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清前期,由於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衝撞,清廷曾採取了禁教政策。隨著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傳教、購置田產等權利,基督教各派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

直到19世紀末,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正教在中國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信徒都要少很多很多,主要活動範圍侷限在北京地區,最初信眾主要是在雅克薩戰鬥中被俘、不願回國的沙俄官兵,他們甚至被編入旗,稱為阿爾巴津人。

中東鐵路修建前,東北的外國教會主被英國的耶穌教和法國的天主教把持。1896年僅耶穌教在東北就有教徒19600人,超過了道教信徒。

1898年6月,東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隨著中東鐵路護路軍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叫田家燒鍋),

8月3日,是個星期天,在中東鐵路工程局院子裡,臨時用葦蓆搭建了一座簡易教堂,茹拉夫斯基主持了哈爾濱首次東正教禮拜。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政街落成。

此後東正教堂數量不斷增加,1900年12月在南崗竣工了一座聖尼古拉教堂,直到在文革被毀前,這座著名的教堂一直是哈爾濱的城市標誌。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清前期,由於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衝撞,清廷曾採取了禁教政策。隨著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傳教、購置田產等權利,基督教各派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

直到19世紀末,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正教在中國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信徒都要少很多很多,主要活動範圍侷限在北京地區,最初信眾主要是在雅克薩戰鬥中被俘、不願回國的沙俄官兵,他們甚至被編入旗,稱為阿爾巴津人。

中東鐵路修建前,東北的外國教會主被英國的耶穌教和法國的天主教把持。1896年僅耶穌教在東北就有教徒19600人,超過了道教信徒。

1898年6月,東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隨著中東鐵路護路軍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叫田家燒鍋),

8月3日,是個星期天,在中東鐵路工程局院子裡,臨時用葦蓆搭建了一座簡易教堂,茹拉夫斯基主持了哈爾濱首次東正教禮拜。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政街落成。

此後東正教堂數量不斷增加,1900年12月在南崗竣工了一座聖尼古拉教堂,直到在文革被毀前,這座著名的教堂一直是哈爾濱的城市標誌。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聖尼古拉教堂(喇嘛臺)

到1931年,不完全統計哈爾濱建成的東正教堂有近50座,保留到現在有5座。整個中東鐵路附屬地裡(包括哈爾濱到旅順的南支線)東正教堂將近100座,保留至今的有10座左右,保存修繕完好的基本都在黑龍江。

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時,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俄僑有3萬多人。1912年哈爾濱人口統計有常駐居民68549人,俄僑43091人,佔比63.7%,儼然一座俄國城市,到了1922年俄僑增加到15.5萬,哈爾濱自然成了東正教最為興盛的城市。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清前期,由於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衝撞,清廷曾採取了禁教政策。隨著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傳教、購置田產等權利,基督教各派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

直到19世紀末,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正教在中國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信徒都要少很多很多,主要活動範圍侷限在北京地區,最初信眾主要是在雅克薩戰鬥中被俘、不願回國的沙俄官兵,他們甚至被編入旗,稱為阿爾巴津人。

中東鐵路修建前,東北的外國教會主被英國的耶穌教和法國的天主教把持。1896年僅耶穌教在東北就有教徒19600人,超過了道教信徒。

1898年6月,東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隨著中東鐵路護路軍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叫田家燒鍋),

8月3日,是個星期天,在中東鐵路工程局院子裡,臨時用葦蓆搭建了一座簡易教堂,茹拉夫斯基主持了哈爾濱首次東正教禮拜。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政街落成。

此後東正教堂數量不斷增加,1900年12月在南崗竣工了一座聖尼古拉教堂,直到在文革被毀前,這座著名的教堂一直是哈爾濱的城市標誌。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聖尼古拉教堂(喇嘛臺)

到1931年,不完全統計哈爾濱建成的東正教堂有近50座,保留到現在有5座。整個中東鐵路附屬地裡(包括哈爾濱到旅順的南支線)東正教堂將近100座,保留至今的有10座左右,保存修繕完好的基本都在黑龍江。

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時,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俄僑有3萬多人。1912年哈爾濱人口統計有常駐居民68549人,俄僑43091人,佔比63.7%,儼然一座俄國城市,到了1922年俄僑增加到15.5萬,哈爾濱自然成了東正教最為興盛的城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俄國人多是大家庭

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東正教堂的修建可分為三個時期:初建期(1898-1917)、興盛期(1918-1931)和衰落期(1932-1945)。

現在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就建設在興盛期,它的前身是沙俄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原址在香坊區的部隊駐地。1907年,為方便現在道里區教民的禮拜活動,在俄國大商人奇斯佳科夫的請求下,第四步兵師把這所教堂捐贈給了教民,新址就是現在的位置,這裡當年是吉林交涉局(當時哈爾濱歸吉林管轄)的刑場。

搬到新址的聖索菲亞教堂,最初雖是個木質建築,但造價卻非常昂貴,奇斯佳科夫為這座教堂花費了6萬金盧布,這是一筆鉅款。當年的金盧布實行的是金本位,1盧布相當於0.77423克黃金,可以隨時兌付。同期在哈爾濱建一棟2層獨立樓房也不過1,2萬金盧布。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及濱海教區大主教葉甫謝維,於1908年11月23日(俄歷)親赴哈爾濱為這座教堂舉行落成祝聖儀式。1912年,奇斯佳科夫又捐款在教堂右側,建造了先知聖伊利亞和苦難聖徒依賴達的祭臺。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清前期,由於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衝撞,清廷曾採取了禁教政策。隨著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傳教、購置田產等權利,基督教各派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

直到19世紀末,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正教在中國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信徒都要少很多很多,主要活動範圍侷限在北京地區,最初信眾主要是在雅克薩戰鬥中被俘、不願回國的沙俄官兵,他們甚至被編入旗,稱為阿爾巴津人。

中東鐵路修建前,東北的外國教會主被英國的耶穌教和法國的天主教把持。1896年僅耶穌教在東北就有教徒19600人,超過了道教信徒。

1898年6月,東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隨著中東鐵路護路軍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叫田家燒鍋),

8月3日,是個星期天,在中東鐵路工程局院子裡,臨時用葦蓆搭建了一座簡易教堂,茹拉夫斯基主持了哈爾濱首次東正教禮拜。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政街落成。

此後東正教堂數量不斷增加,1900年12月在南崗竣工了一座聖尼古拉教堂,直到在文革被毀前,這座著名的教堂一直是哈爾濱的城市標誌。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聖尼古拉教堂(喇嘛臺)

到1931年,不完全統計哈爾濱建成的東正教堂有近50座,保留到現在有5座。整個中東鐵路附屬地裡(包括哈爾濱到旅順的南支線)東正教堂將近100座,保留至今的有10座左右,保存修繕完好的基本都在黑龍江。

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時,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俄僑有3萬多人。1912年哈爾濱人口統計有常駐居民68549人,俄僑43091人,佔比63.7%,儼然一座俄國城市,到了1922年俄僑增加到15.5萬,哈爾濱自然成了東正教最為興盛的城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俄國人多是大家庭

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東正教堂的修建可分為三個時期:初建期(1898-1917)、興盛期(1918-1931)和衰落期(1932-1945)。

現在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就建設在興盛期,它的前身是沙俄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原址在香坊區的部隊駐地。1907年,為方便現在道里區教民的禮拜活動,在俄國大商人奇斯佳科夫的請求下,第四步兵師把這所教堂捐贈給了教民,新址就是現在的位置,這裡當年是吉林交涉局(當時哈爾濱歸吉林管轄)的刑場。

搬到新址的聖索菲亞教堂,最初雖是個木質建築,但造價卻非常昂貴,奇斯佳科夫為這座教堂花費了6萬金盧布,這是一筆鉅款。當年的金盧布實行的是金本位,1盧布相當於0.77423克黃金,可以隨時兌付。同期在哈爾濱建一棟2層獨立樓房也不過1,2萬金盧布。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及濱海教區大主教葉甫謝維,於1908年11月23日(俄歷)親赴哈爾濱為這座教堂舉行落成祝聖儀式。1912年,奇斯佳科夫又捐款在教堂右側,建造了先知聖伊利亞和苦難聖徒依賴達的祭臺。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隨著教民的增加,教堂無法容納眾多的祈禱者,擴建被提上了日程。1923年,磚石結構的聖索菲亞教堂奠基,1932年12月,舉行了祝聖儀式。建造這座恢弘的教堂的經費,都來自教民的捐贈。

聖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第一家"民辦"教堂,它創辦了東亞地區東正教第一個堂區委員會。這個委員會除了參與教堂管理外,重要的任務是向教民籌款,來供養為教民服務的教士團。

聖索菲亞教堂在1934年,開辦了哈爾濱東正教高等神學院,聖弗拉基米爾神學院。一些在蘇聯無法繼續學習的年輕神父來到這裡深造,這大大提升了聖索菲亞教堂在東正教體系內的地位。

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從聖經中吸取的"真理"卻各有側重。與天主教和新教相比,東正教更具原教旨主義傾向和保守性。

它指責天主教講求"商業救贖";指責新教避諱內心的痛苦,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歡樂。

所以傳統的東正教徒普遍比較刻板、執著和律己,這種特質也許比較適合探究學問,在俄國近代湧現了門捷列夫、齊奧爾科夫斯基、西科斯基,以及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科學和文化巨匠。

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他們好像比較"傻",那些闖關東的內地人,把來海參崴、哈爾濱和俄國人做生意叫"糊弄老毛子",像哈爾濱首富張廷閣等,他們的發跡史都不同程度的體現著"中國智慧"。

幾百年的國教地位,使得東正教在俄國國內有著很多特權。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採取了激進的宗教政策,沒收教會的土地,廢除了教會的特權,東正教會不再是國家教會,教會不得干預國家事務特別是教育。這些措激起了教會及其神職人員的強烈不滿和仇恨,東正教徒把被蘇維埃滅門的沙皇親屬的8具遺骸(有2位女僕)運到了北京,安葬在安定門外東正教墓地中聖瑟拉芬小教堂地下,這裡成了沙皇追隨者祭奠的聖地。

個別高級主教煽動教徒反對蘇維埃政權,這當然觸怒了當權者,很多教堂被封,神職人員被捕。1922年蘇聯大災荒,大牧首吉洪為拯救飢餓的人民,鼓動神職人員抵抗政府沒收教會財產而被捕入獄。

1931年蘇共中央決定,拆毀位於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這座高102米,用了50年才建起來的世界最大的東正教堂被夷為平地。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清前期,由於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衝撞,清廷曾採取了禁教政策。隨著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傳教、購置田產等權利,基督教各派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

直到19世紀末,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正教在中國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信徒都要少很多很多,主要活動範圍侷限在北京地區,最初信眾主要是在雅克薩戰鬥中被俘、不願回國的沙俄官兵,他們甚至被編入旗,稱為阿爾巴津人。

中東鐵路修建前,東北的外國教會主被英國的耶穌教和法國的天主教把持。1896年僅耶穌教在東北就有教徒19600人,超過了道教信徒。

1898年6月,東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隨著中東鐵路護路軍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叫田家燒鍋),

8月3日,是個星期天,在中東鐵路工程局院子裡,臨時用葦蓆搭建了一座簡易教堂,茹拉夫斯基主持了哈爾濱首次東正教禮拜。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政街落成。

此後東正教堂數量不斷增加,1900年12月在南崗竣工了一座聖尼古拉教堂,直到在文革被毀前,這座著名的教堂一直是哈爾濱的城市標誌。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聖尼古拉教堂(喇嘛臺)

到1931年,不完全統計哈爾濱建成的東正教堂有近50座,保留到現在有5座。整個中東鐵路附屬地裡(包括哈爾濱到旅順的南支線)東正教堂將近100座,保留至今的有10座左右,保存修繕完好的基本都在黑龍江。

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時,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俄僑有3萬多人。1912年哈爾濱人口統計有常駐居民68549人,俄僑43091人,佔比63.7%,儼然一座俄國城市,到了1922年俄僑增加到15.5萬,哈爾濱自然成了東正教最為興盛的城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俄國人多是大家庭

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東正教堂的修建可分為三個時期:初建期(1898-1917)、興盛期(1918-1931)和衰落期(1932-1945)。

現在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就建設在興盛期,它的前身是沙俄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原址在香坊區的部隊駐地。1907年,為方便現在道里區教民的禮拜活動,在俄國大商人奇斯佳科夫的請求下,第四步兵師把這所教堂捐贈給了教民,新址就是現在的位置,這裡當年是吉林交涉局(當時哈爾濱歸吉林管轄)的刑場。

搬到新址的聖索菲亞教堂,最初雖是個木質建築,但造價卻非常昂貴,奇斯佳科夫為這座教堂花費了6萬金盧布,這是一筆鉅款。當年的金盧布實行的是金本位,1盧布相當於0.77423克黃金,可以隨時兌付。同期在哈爾濱建一棟2層獨立樓房也不過1,2萬金盧布。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及濱海教區大主教葉甫謝維,於1908年11月23日(俄歷)親赴哈爾濱為這座教堂舉行落成祝聖儀式。1912年,奇斯佳科夫又捐款在教堂右側,建造了先知聖伊利亞和苦難聖徒依賴達的祭臺。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隨著教民的增加,教堂無法容納眾多的祈禱者,擴建被提上了日程。1923年,磚石結構的聖索菲亞教堂奠基,1932年12月,舉行了祝聖儀式。建造這座恢弘的教堂的經費,都來自教民的捐贈。

聖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第一家"民辦"教堂,它創辦了東亞地區東正教第一個堂區委員會。這個委員會除了參與教堂管理外,重要的任務是向教民籌款,來供養為教民服務的教士團。

聖索菲亞教堂在1934年,開辦了哈爾濱東正教高等神學院,聖弗拉基米爾神學院。一些在蘇聯無法繼續學習的年輕神父來到這裡深造,這大大提升了聖索菲亞教堂在東正教體系內的地位。

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從聖經中吸取的"真理"卻各有側重。與天主教和新教相比,東正教更具原教旨主義傾向和保守性。

它指責天主教講求"商業救贖";指責新教避諱內心的痛苦,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歡樂。

所以傳統的東正教徒普遍比較刻板、執著和律己,這種特質也許比較適合探究學問,在俄國近代湧現了門捷列夫、齊奧爾科夫斯基、西科斯基,以及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科學和文化巨匠。

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他們好像比較"傻",那些闖關東的內地人,把來海參崴、哈爾濱和俄國人做生意叫"糊弄老毛子",像哈爾濱首富張廷閣等,他們的發跡史都不同程度的體現著"中國智慧"。

幾百年的國教地位,使得東正教在俄國國內有著很多特權。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採取了激進的宗教政策,沒收教會的土地,廢除了教會的特權,東正教會不再是國家教會,教會不得干預國家事務特別是教育。這些措激起了教會及其神職人員的強烈不滿和仇恨,東正教徒把被蘇維埃滅門的沙皇親屬的8具遺骸(有2位女僕)運到了北京,安葬在安定門外東正教墓地中聖瑟拉芬小教堂地下,這裡成了沙皇追隨者祭奠的聖地。

個別高級主教煽動教徒反對蘇維埃政權,這當然觸怒了當權者,很多教堂被封,神職人員被捕。1922年蘇聯大災荒,大牧首吉洪為拯救飢餓的人民,鼓動神職人員抵抗政府沒收教會財產而被捕入獄。

1931年蘇共中央決定,拆毀位於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這座高102米,用了50年才建起來的世界最大的東正教堂被夷為平地。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救世主大教堂

東正教和政府的關係長期對立,直到蘇聯衛國戰爭,東正教會號召全體教徒與德國侵略者作鬥爭,動員各級神職人員和廣大教徒為國家捐募錢財,用以購買飛機、大炮、坦克和軍需品。蘇聯軍隊用教會捐款組建了一個坦克軍。

雖然在德國領區仍有少數神職人員充當了奸細,但教會和政府的關係有所改善,1943年成立了俄羅斯東正教會事務委員會,政府同意舉行全蘇東正教地方主教會議,選舉出了已空缺多年的牧首,蘇聯政府也允許教會有限度的開辦神學院,出版宗教刊物。這些措施表明教會與國家關係趨於緩和。

二戰以後,東正教在蘇聯社會上依然毫無地位可言,直到戈爾巴喬夫執政,他簽署了新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這部法規取消了對宗教團體的種種限制,允許宗教團體參與社會政治活動,規定教牧人員和教徒與其他公民享有平等權利;允許軍人蔘加宗教活動等。這部法規的實施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蘇聯政府在宗教領域政策的重大變化,使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

然而歷史和解並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事情。如何處理沙俄歷史和建立在十月革命基礎上的蘇聯帝國的歷史,是俄羅斯重新構建民族認同中最棘手、最複雜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和蘇聯的特殊關係,決定了東正教在中國的地位,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在1958年關閉,後長期被當做倉庫使用。

今天的聖索菲亞教堂,已經沒有了宗教色彩,它作為拜占庭式建築的精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截止2006年,我國公佈了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2350項,其中教堂建築或含有教堂項目9項,聖索菲亞教堂是唯一入選的東正教教堂。

在全國110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共有8座東正教堂,哈爾濱8座、上海2座、武漢1座。

聖索菲亞教堂被公認遺產價值最高,宗教影響最大、城市標誌最顯、景觀功能最強。

"

【中東大鐵路】 聖索菲亞教堂

俄僑給哈爾濱這座年輕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教堂給外地人的印象可能是最深刻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旅遊者的必到景點,這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當年的俄國人大都篤信東正教,教堂作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比住所還重要,在中東鐵路沿線,即使人住草棚,也要先建教堂,哈爾濱最早的東正教禮拜儀式,甚至是在用葦蓆搭成的簡易教堂中舉行的。可以說100年前的俄國人走到哪裡,就把東正教堂帶到哪裡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火車流動教堂

本文簡單回顧一下聖索菲亞教堂以及東正教的過去。

基督教有三個派系:以羅馬為中心的的西部教會稱"公教",也叫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所以叫東正教。16世紀羅馬教廷分裂,產生了新教,也叫耶穌教,中國人習慣把新教稱為基督教。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接受洗禮,正式將東正教定為國教。從此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字、文學、建築、繪畫和教育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清前期,由於基督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衝撞,清廷曾採取了禁教政策。隨著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傳教、購置田產等權利,基督教各派勢力在中國迅速發展。

直到19世紀末,相對於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正教在中國無論是傳教士還是信徒都要少很多很多,主要活動範圍侷限在北京地區,最初信眾主要是在雅克薩戰鬥中被俘、不願回國的沙俄官兵,他們甚至被編入旗,稱為阿爾巴津人。

中東鐵路修建前,東北的外國教會主被英國的耶穌教和法國的天主教把持。1896年僅耶穌教在東北就有教徒19600人,超過了道教信徒。

1898年6月,東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隨著中東鐵路護路軍來到了哈爾濱(當時叫田家燒鍋),

8月3日,是個星期天,在中東鐵路工程局院子裡,臨時用葦蓆搭建了一座簡易教堂,茹拉夫斯基主持了哈爾濱首次東正教禮拜。1899年3月,哈爾濱第一座東正教堂聖尼古拉教堂在香政街落成。

此後東正教堂數量不斷增加,1900年12月在南崗竣工了一座聖尼古拉教堂,直到在文革被毀前,這座著名的教堂一直是哈爾濱的城市標誌。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聖尼古拉教堂(喇嘛臺)

到1931年,不完全統計哈爾濱建成的東正教堂有近50座,保留到現在有5座。整個中東鐵路附屬地裡(包括哈爾濱到旅順的南支線)東正教堂將近100座,保留至今的有10座左右,保存修繕完好的基本都在黑龍江。

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時,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俄僑有3萬多人。1912年哈爾濱人口統計有常駐居民68549人,俄僑43091人,佔比63.7%,儼然一座俄國城市,到了1922年俄僑增加到15.5萬,哈爾濱自然成了東正教最為興盛的城市。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俄國人多是大家庭

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東正教堂的修建可分為三個時期:初建期(1898-1917)、興盛期(1918-1931)和衰落期(1932-1945)。

現在看到的聖索菲亞教堂就建設在興盛期,它的前身是沙俄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原址在香坊區的部隊駐地。1907年,為方便現在道里區教民的禮拜活動,在俄國大商人奇斯佳科夫的請求下,第四步兵師把這所教堂捐贈給了教民,新址就是現在的位置,這裡當年是吉林交涉局(當時哈爾濱歸吉林管轄)的刑場。

搬到新址的聖索菲亞教堂,最初雖是個木質建築,但造價卻非常昂貴,奇斯佳科夫為這座教堂花費了6萬金盧布,這是一筆鉅款。當年的金盧布實行的是金本位,1盧布相當於0.77423克黃金,可以隨時兌付。同期在哈爾濱建一棟2層獨立樓房也不過1,2萬金盧布。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及濱海教區大主教葉甫謝維,於1908年11月23日(俄歷)親赴哈爾濱為這座教堂舉行落成祝聖儀式。1912年,奇斯佳科夫又捐款在教堂右側,建造了先知聖伊利亞和苦難聖徒依賴達的祭臺。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隨著教民的增加,教堂無法容納眾多的祈禱者,擴建被提上了日程。1923年,磚石結構的聖索菲亞教堂奠基,1932年12月,舉行了祝聖儀式。建造這座恢弘的教堂的經費,都來自教民的捐贈。

聖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第一家"民辦"教堂,它創辦了東亞地區東正教第一個堂區委員會。這個委員會除了參與教堂管理外,重要的任務是向教民籌款,來供養為教民服務的教士團。

聖索菲亞教堂在1934年,開辦了哈爾濱東正教高等神學院,聖弗拉基米爾神學院。一些在蘇聯無法繼續學習的年輕神父來到這裡深造,這大大提升了聖索菲亞教堂在東正教體系內的地位。

三大教派都信仰基督,但從聖經中吸取的"真理"卻各有側重。與天主教和新教相比,東正教更具原教旨主義傾向和保守性。

它指責天主教講求"商業救贖";指責新教避諱內心的痛苦,只追求外在生活的歡樂。

所以傳統的東正教徒普遍比較刻板、執著和律己,這種特質也許比較適合探究學問,在俄國近代湧現了門捷列夫、齊奧爾科夫斯基、西科斯基,以及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科學和文化巨匠。

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他們好像比較"傻",那些闖關東的內地人,把來海參崴、哈爾濱和俄國人做生意叫"糊弄老毛子",像哈爾濱首富張廷閣等,他們的發跡史都不同程度的體現著"中國智慧"。

幾百年的國教地位,使得東正教在俄國國內有著很多特權。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採取了激進的宗教政策,沒收教會的土地,廢除了教會的特權,東正教會不再是國家教會,教會不得干預國家事務特別是教育。這些措激起了教會及其神職人員的強烈不滿和仇恨,東正教徒把被蘇維埃滅門的沙皇親屬的8具遺骸(有2位女僕)運到了北京,安葬在安定門外東正教墓地中聖瑟拉芬小教堂地下,這裡成了沙皇追隨者祭奠的聖地。

個別高級主教煽動教徒反對蘇維埃政權,這當然觸怒了當權者,很多教堂被封,神職人員被捕。1922年蘇聯大災荒,大牧首吉洪為拯救飢餓的人民,鼓動神職人員抵抗政府沒收教會財產而被捕入獄。

1931年蘇共中央決定,拆毀位於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這座高102米,用了50年才建起來的世界最大的東正教堂被夷為平地。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救世主大教堂

東正教和政府的關係長期對立,直到蘇聯衛國戰爭,東正教會號召全體教徒與德國侵略者作鬥爭,動員各級神職人員和廣大教徒為國家捐募錢財,用以購買飛機、大炮、坦克和軍需品。蘇聯軍隊用教會捐款組建了一個坦克軍。

雖然在德國領區仍有少數神職人員充當了奸細,但教會和政府的關係有所改善,1943年成立了俄羅斯東正教會事務委員會,政府同意舉行全蘇東正教地方主教會議,選舉出了已空缺多年的牧首,蘇聯政府也允許教會有限度的開辦神學院,出版宗教刊物。這些措施表明教會與國家關係趨於緩和。

二戰以後,東正教在蘇聯社會上依然毫無地位可言,直到戈爾巴喬夫執政,他簽署了新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這部法規取消了對宗教團體的種種限制,允許宗教團體參與社會政治活動,規定教牧人員和教徒與其他公民享有平等權利;允許軍人蔘加宗教活動等。這部法規的實施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蘇聯政府在宗教領域政策的重大變化,使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

然而歷史和解並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事情。如何處理沙俄歷史和建立在十月革命基礎上的蘇聯帝國的歷史,是俄羅斯重新構建民族認同中最棘手、最複雜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和蘇聯的特殊關係,決定了東正教在中國的地位,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在1958年關閉,後長期被當做倉庫使用。

今天的聖索菲亞教堂,已經沒有了宗教色彩,它作為拜占庭式建築的精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截止2006年,我國公佈了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2350項,其中教堂建築或含有教堂項目9項,聖索菲亞教堂是唯一入選的東正教教堂。

在全國110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共有8座東正教堂,哈爾濱8座、上海2座、武漢1座。

聖索菲亞教堂被公認遺產價值最高,宗教影響最大、城市標誌最顯、景觀功能最強。

聖索菲亞大教堂背後的故事

時光荏苒,聖索菲亞教堂能穿越歷史的風雨,保留到現在是非常幸運的,希望它背後的故事能和這座建築一起流傳下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