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水通正陽!'

"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七十二水通正陽!

80歲的鮑士祥對老街的歷史瞭如指掌,他身後的老樹有60年了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七十二水通正陽!

80歲的鮑士祥對老街的歷史瞭如指掌,他身後的老樹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74歲的高忠厚開澡堂40年,此前在杭州和深圳做鍋爐工,2005年回正陽關重操舊業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七十二水通正陽!

80歲的鮑士祥對老街的歷史瞭如指掌,他身後的老樹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74歲的高忠厚開澡堂40年,此前在杭州和深圳做鍋爐工,2005年回正陽關重操舊業

七十二水通正陽!

53歲的王先忠師傅還在忙,他父親也曾是一名理髮師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七十二水通正陽!

80歲的鮑士祥對老街的歷史瞭如指掌,他身後的老樹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74歲的高忠厚開澡堂40年,此前在杭州和深圳做鍋爐工,2005年回正陽關重操舊業

七十二水通正陽!

53歲的王先忠師傅還在忙,他父親也曾是一名理髮師

七十二水通正陽!

65歲的理髮師孟凡龍14歲開始理髮,圖中的剃刀有60年了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七十二水通正陽!

80歲的鮑士祥對老街的歷史瞭如指掌,他身後的老樹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74歲的高忠厚開澡堂40年,此前在杭州和深圳做鍋爐工,2005年回正陽關重操舊業

七十二水通正陽!

53歲的王先忠師傅還在忙,他父親也曾是一名理髮師

七十二水通正陽!

65歲的理髮師孟凡龍14歲開始理髮,圖中的剃刀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 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民間藝術魅力

"
七十二水通正陽!

壽縣正陽關緊靠水陸要塞,大小船隻大都經停這裡。老街人說,正陽關最繁華時,揚州人也來這裡打工。走在悠長的街巷,石板深深淺淺又彎彎曲曲。城牆的滄桑顯而易見,風吹雨打,人來人往,它聽過多少歡聲笑語,又目睹過多少悲歡離合。一天又一天,即便洪水襲來,它依舊巍然聳立,唯一的姿態就是凝視遠方。

拍攝手記

壽縣是楚國末期的都城,楚國初期和鼎盛時深耕於郢(今湖北荊州)。作為生長於湖北的新合肥人,在曾經的楚都壽縣自然難掩激動。5:30從合肥出門時天邊還掛著一輪明月,亮爽爽的,照得人心裡特清澈。一排火紅的燈籠躍入眼簾,陣陣鳥鳴此起彼伏。年關這幕景,贈人幾許思家情。在我心裡,正陽關老街就有家的影子。

在正陽關,只要你願意問,過路人都耐心解答,也願意帶你走幾步。74歲的鍋爐師傅高忠厚對我這個陌生人一點也不設防,他把自己的過往提綱挈領地點了個遍。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晚年回到了家鄉才覺得心裡踏實。51歲的張真山與其兄均為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們為人熱情善良,黝黑的臉龐始終掛滿微笑,言語間洋溢著一個民間手藝人的傳統素養。在正陽關老街,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看他們完完整整地煉製一把菜刀,那燒紅的刀刃浸入水面時,水與火的交融真是驚心動魄的瞬間,也只在此時,對“千錘百煉”一詞的真正內涵才深有感觸。

臨近傍晚,通過航拍飛機俯瞰老街,在河水和船隻的烘托下,老街靈動毓秀。即便天色漸晚,仍有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街巷,橘色燈光下的老街盡顯滄桑,也給人溫暖。就是這街巷似乎讓我著了魔,手中的照相機怎麼也停不下來。

晚上從古建築樓出來,一陣鑼鼓聲隱隱約約從遠處湧來。循聲走近,原來是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據瞭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的民間藝術魅力。表演時,背鑼弓的肘閣傳承人王春林說,在正陽關,有的家長也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這門民間藝術。

馳騁在歷史悠久的安徽大地,正陽關老街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它不浮誇,它謙遜而低調。晚上,想起在這條老街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我竟一點睏意都沒有。

七十二水通正陽!

七十二水通正陽。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以來,這裡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大鎮

七十二水通正陽!

曾經的安徽八大要城,有淮南第一鎮之譽,也有鳳城首鎮之說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載於史書的正陽八景,現在歷史遺存隨處可見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水塔建於1977年,1996年擴建

七十二水通正陽!

百年鐵匠鋪,子承父業。兄弟鐵匠鋪張真山說,堅守是一種信仰

七十二水通正陽!

淮河河道管理局舊址,主體建築上鑲有毛主席曾題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城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門額題字大部分出自《道德經》《詩經》《論語》《史記》等典籍。南門內額題字解阜(意為做官者要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的早餐也講究

七十二水通正陽!

76歲的鈑金工林國鳳師傅一天可以做10個油壺,每個售價30多元

七十二水通正陽!

67歲的鐵匠林國平14開始隨祖輩打鐵至今

七十二水通正陽!

80歲的鮑士祥對老街的歷史瞭如指掌,他身後的老樹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74歲的高忠厚開澡堂40年,此前在杭州和深圳做鍋爐工,2005年回正陽關重操舊業

七十二水通正陽!

53歲的王先忠師傅還在忙,他父親也曾是一名理髮師

七十二水通正陽!

65歲的理髮師孟凡龍14歲開始理髮,圖中的剃刀有60年了

七十二水通正陽!

群眾自發在老街中心廣場表演肘閣。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 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最能體現正陽關民間藝術魅力

七十二水通正陽!

正陽關老街的夜濃郁而溫暖

圖片|文字

徽鏡映像工作室記者

陳群

來源:中安在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