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家餘敦康

哲學家餘敦康認為,

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永遠也得不到標準答案。

沒說,餘敦康先生從事哲學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依然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這就好比一位辛勤勞作了半輩子的農人不知道四時運轉、風雲變幻的節氣,一位描繪人物栩栩如生、描繪靜物安好歲月的畫家卻不知道何為繪畫、為何繪畫。

哲學就好像那隻大象,而我們正如那盲人。其實,盲人的譬喻並不是說我們都是盲目者,本身就無力認知和把握哲學這頭大象,或者因為我們自身的有限就為我們有限的認知去開脫。盲人的譬喻更多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隱喻,即使我們雙眼的物理功能完好,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哲學大象的這一面,而無力透視至象的另一面。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家餘敦康

哲學家餘敦康認為,

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永遠也得不到標準答案。

沒說,餘敦康先生從事哲學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依然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這就好比一位辛勤勞作了半輩子的農人不知道四時運轉、風雲變幻的節氣,一位描繪人物栩栩如生、描繪靜物安好歲月的畫家卻不知道何為繪畫、為何繪畫。

哲學就好像那隻大象,而我們正如那盲人。其實,盲人的譬喻並不是說我們都是盲目者,本身就無力認知和把握哲學這頭大象,或者因為我們自身的有限就為我們有限的認知去開脫。盲人的譬喻更多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隱喻,即使我們雙眼的物理功能完好,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哲學大象的這一面,而無力透視至象的另一面。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盲人摸哲學之象

漢語中有一個詞甚是巧妙,“觀點”,即觀之點,可謂與“point of view”完美對譯。觀點一詞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觀看抽象或具象事物的姿態。換句話說,人類任何知識的形成都仰仗著那一束凝聚的目光,和我們在眼睛之前放了一個高分辨率的望遠鏡沒有區別。哲學的象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哲學太過龐大,而我們甚是渺小,而依柏克和康德所言,人在偉大之物面前必會心生恐懼和崇敬。而我們對哲學的觀看也只能是管窺,故此,餘先生概括說: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一個成見,有一個偏見,他是用其他的道理來證明這個偏見是正確的。每一個哲學家,都是一種片面的深刻,都是成見、偏見,他是以偏概全,把一個片面的東西說成是全體。

每個深刻的片面之間必然會形成齟齬,因而哲學觀念間的論戰本就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看來,哲學與論戰的關係本就是一種分析性的關係。譬如,康德以其認識論的哥白尼革命揭示了人們如何認識世界,而知識又何以可能。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家餘敦康

哲學家餘敦康認為,

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永遠也得不到標準答案。

沒說,餘敦康先生從事哲學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依然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這就好比一位辛勤勞作了半輩子的農人不知道四時運轉、風雲變幻的節氣,一位描繪人物栩栩如生、描繪靜物安好歲月的畫家卻不知道何為繪畫、為何繪畫。

哲學就好像那隻大象,而我們正如那盲人。其實,盲人的譬喻並不是說我們都是盲目者,本身就無力認知和把握哲學這頭大象,或者因為我們自身的有限就為我們有限的認知去開脫。盲人的譬喻更多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隱喻,即使我們雙眼的物理功能完好,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哲學大象的這一面,而無力透視至象的另一面。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盲人摸哲學之象

漢語中有一個詞甚是巧妙,“觀點”,即觀之點,可謂與“point of view”完美對譯。觀點一詞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觀看抽象或具象事物的姿態。換句話說,人類任何知識的形成都仰仗著那一束凝聚的目光,和我們在眼睛之前放了一個高分辨率的望遠鏡沒有區別。哲學的象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哲學太過龐大,而我們甚是渺小,而依柏克和康德所言,人在偉大之物面前必會心生恐懼和崇敬。而我們對哲學的觀看也只能是管窺,故此,餘先生概括說: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一個成見,有一個偏見,他是用其他的道理來證明這個偏見是正確的。每一個哲學家,都是一種片面的深刻,都是成見、偏見,他是以偏概全,把一個片面的東西說成是全體。

每個深刻的片面之間必然會形成齟齬,因而哲學觀念間的論戰本就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看來,哲學與論戰的關係本就是一種分析性的關係。譬如,康德以其認識論的哥白尼革命揭示了人們如何認識世界,而知識又何以可能。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康德

康德的潛臺詞是,我們的先驗理性,我們的認知方式,就是我們眼前的那個望遠鏡。沒有了望遠鏡,我們就是完全的盲目,也無法認識世界,哪怕是片面地認識世界。但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永遠是我們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世界本身,被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永遠無法被人所接觸。物自體持存為永恆的他者,也是人所未知的。隨後的哲學家費希特卻大力批判起了康德,在費希特看來,物自體根本不存在,也沒有任何人以外的世界,自我和非我最後實現了統一,世界即人化的世界。而費希特的學生謝林認為整個宇宙是絕對同一的。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家餘敦康

哲學家餘敦康認為,

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永遠也得不到標準答案。

沒說,餘敦康先生從事哲學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依然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這就好比一位辛勤勞作了半輩子的農人不知道四時運轉、風雲變幻的節氣,一位描繪人物栩栩如生、描繪靜物安好歲月的畫家卻不知道何為繪畫、為何繪畫。

哲學就好像那隻大象,而我們正如那盲人。其實,盲人的譬喻並不是說我們都是盲目者,本身就無力認知和把握哲學這頭大象,或者因為我們自身的有限就為我們有限的認知去開脫。盲人的譬喻更多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隱喻,即使我們雙眼的物理功能完好,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哲學大象的這一面,而無力透視至象的另一面。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盲人摸哲學之象

漢語中有一個詞甚是巧妙,“觀點”,即觀之點,可謂與“point of view”完美對譯。觀點一詞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觀看抽象或具象事物的姿態。換句話說,人類任何知識的形成都仰仗著那一束凝聚的目光,和我們在眼睛之前放了一個高分辨率的望遠鏡沒有區別。哲學的象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哲學太過龐大,而我們甚是渺小,而依柏克和康德所言,人在偉大之物面前必會心生恐懼和崇敬。而我們對哲學的觀看也只能是管窺,故此,餘先生概括說: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一個成見,有一個偏見,他是用其他的道理來證明這個偏見是正確的。每一個哲學家,都是一種片面的深刻,都是成見、偏見,他是以偏概全,把一個片面的東西說成是全體。

每個深刻的片面之間必然會形成齟齬,因而哲學觀念間的論戰本就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看來,哲學與論戰的關係本就是一種分析性的關係。譬如,康德以其認識論的哥白尼革命揭示了人們如何認識世界,而知識又何以可能。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康德

康德的潛臺詞是,我們的先驗理性,我們的認知方式,就是我們眼前的那個望遠鏡。沒有了望遠鏡,我們就是完全的盲目,也無法認識世界,哪怕是片面地認識世界。但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永遠是我們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世界本身,被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永遠無法被人所接觸。物自體持存為永恆的他者,也是人所未知的。隨後的哲學家費希特卻大力批判起了康德,在費希特看來,物自體根本不存在,也沒有任何人以外的世界,自我和非我最後實現了統一,世界即人化的世界。而費希特的學生謝林認為整個宇宙是絕對同一的。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黑格爾

黑格爾的橫空出世將以上三者全部否定,並提出了絕對精神的概念,無論是康德還是費希特還是謝林,他們所言說的哲學不過都是絕對精神的分有,是絕對精神在向著終極的完美的階段發展中的某個辯證的環節而已。所以,餘敦康先生總結說,沒有唯一的哲學定義,

總而言之,要給哲學下一個普遍適用的定義,是不可能的。總體性的哲學、一般性的哲學是不存在的,只有各種各樣的哲學。

然而,沒有唯一的哲學定義卻根本不是說沒有真理。我們總是能聽到周遭的“吃瓜群眾”說,文史哲嘛,有什麼好爭論的,能自圓其說即可。歷史研究者拼盡全力,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找尋蛛絲馬跡,在陰森可怖的墓葬出土中還原歷史真相,居然只是為了自圓其說嗎?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家餘敦康

哲學家餘敦康認為,

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永遠也得不到標準答案。

沒說,餘敦康先生從事哲學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依然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這就好比一位辛勤勞作了半輩子的農人不知道四時運轉、風雲變幻的節氣,一位描繪人物栩栩如生、描繪靜物安好歲月的畫家卻不知道何為繪畫、為何繪畫。

哲學就好像那隻大象,而我們正如那盲人。其實,盲人的譬喻並不是說我們都是盲目者,本身就無力認知和把握哲學這頭大象,或者因為我們自身的有限就為我們有限的認知去開脫。盲人的譬喻更多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隱喻,即使我們雙眼的物理功能完好,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哲學大象的這一面,而無力透視至象的另一面。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盲人摸哲學之象

漢語中有一個詞甚是巧妙,“觀點”,即觀之點,可謂與“point of view”完美對譯。觀點一詞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觀看抽象或具象事物的姿態。換句話說,人類任何知識的形成都仰仗著那一束凝聚的目光,和我們在眼睛之前放了一個高分辨率的望遠鏡沒有區別。哲學的象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哲學太過龐大,而我們甚是渺小,而依柏克和康德所言,人在偉大之物面前必會心生恐懼和崇敬。而我們對哲學的觀看也只能是管窺,故此,餘先生概括說: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一個成見,有一個偏見,他是用其他的道理來證明這個偏見是正確的。每一個哲學家,都是一種片面的深刻,都是成見、偏見,他是以偏概全,把一個片面的東西說成是全體。

每個深刻的片面之間必然會形成齟齬,因而哲學觀念間的論戰本就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看來,哲學與論戰的關係本就是一種分析性的關係。譬如,康德以其認識論的哥白尼革命揭示了人們如何認識世界,而知識又何以可能。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康德

康德的潛臺詞是,我們的先驗理性,我們的認知方式,就是我們眼前的那個望遠鏡。沒有了望遠鏡,我們就是完全的盲目,也無法認識世界,哪怕是片面地認識世界。但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永遠是我們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世界本身,被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永遠無法被人所接觸。物自體持存為永恆的他者,也是人所未知的。隨後的哲學家費希特卻大力批判起了康德,在費希特看來,物自體根本不存在,也沒有任何人以外的世界,自我和非我最後實現了統一,世界即人化的世界。而費希特的學生謝林認為整個宇宙是絕對同一的。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黑格爾

黑格爾的橫空出世將以上三者全部否定,並提出了絕對精神的概念,無論是康德還是費希特還是謝林,他們所言說的哲學不過都是絕對精神的分有,是絕對精神在向著終極的完美的階段發展中的某個辯證的環節而已。所以,餘敦康先生總結說,沒有唯一的哲學定義,

總而言之,要給哲學下一個普遍適用的定義,是不可能的。總體性的哲學、一般性的哲學是不存在的,只有各種各樣的哲學。

然而,沒有唯一的哲學定義卻根本不是說沒有真理。我們總是能聽到周遭的“吃瓜群眾”說,文史哲嘛,有什麼好爭論的,能自圓其說即可。歷史研究者拼盡全力,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找尋蛛絲馬跡,在陰森可怖的墓葬出土中還原歷史真相,居然只是為了自圓其說嗎?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汗牛充棟的古籍

哲學真的是“他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嗎?試問,哪一個哲學家和哲學工作者認為自己追求的只是可有可無的知識?如果一個哲學家都無法確信自己追求的乃是真理,那麼,他/她也配不上哲學工作者的稱號。人文學科從來就不是做著自圓其說的勾當,而是試圖尋找那個至高無上、普遍存在的真理。自圓其說、怎麼樣都行,最終導向的必將是怎麼樣都不行。每個命題的提出,每個邏輯的推理,都嚴格遵循著對與錯的區分標準,接受著“這是真的嗎”的靈魂拷問。

或許,在我們試圖探討哲學之義的時候,應該回首看看哲學之名。餘敦康先生有言:

“哲學”這個詞,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它是從古希臘“愛智慧”——philosophy——這個詞來的,然後,日本人利用漢語的文字,將philosophy翻譯成“哲學”;有一位中國的學者,叫黃遵憲,把它從日本介紹了過來,從此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原來西方文化中,除了船堅炮利等科技的東西之外,還有哲學這種東西。

philosophy怎麼就成了愛智慧呢?philosophy古希臘語寫作“Φιλοσοφία”,philo-(Φιλο)是愛,而σοφία則是智慧之意。古希臘的智者就是sophist,即有智慧的人。

"

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常在世界各個高等學校的哲學專業課與選修課序論的篇首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哲學家也會給出一千個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於哲學所下的定義綜合起來,那麼哲學的面目將更加模糊。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家餘敦康

哲學家餘敦康認為,

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哲學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永遠也得不到標準答案。

沒說,餘敦康先生從事哲學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依然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這就好比一位辛勤勞作了半輩子的農人不知道四時運轉、風雲變幻的節氣,一位描繪人物栩栩如生、描繪靜物安好歲月的畫家卻不知道何為繪畫、為何繪畫。

哲學就好像那隻大象,而我們正如那盲人。其實,盲人的譬喻並不是說我們都是盲目者,本身就無力認知和把握哲學這頭大象,或者因為我們自身的有限就為我們有限的認知去開脫。盲人的譬喻更多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隱喻,即使我們雙眼的物理功能完好,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哲學大象的這一面,而無力透視至象的另一面。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盲人摸哲學之象

漢語中有一個詞甚是巧妙,“觀點”,即觀之點,可謂與“point of view”完美對譯。觀點一詞非常生動地揭示了人觀看抽象或具象事物的姿態。換句話說,人類任何知識的形成都仰仗著那一束凝聚的目光,和我們在眼睛之前放了一個高分辨率的望遠鏡沒有區別。哲學的象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哲學太過龐大,而我們甚是渺小,而依柏克和康德所言,人在偉大之物面前必會心生恐懼和崇敬。而我們對哲學的觀看也只能是管窺,故此,餘先生概括說: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一個成見,有一個偏見,他是用其他的道理來證明這個偏見是正確的。每一個哲學家,都是一種片面的深刻,都是成見、偏見,他是以偏概全,把一個片面的東西說成是全體。

每個深刻的片面之間必然會形成齟齬,因而哲學觀念間的論戰本就是哲學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樣看來,哲學與論戰的關係本就是一種分析性的關係。譬如,康德以其認識論的哥白尼革命揭示了人們如何認識世界,而知識又何以可能。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康德

康德的潛臺詞是,我們的先驗理性,我們的認知方式,就是我們眼前的那個望遠鏡。沒有了望遠鏡,我們就是完全的盲目,也無法認識世界,哪怕是片面地認識世界。但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永遠是我們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眼中的世界。世界本身,被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永遠無法被人所接觸。物自體持存為永恆的他者,也是人所未知的。隨後的哲學家費希特卻大力批判起了康德,在費希特看來,物自體根本不存在,也沒有任何人以外的世界,自我和非我最後實現了統一,世界即人化的世界。而費希特的學生謝林認為整個宇宙是絕對同一的。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黑格爾

黑格爾的橫空出世將以上三者全部否定,並提出了絕對精神的概念,無論是康德還是費希特還是謝林,他們所言說的哲學不過都是絕對精神的分有,是絕對精神在向著終極的完美的階段發展中的某個辯證的環節而已。所以,餘敦康先生總結說,沒有唯一的哲學定義,

總而言之,要給哲學下一個普遍適用的定義,是不可能的。總體性的哲學、一般性的哲學是不存在的,只有各種各樣的哲學。

然而,沒有唯一的哲學定義卻根本不是說沒有真理。我們總是能聽到周遭的“吃瓜群眾”說,文史哲嘛,有什麼好爭論的,能自圓其說即可。歷史研究者拼盡全力,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找尋蛛絲馬跡,在陰森可怖的墓葬出土中還原歷史真相,居然只是為了自圓其說嗎?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汗牛充棟的古籍

哲學真的是“他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嗎?試問,哪一個哲學家和哲學工作者認為自己追求的只是可有可無的知識?如果一個哲學家都無法確信自己追求的乃是真理,那麼,他/她也配不上哲學工作者的稱號。人文學科從來就不是做著自圓其說的勾當,而是試圖尋找那個至高無上、普遍存在的真理。自圓其說、怎麼樣都行,最終導向的必將是怎麼樣都不行。每個命題的提出,每個邏輯的推理,都嚴格遵循著對與錯的區分標準,接受著“這是真的嗎”的靈魂拷問。

或許,在我們試圖探討哲學之義的時候,應該回首看看哲學之名。餘敦康先生有言:

“哲學”這個詞,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它是從古希臘“愛智慧”——philosophy——這個詞來的,然後,日本人利用漢語的文字,將philosophy翻譯成“哲學”;有一位中國的學者,叫黃遵憲,把它從日本介紹了過來,從此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原來西方文化中,除了船堅炮利等科技的東西之外,還有哲學這種東西。

philosophy怎麼就成了愛智慧呢?philosophy古希臘語寫作“Φιλοσοφία”,philo-(Φιλο)是愛,而σοφία則是智慧之意。古希臘的智者就是sophist,即有智慧的人。

哲學家餘敦康:我從事哲學研究五十年,哲學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哲學即對智慧之愛

目前所知第一個使用Φιλοσοφία的是古希臘先賢畢達哥拉斯,就是那個將萬物視為數的哲學家。如果你身邊有名叫Sophia的女孩子,請你珍惜,這是智慧的化身。如果你身邊有在追求Sophia的男孩子,請你尊重,這是哲學的萌生。哲學便是愛智慧,而愛顯然是排他的、唯一的,哲學便是對智慧的獨一的堅守,對真理的唯一的追求。若要給哲學下一個定義,那太難了,連將畢生心血付諸研究和思考的哲學家都無能為力。但是,對智慧之愛,確實是每個哲學家的真實表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