一、鬥爭哲學的內涵

什麼是鬥爭哲學?鬥爭哲學就是以鬥爭為核心內容的哲學,包括人與宇宙的鬥爭、人與社會的鬥爭、人與人的鬥爭等內容。歸納起來,鬥爭哲學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生命的進化過程就是生物與其他生物及自然環境不斷鬥爭的結果。

二是所有社會規則的制訂與落實,是不同利益集團不斷鬥爭與博弈的結果。

三是鬥爭是個人或階級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手段。

四是認為雙方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起源於根本利益的對立。

五是認為雙方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是不可調和的,很難通過協商方式來解決,必須通過鬥爭的方式來解決。

六是認為鬥爭的主要目的在於抑制對方、打敗對方或消滅對方。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正義就是鬥爭”,“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創立的進化論,強調的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鬥爭哲學,英國學者斯賓塞等將進化論引入社會學,形成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人類社會規律也是弱肉強食。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最初大都建立在大肆掠奪殖民地、大肆販賣黑奴、大規模屠殺美洲、澳洲土著居民的基礎之上。

從“鬥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化

二、鬥爭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鬥爭哲學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主要是源於相對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歸納起來,表現在幾個方面:

1.價值生產方式主要是索取

人們的生存方式主要是從大自然中直接索取價值資源(如採摘、狩獵、捕魚、掘取等),或通過耕種、養殖等方式從大自然中間接索取價值資源,不需要對自然環境進行重大的維護和改造,也不需要與大自然進行足夠的交互作用。

2.低層次價值具有排他性

人類所利用的價值形式主要是食物類、溫飽類、勞動工具等低層次價值,具有很低的共享性和很高的排他性,只能通過鬥爭的方式來爭奪,很難通過和諧的方式來共享。

3.社會分工程度不高

社會分工的程度不高,個體的生存能力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獨立勞動能力,而不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能力,因此人與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集團與集團之間通常沒有勞動能力和價值資源的互補性。

4.活動範圍狹窄

人們的活動範圍狹小,活動環境單一,活動內容簡單、活動方式簡陋,人與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集團與集團之間沒有太多的共同範圍、共同環境、共同內容、共同方式,因而沒有太多的共同價值。

5.溝通交流不便

交通與通信不便,雙方都沒有順暢的溝通渠道,採用鬥爭的方式解決矛盾時往往最直接、最迅速、最徹底、最明瞭、最低成本,採用協商的方式解決矛盾時往往最模糊、最緩慢、最麻煩、最高成本。

6.沒有共同文化

由於語言邏輯、思維方式與文化理念不同,自己一方面無法向對方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無法深刻理解對方的利益訴求。

綜上所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社會的共同價值就越少,這是鬥爭哲學產生的最根本性社會歷史原因。

從“鬥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化

三、和諧哲學的基本內涵

什麼是和諧哲學?和諧哲學就是以和諧為核心內容的哲學,包括人與宇宙的和諧、社會與宇宙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等內容,和諧是生命發展的基本條件,個人的發展需要他人、需要宇宙、需要社會。歸納起來,和諧哲學的基本邏輯思路主要有:

1.“天人合一”思想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順應自然,不能破壞自然環境,尊重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尊重生物多樣性,不要過分地向自然索取資源。“天人合一”就是指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2.“道德合一”思想

“道”是指自然規律,“德”是指社會規律,“道德合一”是指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是完全一致的,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社會及自然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們的一切行為既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也不能違背社會規律和社會法則;人不僅要積極地、主動地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且應該積極地、主動地與社會融為一體,遵守自然規律,遵守社會法則;人要積極地、主動地融入集體之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集體又要積極地、主動地融入大社會之中,做一個有道德的集體。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能夠嚴格遵守和有效利用自然規律的人,就是能夠嚴格遵守和有效利用社會規律的人。“道德合一”思想是指社會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它實際上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3.“因果合一”思想

人類個體與人類社會都是一個價值的循環轉化系統,正價值有正價值的循環轉化過程,負價值也有負價值的循環轉化過程,人與人之間的價值交換作用遵循著“等價交換”的基本原則,“種善得善,種惡得惡”,“種什麼的樣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幾乎所有的宗教理論都認可“因果報應”定律,都大力提倡“與人為善”“行善積德”“棄惡揚善”。人只有大力行善積德,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被社會所認同、所推崇。“因果合一”思想是指人與社會要和諧相處,它實際上就是“道德合一”思想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4.“義利合一”思想

“義”是指利他,“利”是指利已。利他行為就是生命主體(動物、植物與人類)總是採取一切手段,利用一切資源,擴展他人的生存規模,提升他人的生命價值,延長他人的生存壽命的過程;利已行為就是生命主體(動物、植物與人類)總是採取一切手段,利用一切資源,擴展自己的生存規模,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延長自己的生存壽命的過程。相對於低等動物,人類擁有大量的利他行為,這是因為人類擁有眾多形式和眾多層次的價值內容,各種事物之間有很強的價值相關性,因此人與人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利益相關性,這樣,利他行為就會在各種類型利益相關性的作用下,可能會產生強大的利己效應。一般來說,“義”通常代表著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高層次利益,“利”通常代表著眼前利益、個體利益與低層次利益。由此可見,“利已”是一切主體生存與發展的內在動力;“利他”是“利已”的擴展與延伸,“利他”的最終目的在於更好地、更廣泛、更長遠的“利已”。 “義利合一”實際上就是“利他”與“利己”的統一,也是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統一,也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也是低層次利益與高層次利益的統一。“義利合一”思想是指人與人要和諧相處,它實際上就是“因果合一”思想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從“鬥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化

四、和諧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和諧哲學的產生,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主要是源於相對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歸納起來,表現在幾個方面:

1.價值生活方式主要是創造與發展

人們的生存方式主要不是從大自然中直接索取價值資源,而是通過耕種、養殖、加工、製造、發明、創造等方式從大自然中間接索取價值資源,而且需要對自然環境進行重大的維護和改造,並與大自然進行足夠的交互作用,合理開發自然資源。

2.高層次價值具有共享性

人類的價值層次可分為溫飽類價值(包括食物類價值)、個體性價值、社會性價值三個層次。其中,高層次價值建立在低層次價值的基礎之上,是對低層次價值的延伸和擴展,因此價值的層次越高,其價值相關性和共享性就越強,其獨立性和排他性就越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所生產和消費的價值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價值層次也越來越趨向於高層化,高層次價值在全部價值總量之中所佔據的比重就會不斷增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就越強,各種價值事物的共享性就越強,排他性就越低。此時,人與人之間不需要通過鬥爭的方式來爭奪價值資源,而是通過和諧的方式來共享價值資源。

3.分工與合作能力

個人的獨立勞動能力不再是決定個人命運的決定性因素,人的生存手段主要是依靠集體的力量與社會的力量(包括經濟力量、政治力量與文化力量),人與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集團與集團之間通常進行大範圍、大規模、複雜而深度的合作。

4.活動範圍廣闊

人們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廣闊,活動環境越來越多樣,活動內容越來越複雜、活動方式越來越先進,人與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集團與集團之間具有越來越多的共同範圍、共同環境、共同內容、共同方式,因而具有越來越多的共同價值。

5.溝通交流便利

交通與通信越來越便利,溝通渠道越來越順暢,採用鬥爭的方式解決矛盾時往往表現出越來越具有高度的風險性、危害性和不可逆性,而採用協商的方式解決矛盾時往往越來越快捷、低風險、低成本。

6.擁有共同文化

語言邏輯、思維方式與文化理念越來越趨於一致,自己一方面能夠向對方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能夠深刻理解對方的利益訴求。

綜上所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社會的共同價值就越多,這是和諧哲學產生的最根本性社會歷史原因。

五、和諧哲學追求的共同價值

不同的民族往往具有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經濟模式、不同的社會制度和不同的宗教信仰,其價值內容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然而,儘管如此,不同的民族必然會擁有許多共同的價值內容。

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不同民族的共同價值內容將會不斷擴展和不斷深入,主要是因為人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各民族的生活空間逐漸相互重疊;人們的生活內容不斷豐富,各民族的生活內容逐漸相互滲透;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方式不斷提升,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逐漸相互趨同;各民族不同的經濟模式、政治體制和文化體系逐漸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借鑑、相互交流,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共性內容;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更是自成體系,各民族在相同的科學體系和技術規範的引導下,形成了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共性內容;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為各民族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共性內容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互重疊的生活空間、相互滲透的生活內容、相互趨同的生活方式、完全共同的科學體系和技術規範等,必然造就了各階層、各集團、各民族、各國家之間越來越多的共同價值,歸納起來,人類的共同價值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1.和平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現代化的作戰手段,戰爭的破壞性越來越大,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一般來說,通過暴力方式和戰爭方式來解決矛盾具有越來越大的危害性、後果不確定性,因此通常都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來解決矛盾。而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越來越高,事物與事物的價值相關性越來越高,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的穩定性或安全性將會廣泛影響和制約著人與事物的價值穩定性或價值安全性,因此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越來越渴望和平與安全。當然,和平與安全的保障,必須要以實力做為後盾,要以平等做為基礎,要以誠信做為旗幟,以合作做為橋樑,以創新做為動力,因此“以發展求安全、以平等求安全,以互信求安全,以合作求安全,以創新求安全”。

2.發展

信息是價值的真正源泉,創新的本質就是信息積累,它是價值增長的真正動力,創新可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社會是一個有機的大系統,社會的各個利益集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社會只有在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與衝突的前提下,協調發展,才是穩健的、可持續的發展;良性的、綠色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虛假的、不可持續的發展;任何社會系統與個體生命系統一樣,必須與外界不斷地進行能量、物質與信息的交換,才能維持其生命的活力,因此時刻保持開放的姿態,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共聚發展動力,共用發展資源,共守發展規則,共享發展成果,發展才能達到最大的價值效率。總之,創新為發展提供動力,協調為發展提供保障,環境為發展提供基礎,開放為發展提供渠道,共享為發展提供目標。

3.公平

公平的本質是指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主要包括起點公平(包括資格公平或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包括程序公平或規則公平)、結果公平(包括權利公平或分配公平)。效率通常所追求的主要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與低層次利益,公平通常所追求的主要是長遠利益、整體利益與高層次利益。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越高,人們對於公平的願望就越強烈,公平方面出現的矛盾就越尖銳,對於公平問題的處理就越重要,而且各民族、各階層之間具有越來越相同的正義評判標準。公平問題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安全,更關係到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尤其是在社會保障、“三農”問題、區域平衡、資源均衡等方面。

4.正義

正義的本質就是真善美。從價值類型來分,正義包括真理正義、道德正義與審美正義三個方面;從社會範圍來分,它主要包括國際正義、國內正義與黨內正義三個方面。我們在處理國際關係、國內關係及黨內關係時,要有正確的真理觀、審美觀、宗教觀、義利觀、民主觀、法制觀、安全觀、責權觀等,努力實現國際關係、國內關係和黨內關係的正義性與公平性。

5.民主

民主的本質是社會成員以平等的方式來共同支配公共價值資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社會的共同價值越來越增長,社會的公共價值資源總量及在全部價值資源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社會必須採用科學的、公平的、正義的方式來支配公共價值資源,以實現社會公共價值資源的最大效率。而且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必然導致價值形式的多樣化,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價值內容的複雜化、價值關係的動態化、價值作用的關聯化,只有採取平等協商、充分溝通的方式來支配公共價值資源,才能充分體現不同利益集團多樣化、複雜化、動態化的利益訴求,降低社會運行的價值內耗,確保社會的整體利益均衡,實現社會的價值運行高效率。

6.自由

自由的本質就是在不影響他人利益且不受他人約束力的前提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自主地支配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資源(包括人體自身)。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個人的價值總量不斷增長,個人的價值層次不斷上升,價值越來越表現出多樣化、複雜化、動態化、關聯化的趨勢,他人難以充分代表自己的利益訴求來有效地支配價值資源,人必須自覺、自為、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價值資源,才能實現價值效率的最大化,此時,人們將會對“自由”產生越來越強烈的訴求。同時,社會也必須制定一系列科學的、人性化的、充分體現自由精神、充分保障自由權利的社會規則,建立完善的基本人權保障體系,幫助人們由他律性的社會規則轉化為自律性的潛意識,使每個人都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在國際關係中,我國應該充分享有自由選擇發展道路、自由選擇發展理論和自由選擇社會制度的權利,並且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總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由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同價值,有著越來越高的利益關聯性,這就必然會逐漸形成一個命運攸關、利益相連、相互依存的聯合體。與此同時,鬥爭哲學就會逐漸遠離人們的意識形態,人們的鬥爭意識就會逐漸淡化;和諧哲學就會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意識形態,人們的和諧意識就會逐漸強化。

從“鬥爭哲學”向“和諧哲學”的轉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