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烽火邊關一幟張,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識楊家將,今訪麟州古戰場。

在我國,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我過去也看過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電影等,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楊繼業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神木守衛邊關。

楊家將的故里為麟州故城,即現在的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史料記載,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勳和孫子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子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楊家將忠勇報國的精神,吸引著感同身受的國人為之樹碑立傳,自然有人爭奪其“故里”這張品牌。令人感動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爭奪”楊家將故里上,而是對楊家將歷史文化進行不斷深入、科學的研究,熱情高漲,態度嚴謹,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楊家將文化研究會,這個會為楊家將文化研究與傳播作出了令人感動的貢獻。2007年8月,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神木召開,雲集了國內的150多位專家學者。2011年8月,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和延安大學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陝北歷史文化暨楊家將文化學術研討會,共收到論文68篇。近年來,神木突出打造楊家將文化品牌,在圍繞“千年城、千古魂、千秋業”這一主題建設楊家城山水景觀、建成神木文化大縣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載區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見所聞,使我深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遺產,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的楊家將傳說和故事,一定會世世代代,永傳下去!

03

黃河大峽谷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烽火邊關一幟張,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識楊家將,今訪麟州古戰場。

在我國,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我過去也看過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電影等,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楊繼業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神木守衛邊關。

楊家將的故里為麟州故城,即現在的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史料記載,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勳和孫子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子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楊家將忠勇報國的精神,吸引著感同身受的國人為之樹碑立傳,自然有人爭奪其“故里”這張品牌。令人感動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爭奪”楊家將故里上,而是對楊家將歷史文化進行不斷深入、科學的研究,熱情高漲,態度嚴謹,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楊家將文化研究會,這個會為楊家將文化研究與傳播作出了令人感動的貢獻。2007年8月,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神木召開,雲集了國內的150多位專家學者。2011年8月,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和延安大學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陝北歷史文化暨楊家將文化學術研討會,共收到論文68篇。近年來,神木突出打造楊家將文化品牌,在圍繞“千年城、千古魂、千秋業”這一主題建設楊家城山水景觀、建成神木文化大縣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載區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見所聞,使我深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遺產,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的楊家將傳說和故事,一定會世世代代,永傳下去!

03

黃河大峽谷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鄉曲生涯眼卻高,舟行逆水總勞勞。

門前紅棗百年樹,夢裡黃河千丈濤。

塵世浮雲變今古,吟情朗月近風騷。

煌煌九卷名山業,歲月磨人嘆二毛。

沿黃觀光路是陝西省沿黃河西岸修建的一條南北向公路通道,沿途珠鏈般串起了西嶽華山、壺口瀑布、洽川溼地、司馬遷祠、吳堡古城等50餘處名勝古蹟。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全長86公里,北起馬鎮葛富村,南至萬鎮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沿黃經濟帶建設,並把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和公路建設結合起來。陝北是革命老區,有一些地方還比較貧困,公路的開通,將給當地的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便利與促進,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自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想不到我來的這一段,竟是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的精華地帶,也是黃河大峽谷風光景觀帶。站在山頭,秦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這裡經過上萬年的河水沖刷和風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質奇觀。大峽谷將黃河、黃土高原、風蝕巖畫、河灘、田園、棗林等自然資源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幅多彩的自然畫卷。同時,黃河在這裡孕育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特有的窯洞民居、古老的宗教寺廟、豐富的民俗風情等。

在黃河大峽谷,我也有幸見識了神木的大紅棗。作為神木的特產,其紅棗特點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色澤鮮紅,貯藏期又長。這是黃河的厚賜。萬鎮為神木紅棗主產區,全縣域棗林20多萬畝,其中萬鎮就有6萬來畝;萬鎮年產紅棗5000多萬斤,佔到神木一半左右。僅紅棗這一項收入就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左右。該鎮已經明確樹起“立棗為業、興鎮富民”的奮鬥目標。

西豆峪村的陝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出現在這古老的峽谷中,著實令我們既驚又喜。該公司是一家以紅棗現代化深加工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外貿進出口為一體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公司的創始人叫張亮。

傳統的紅棗以烤棗、薰棗和酒棗加工為主,但市場越來越小,棗子越來越賣不上錢。2009年,大學生村官張亮不忍“棗賤傷農”,基於“紅棗+”的產品理念,另闢蹊徑,開啟了全新的紅棗產品研發。2012年,張亮將研發的首款“紅棗咖啡”產品正式命名為“曼喬”。2015年第一杯曼喬咖啡誕生,即獲“陝西十大金口碑農產品”榮譽,開啟了中式咖啡新紀元。2018年,“曼喬”完成第一次品牌及產品升級,產品擴展至四個品類。新理念的指導,新技術的投入,讓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紅棗變為集時尚、休閒、健康於一體的高品質咖啡,這不僅盤活了神木紅棗產業,也給當地棗農帶來了新希望。

祝福神木,祝福黃河大峽谷,祝福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

選自:《陝西日報》(2019年7月18日)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烽火邊關一幟張,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識楊家將,今訪麟州古戰場。

在我國,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我過去也看過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電影等,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楊繼業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神木守衛邊關。

楊家將的故里為麟州故城,即現在的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史料記載,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勳和孫子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子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楊家將忠勇報國的精神,吸引著感同身受的國人為之樹碑立傳,自然有人爭奪其“故里”這張品牌。令人感動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爭奪”楊家將故里上,而是對楊家將歷史文化進行不斷深入、科學的研究,熱情高漲,態度嚴謹,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楊家將文化研究會,這個會為楊家將文化研究與傳播作出了令人感動的貢獻。2007年8月,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神木召開,雲集了國內的150多位專家學者。2011年8月,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和延安大學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陝北歷史文化暨楊家將文化學術研討會,共收到論文68篇。近年來,神木突出打造楊家將文化品牌,在圍繞“千年城、千古魂、千秋業”這一主題建設楊家城山水景觀、建成神木文化大縣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載區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見所聞,使我深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遺產,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的楊家將傳說和故事,一定會世世代代,永傳下去!

03

黃河大峽谷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鄉曲生涯眼卻高,舟行逆水總勞勞。

門前紅棗百年樹,夢裡黃河千丈濤。

塵世浮雲變今古,吟情朗月近風騷。

煌煌九卷名山業,歲月磨人嘆二毛。

沿黃觀光路是陝西省沿黃河西岸修建的一條南北向公路通道,沿途珠鏈般串起了西嶽華山、壺口瀑布、洽川溼地、司馬遷祠、吳堡古城等50餘處名勝古蹟。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全長86公里,北起馬鎮葛富村,南至萬鎮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沿黃經濟帶建設,並把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和公路建設結合起來。陝北是革命老區,有一些地方還比較貧困,公路的開通,將給當地的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便利與促進,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自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想不到我來的這一段,竟是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的精華地帶,也是黃河大峽谷風光景觀帶。站在山頭,秦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這裡經過上萬年的河水沖刷和風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質奇觀。大峽谷將黃河、黃土高原、風蝕巖畫、河灘、田園、棗林等自然資源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幅多彩的自然畫卷。同時,黃河在這裡孕育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特有的窯洞民居、古老的宗教寺廟、豐富的民俗風情等。

在黃河大峽谷,我也有幸見識了神木的大紅棗。作為神木的特產,其紅棗特點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色澤鮮紅,貯藏期又長。這是黃河的厚賜。萬鎮為神木紅棗主產區,全縣域棗林20多萬畝,其中萬鎮就有6萬來畝;萬鎮年產紅棗5000多萬斤,佔到神木一半左右。僅紅棗這一項收入就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左右。該鎮已經明確樹起“立棗為業、興鎮富民”的奮鬥目標。

西豆峪村的陝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出現在這古老的峽谷中,著實令我們既驚又喜。該公司是一家以紅棗現代化深加工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外貿進出口為一體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公司的創始人叫張亮。

傳統的紅棗以烤棗、薰棗和酒棗加工為主,但市場越來越小,棗子越來越賣不上錢。2009年,大學生村官張亮不忍“棗賤傷農”,基於“紅棗+”的產品理念,另闢蹊徑,開啟了全新的紅棗產品研發。2012年,張亮將研發的首款“紅棗咖啡”產品正式命名為“曼喬”。2015年第一杯曼喬咖啡誕生,即獲“陝西十大金口碑農產品”榮譽,開啟了中式咖啡新紀元。2018年,“曼喬”完成第一次品牌及產品升級,產品擴展至四個品類。新理念的指導,新技術的投入,讓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紅棗變為集時尚、休閒、健康於一體的高品質咖啡,這不僅盤活了神木紅棗產業,也給當地棗農帶來了新希望。

祝福神木,祝福黃河大峽谷,祝福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

選自:《陝西日報》(2019年7月18日)

鄭欣淼:神木三記

作家簡介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烽火邊關一幟張,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識楊家將,今訪麟州古戰場。

在我國,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我過去也看過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電影等,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楊繼業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神木守衛邊關。

楊家將的故里為麟州故城,即現在的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史料記載,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勳和孫子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子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楊家將忠勇報國的精神,吸引著感同身受的國人為之樹碑立傳,自然有人爭奪其“故里”這張品牌。令人感動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爭奪”楊家將故里上,而是對楊家將歷史文化進行不斷深入、科學的研究,熱情高漲,態度嚴謹,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楊家將文化研究會,這個會為楊家將文化研究與傳播作出了令人感動的貢獻。2007年8月,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神木召開,雲集了國內的150多位專家學者。2011年8月,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和延安大學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陝北歷史文化暨楊家將文化學術研討會,共收到論文68篇。近年來,神木突出打造楊家將文化品牌,在圍繞“千年城、千古魂、千秋業”這一主題建設楊家城山水景觀、建成神木文化大縣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載區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見所聞,使我深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遺產,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的楊家將傳說和故事,一定會世世代代,永傳下去!

03

黃河大峽谷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鄉曲生涯眼卻高,舟行逆水總勞勞。

門前紅棗百年樹,夢裡黃河千丈濤。

塵世浮雲變今古,吟情朗月近風騷。

煌煌九卷名山業,歲月磨人嘆二毛。

沿黃觀光路是陝西省沿黃河西岸修建的一條南北向公路通道,沿途珠鏈般串起了西嶽華山、壺口瀑布、洽川溼地、司馬遷祠、吳堡古城等50餘處名勝古蹟。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全長86公里,北起馬鎮葛富村,南至萬鎮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沿黃經濟帶建設,並把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和公路建設結合起來。陝北是革命老區,有一些地方還比較貧困,公路的開通,將給當地的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便利與促進,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自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想不到我來的這一段,竟是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的精華地帶,也是黃河大峽谷風光景觀帶。站在山頭,秦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這裡經過上萬年的河水沖刷和風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質奇觀。大峽谷將黃河、黃土高原、風蝕巖畫、河灘、田園、棗林等自然資源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幅多彩的自然畫卷。同時,黃河在這裡孕育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特有的窯洞民居、古老的宗教寺廟、豐富的民俗風情等。

在黃河大峽谷,我也有幸見識了神木的大紅棗。作為神木的特產,其紅棗特點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色澤鮮紅,貯藏期又長。這是黃河的厚賜。萬鎮為神木紅棗主產區,全縣域棗林20多萬畝,其中萬鎮就有6萬來畝;萬鎮年產紅棗5000多萬斤,佔到神木一半左右。僅紅棗這一項收入就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左右。該鎮已經明確樹起“立棗為業、興鎮富民”的奮鬥目標。

西豆峪村的陝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出現在這古老的峽谷中,著實令我們既驚又喜。該公司是一家以紅棗現代化深加工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外貿進出口為一體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公司的創始人叫張亮。

傳統的紅棗以烤棗、薰棗和酒棗加工為主,但市場越來越小,棗子越來越賣不上錢。2009年,大學生村官張亮不忍“棗賤傷農”,基於“紅棗+”的產品理念,另闢蹊徑,開啟了全新的紅棗產品研發。2012年,張亮將研發的首款“紅棗咖啡”產品正式命名為“曼喬”。2015年第一杯曼喬咖啡誕生,即獲“陝西十大金口碑農產品”榮譽,開啟了中式咖啡新紀元。2018年,“曼喬”完成第一次品牌及產品升級,產品擴展至四個品類。新理念的指導,新技術的投入,讓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紅棗變為集時尚、休閒、健康於一體的高品質咖啡,這不僅盤活了神木紅棗產業,也給當地棗農帶來了新希望。

祝福神木,祝福黃河大峽谷,祝福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

選自:《陝西日報》(2019年7月18日)

鄭欣淼:神木三記

作家簡介

鄭欣淼:神木三記

鄭欣淼,陝西省澄城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政策學》《從紅樓到故宮:鄭欣淼文博文集》《故宮學概論》《雪泥集》《陟高集》《鄭欣淼詩詞百首》《鄭欣淼詩詞稿》《山陰道上》《遊藝者言》《周賞集:鄭欣淼散文》等。至今,出版各類專著30部,發表核心報刊論文100餘篇。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烽火邊關一幟張,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識楊家將,今訪麟州古戰場。

在我國,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我過去也看過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電影等,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楊繼業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神木守衛邊關。

楊家將的故里為麟州故城,即現在的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史料記載,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勳和孫子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子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楊家將忠勇報國的精神,吸引著感同身受的國人為之樹碑立傳,自然有人爭奪其“故里”這張品牌。令人感動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爭奪”楊家將故里上,而是對楊家將歷史文化進行不斷深入、科學的研究,熱情高漲,態度嚴謹,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楊家將文化研究會,這個會為楊家將文化研究與傳播作出了令人感動的貢獻。2007年8月,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神木召開,雲集了國內的150多位專家學者。2011年8月,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和延安大學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陝北歷史文化暨楊家將文化學術研討會,共收到論文68篇。近年來,神木突出打造楊家將文化品牌,在圍繞“千年城、千古魂、千秋業”這一主題建設楊家城山水景觀、建成神木文化大縣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載區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見所聞,使我深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遺產,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的楊家將傳說和故事,一定會世世代代,永傳下去!

03

黃河大峽谷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鄉曲生涯眼卻高,舟行逆水總勞勞。

門前紅棗百年樹,夢裡黃河千丈濤。

塵世浮雲變今古,吟情朗月近風騷。

煌煌九卷名山業,歲月磨人嘆二毛。

沿黃觀光路是陝西省沿黃河西岸修建的一條南北向公路通道,沿途珠鏈般串起了西嶽華山、壺口瀑布、洽川溼地、司馬遷祠、吳堡古城等50餘處名勝古蹟。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全長86公里,北起馬鎮葛富村,南至萬鎮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沿黃經濟帶建設,並把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和公路建設結合起來。陝北是革命老區,有一些地方還比較貧困,公路的開通,將給當地的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便利與促進,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自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想不到我來的這一段,竟是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的精華地帶,也是黃河大峽谷風光景觀帶。站在山頭,秦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這裡經過上萬年的河水沖刷和風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質奇觀。大峽谷將黃河、黃土高原、風蝕巖畫、河灘、田園、棗林等自然資源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幅多彩的自然畫卷。同時,黃河在這裡孕育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特有的窯洞民居、古老的宗教寺廟、豐富的民俗風情等。

在黃河大峽谷,我也有幸見識了神木的大紅棗。作為神木的特產,其紅棗特點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色澤鮮紅,貯藏期又長。這是黃河的厚賜。萬鎮為神木紅棗主產區,全縣域棗林20多萬畝,其中萬鎮就有6萬來畝;萬鎮年產紅棗5000多萬斤,佔到神木一半左右。僅紅棗這一項收入就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左右。該鎮已經明確樹起“立棗為業、興鎮富民”的奮鬥目標。

西豆峪村的陝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出現在這古老的峽谷中,著實令我們既驚又喜。該公司是一家以紅棗現代化深加工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外貿進出口為一體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公司的創始人叫張亮。

傳統的紅棗以烤棗、薰棗和酒棗加工為主,但市場越來越小,棗子越來越賣不上錢。2009年,大學生村官張亮不忍“棗賤傷農”,基於“紅棗+”的產品理念,另闢蹊徑,開啟了全新的紅棗產品研發。2012年,張亮將研發的首款“紅棗咖啡”產品正式命名為“曼喬”。2015年第一杯曼喬咖啡誕生,即獲“陝西十大金口碑農產品”榮譽,開啟了中式咖啡新紀元。2018年,“曼喬”完成第一次品牌及產品升級,產品擴展至四個品類。新理念的指導,新技術的投入,讓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紅棗變為集時尚、休閒、健康於一體的高品質咖啡,這不僅盤活了神木紅棗產業,也給當地棗農帶來了新希望。

祝福神木,祝福黃河大峽谷,祝福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

選自:《陝西日報》(2019年7月18日)

鄭欣淼:神木三記

作家簡介

鄭欣淼:神木三記

鄭欣淼,陝西省澄城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政策學》《從紅樓到故宮:鄭欣淼文博文集》《故宮學概論》《雪泥集》《陟高集》《鄭欣淼詩詞百首》《鄭欣淼詩詞稿》《山陰道上》《遊藝者言》《周賞集:鄭欣淼散文》等。至今,出版各類專著30部,發表核心報刊論文100餘篇。

鄭欣淼:神木三記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

我最早知道神木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遙遠的陝北長城沿線,“神木”這兩個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測和遐想。

2018年春,陝北天朗氣清,我有幸來到久違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設情況。神木的文物古蹟十分了不起,它對中華文明、中國革命都有過偉大的貢獻,這些年來更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神木在文物保護、文化與旅遊的結合、城鄉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詩談感受。

鄭欣淼:神木三記

01

石 峁

詩曰:

問世曾教舉世驚,我來訪謁正春明。

皇城規制源流遠,都邑文華根脈宏。

天府當然物精美,瑤臺彷彿玉光瑩。

四千餘載峁間事,禿尾水流終有聲。

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對石峁充滿著嚮往之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作為石峁的發掘者之一,以其親身經歷與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揭開石峁的奧祕。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進行過有計劃的系統調查。邵晶2012年來到石峁,專門對城牆進行了調查、測繪,確定石峁是有城的,並且肯定這是一座有著三重結構的石頭城。為了進一步瞭解石峁城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式,邵晶決定對石峁遺址進行試掘。發掘的地方確定在整個石峁城址的東面,即後來被考古隊命名為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它是整個城址的制高點。這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隊友們組成的石峁考古隊正式展開考古發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發掘過程中,驚喜連連,不僅發現了傳說中的玉器,還在坍塌的牆體裡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壁畫和6處用於祭祀的頭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遺蹟。且發現整個東門有石砌城牆、墩臺、角臺、馬面、甕城、門塾等一系列城防設施,呈現出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也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蹟,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石峁遺址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對於我們關心的年代問題,邵晶說,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的類型學特徵,石峁城址的年代確定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即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石峁城址正處於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關鍵階段,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早期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是我國特有的物質文化形態,玉和玉器的觀念貫穿中華古文明的全過程。龍山時期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初始階段,玉器作為最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反映出當時禮、禮制和王權的結合,也是當時文明制度的核心。龍山玉器使用中體現的等級、宗教等禮的因素,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礎。石峁玉器是始於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遺物,既是研究論證石峁遺址遺存性質以及石峁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證,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陝西北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並沒有玉石出產,可石峁遺址卻出土了大量玉器,這些玉器源於何方?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應該有一條“玉石之路”。經鑑定,石峁玉器的材質種類繁多,材質來源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玉石產地,而其中玉料產地來源不清的玉器也為數不少。石峁玉器不僅材質來源龐雜,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遺址的特徵。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許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頭(見楊瑞著《石峁王國之石破天驚》)。這是個大膽的推測。我想,這可能會像《黃帝之墟:關於石峁古城的一個推斷,石峁古城就是黃帝城》一文的觀點一樣,引起學界的爭議。爭議是好事,在爭議中探索研究,在不斷探索研究中還原石峁的本來面目。

地老天荒,長河一脈。走進4000年前的石峁王國,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風采,彷彿穿行於一個史前文明的黃金時代,我們分明是在和遙遠的祖先對話,是在和充滿神祕與智慧的遠古文明相接相晤,無不感到震撼和感嘆,虔誠敬仰和懷古探祕之情則油然而生。

02

楊家將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烽火邊關一幟張,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識楊家將,今訪麟州古戰場。

在我國,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我過去也看過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電影等,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楊繼業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神木守衛邊關。

楊家將的故里為麟州故城,即現在的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史料記載,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勳和孫子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子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楊家將忠勇報國的精神,吸引著感同身受的國人為之樹碑立傳,自然有人爭奪其“故里”這張品牌。令人感動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爭奪”楊家將故里上,而是對楊家將歷史文化進行不斷深入、科學的研究,熱情高漲,態度嚴謹,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楊家將文化研究會,這個會為楊家將文化研究與傳播作出了令人感動的貢獻。2007年8月,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神木召開,雲集了國內的150多位專家學者。2011年8月,神木楊家將文化研究會和延安大學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陝北歷史文化暨楊家將文化學術研討會,共收到論文68篇。近年來,神木突出打造楊家將文化品牌,在圍繞“千年城、千古魂、千秋業”這一主題建設楊家城山水景觀、建成神木文化大縣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載區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見所聞,使我深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遺產,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的楊家將傳說和故事,一定會世世代代,永傳下去!

03

黃河大峽谷

鄭欣淼:神木三記

詩曰:

鄉曲生涯眼卻高,舟行逆水總勞勞。

門前紅棗百年樹,夢裡黃河千丈濤。

塵世浮雲變今古,吟情朗月近風騷。

煌煌九卷名山業,歲月磨人嘆二毛。

沿黃觀光路是陝西省沿黃河西岸修建的一條南北向公路通道,沿途珠鏈般串起了西嶽華山、壺口瀑布、洽川溼地、司馬遷祠、吳堡古城等50餘處名勝古蹟。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全長86公里,北起馬鎮葛富村,南至萬鎮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沿黃經濟帶建設,並把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和公路建設結合起來。陝北是革命老區,有一些地方還比較貧困,公路的開通,將給當地的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便利與促進,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自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想不到我來的這一段,竟是沿黃觀光路神木境內的精華地帶,也是黃河大峽谷風光景觀帶。站在山頭,秦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這裡經過上萬年的河水沖刷和風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質奇觀。大峽谷將黃河、黃土高原、風蝕巖畫、河灘、田園、棗林等自然資源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幅多彩的自然畫卷。同時,黃河在這裡孕育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如特有的窯洞民居、古老的宗教寺廟、豐富的民俗風情等。

在黃河大峽谷,我也有幸見識了神木的大紅棗。作為神木的特產,其紅棗特點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色澤鮮紅,貯藏期又長。這是黃河的厚賜。萬鎮為神木紅棗主產區,全縣域棗林20多萬畝,其中萬鎮就有6萬來畝;萬鎮年產紅棗5000多萬斤,佔到神木一半左右。僅紅棗這一項收入就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左右。該鎮已經明確樹起“立棗為業、興鎮富民”的奮鬥目標。

西豆峪村的陝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一個現代化的企業出現在這古老的峽谷中,著實令我們既驚又喜。該公司是一家以紅棗現代化深加工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外貿進出口為一體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公司的創始人叫張亮。

傳統的紅棗以烤棗、薰棗和酒棗加工為主,但市場越來越小,棗子越來越賣不上錢。2009年,大學生村官張亮不忍“棗賤傷農”,基於“紅棗+”的產品理念,另闢蹊徑,開啟了全新的紅棗產品研發。2012年,張亮將研發的首款“紅棗咖啡”產品正式命名為“曼喬”。2015年第一杯曼喬咖啡誕生,即獲“陝西十大金口碑農產品”榮譽,開啟了中式咖啡新紀元。2018年,“曼喬”完成第一次品牌及產品升級,產品擴展至四個品類。新理念的指導,新技術的投入,讓原本只是一顆普通的紅棗變為集時尚、休閒、健康於一體的高品質咖啡,這不僅盤活了神木紅棗產業,也給當地棗農帶來了新希望。

祝福神木,祝福黃河大峽谷,祝福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

選自:《陝西日報》(2019年7月18日)

鄭欣淼:神木三記

作家簡介

鄭欣淼:神木三記

鄭欣淼,陝西省澄城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政策學》《從紅樓到故宮:鄭欣淼文博文集》《故宮學概論》《雪泥集》《陟高集》《鄭欣淼詩詞百首》《鄭欣淼詩詞稿》《山陰道上》《遊藝者言》《周賞集:鄭欣淼散文》等。至今,出版各類專著30部,發表核心報刊論文100餘篇。

鄭欣淼:神木三記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鄭欣淼:神木三記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