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在漢語裡有生命、生長(生成、生化)、生活、生態等意義。在“養生”一詞語中,“生”主要指生命。“生命”是與生長、生活、生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生”,體現了中國人對“生命”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人由天地之“氣”而生成,是人體的生命動力。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與死亡,都是氣由混一到分離、由分離復歸混一的氣化過程。

養生是中國人對生命的一種實踐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生命觀。中國人的生命觀有著與西方明顯不同的特色。雖然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家的認識有一定的差別(其中又以佛家和儒、道、醫的差別最大),但總體上看這四家的認識是可以互補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生命哲學、生命文化的面貌。

生命是一個“生生”的過程

“生”,甲骨文形作“ ”,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字的本義為草木從土裡生長出來、向上滋生,《說文解字》記載說:“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劉巘《易義》中說:“自無出有曰生。”從沒有生命到出現生命,這是一個荒寂星球上劃時代的改變,生命的歷史亦從此開始,故《周易·繫辭傳》讚歎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中國古人認為生命是一個生而又生、連續不斷、沒有片刻停息的生成演化過程。自然界浩浩茫茫,無邊無際,處於無限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本身不斷生長、成熟和化育就是“生生”。“生生”對於萬物來說便是“生生之德”。“生生之德”賦予萬物,則大千世界紛繁至極,生機無限,千變萬化,無窮無盡。自然界的不斷生成,不斷創造,不斷變化,其意義就在於使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僅是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是一切變化的根本,《周易》說:“生生之謂易。”在自然萬物中,人不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產物,而且最能體現自然界的“生生之德”,最善利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

生命是一個“氣化”系統

道家主張道(無)生宇宙說,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天地》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這是對宇宙從無到有、由道化生萬物……演變過程的天才思辨。漢代易學家認為此三階段“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又稱之為“太極”。這一宇宙演變的四階段實際上就是:無(無氣、無形、無質)——氣——形——質。其中第一階段是“無”的階段,第二、第三、第四階段是“有”的階段。反映了古代哲人極高的智慧。

中醫實際上也是主張“氣”演化出生命的。《黃帝內經》通過其對“氣化”的論述構建了統一而完整的“氣化”天道系統。在《黃帝內經》看來,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與死亡,都是氣由混一到分離、由分離復歸混一的氣化過程。

中醫學的“氣”不僅是物質性的,而且有無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因為構成人體的“氣”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就在於元氣的盛衰存亡。新陳代謝的生化過程,稱之為氣化生理;生命的現象,本源於氣機的升降出入等。這都反映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體的生命動力。

從宇宙化生理論可以看出,有了宇宙天地以後才產生萬物和人,而萬物和人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稟天地生生之氣而生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醫學認為人由天地之氣而生成,這個“氣”便是生生之氣。人具有了生生之氣,便具有生命。生生之氣不已,則生命不已。當人稟受天地生生之氣生成之後,天地的生生之氣便衍化為人體的生生之氣,由此決定了人一生的生長變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可見,人的生命自氣化而始,氣化停止則生命終止。

生命 賴“氣交”而發生

到西周時期,無形的陰、陽二氣被用“陰陽”來指稱,陰陽二氣初步具有了哲學的意味,是抽象的、無形的。“陰陽”從單純的指生活實踐中的背陽、向陽的實體概念轉變為兩種相反、相對的功能屬性:凡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發散、上升的功能,則屬於“陽”的範圍;凡具有靜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屬性的,則屬於“陰”的範疇。中醫中的氣、陰陽、五行,表示的是關係實在,屬於關係性思維,其特徵為注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注重事物內部部分與部分的關係,超過了注重事物的形體及事物的內在構造。如“氣”往往表示聯繫萬事萬物、聯繫每一物體內部各部分的中介。物體與物體之間、每一個物體內部都充滿了氣。在氣的作用下,萬物互相感應,互相融和,才成為一個合一的大整體,每一個事物才成為一個內部互有關聯的整體。

《莊子·知北遊》裡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東漢哲學家王充也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辨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靈樞·本神》),天賦予人類的是“德”,即生機、規律;地賦予人類的是“氣”,即構成形體的物質、能量。天地之氣以“德流氣薄”的這種運動方式創造人的生命。

中醫學又認為“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這就是說,即使有太陽之陽,地球之陰,但二者不相交轉化,任何生命現象也是不可能的。對此,《黃帝內經》裡高度概括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裡的德流氣薄,就是天地氣交。只有如此,事物才有生化的可能。我們生存的地球絕大部分地面比較適中而均勻地接受太陽能,造成一種“陰陽相錯”“天地氣交”的局面,於是在適當的光熱、水汽、空氣等條件下,生命就由此變生出來了。

生命 “(神)氣去”則終止

氣必須充滿全身,運行不息。正如《黃帝內經》裡說:“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醫學入門·保養說》裡說:“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指出了氣在人體運行不息,由此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促進生長髮育,健康長壽,益壽延年;若氣行鬱滯,則多病夭亡。

“死”小篆字形作“ ”,右邊是人,左邊是“歺”(指殘骨),合起來表示人空餘殘骨,魂魄已散,精神消亡,本義為生命終止。《列子·天瑞》說:“死者,人之終也。”統指人的死亡。《說文解字》說:“死,民之卒事也。”《禮記·曲禮》也講:“庶人曰死。”後來“死”字的含義,已基本固定在生命的終結上面。

因此,《靈樞·天年》雲:“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人體生命的自然終了,並不是物質形態的滅失去,而是“氣”之散、“氣”之去。那個“歺”,即形骸還會延續留存一段時間的。

養生 重返生命之本真狀態

只有對“道”有認識、有體悟,達到“與道同一”的境界,就能重返生命之本真狀態,就能完成對生命的超越。老子在生命價值的認識上,崇尚自然、主張重返生命的本真,反對“生生之厚”,認為“益生曰祥(災禍)”,用人為的方法去促進自我生長,是一種災禍。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的生死即氣的聚散,生命不過是暫時的存在,因而是無足輕重的,“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莊子·至樂》)。他又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莊子·知北遊》)生連著死,死接著生,是生是死,不值得在意。莊子主張“死生為一”“死生同狀”,人的生和死是相同的事情,甚至人為死是一種幸福。中國人的養生,固然可以高大為“形而上”之“道”,但根砥更是個人色彩的、實踐性的、活生生的當下生活。(張其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